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是交通部直屬的一所具有半個世紀辦學歷史,以水陸並舉,河海兼顧為特色,面向交通全行業的綜合性交通大學。學校創建於1946年,建國後幾次更名,1957年定名武漢水運工程學院。1992年與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合併,組成新的學校,1993年11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改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江城武漢市,面對奔騰浩瀚的長江,側畔風景秀麗的東湖。學校占地面積1080畝,建築面積35.5萬平方米。校園分東、西、中三區,校內終年綠樹成蔭,四季百花盛開,是一個環境優美的讀書治學的勝地。

院校分支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現設有航運學院、交通學院,輪機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法商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船舶機械工程系,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港口機械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自動化控制工程系、土木建築工程系、外語系、研究生部、基礎課部、體育課部、共5院7系3部。
學校已形成多層次辦學格局,包括理、工、文、法、哲、經濟多個學科,現有本、專科專業及專業方向49個,其中5 個學科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學科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科專業均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學校有國外留學生研究生、本、專科生等各類學生9000多人。解放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輸送交通科技人才4萬多人。

歷史沿革

1946年,國立武昌海事職業學校、廣東省立潮汕高級商船職業學校(部分)合併組建國立武昌海事學校 1949年,中南交通學院,由劉惠農同志任院長,曹海波為副院長
1952年,大連海運學院、上海海運學院等高校船舶專業併入中南交通學院
1954年,大連海運學院(航運專業)併入中南交通學院,中南交通學院更名為武漢河運學院
1957年,武漢交通學院更名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57年,全國多所高校水運專業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上海海運學院內燃機專業、大連海運學院船機等專業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交通部屬院校進行專業調整時,水運管理和水運經濟專業調整到上海海運學院
1981年,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等4個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4年,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2年7月,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前身為國立潮汕高級商船學校)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93年11月,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更名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在全國範圍開始一本招生
1996年12月,交通部與湖北省簽署共同建設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的協定 
1998年,武漢交通科技大學部分學科通過211工程預審
2000年5月27日,武漢工業大學(原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原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原武漢工學院)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師資力量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現有教職工2600餘人,專職教師11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其它高級職稱150餘人。有國家級、省部級專家13人,博士生導師12人,享受政府津貼86人。他們中間既有學術造詣很深的教授,又有一批勤奮工作,學有專長的中青年教師,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學術梯隊。

科研成果

學校十分重視教學、科研工作,有一整套設備先進的教學、科研設施。學校內設有科學研究所(室)14個,教研室63個,中心實驗室6個,實驗室43個, 擁有國內第一流的大型深淺兩用拖曳船池和操縱性實驗水池,建立了“內河船舶”和“港口機械”兩個國家產品質量控制中心,承擔國家有關產品及生產許可證發放的監督檢測工作。近十年來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41項,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128項,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24 項。 有254項科研成果通過技術鑑定,其中72 項達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160項為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84 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圖書館面積12000平方米,藏書120餘萬冊,中外期刊3000餘種。學術交流、體育和文娛活動場所設施齊全,這些都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術交流

長期以來,學校注重與國際學術領域的交往,先後與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菲律賓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建有校際(所際)關係,並聘有多名國外知名學者為學校名譽教授。近幾年來,學校先後派出教授、學者共240 餘人前往英、美、法、德、俄、南斯拉夫、意、日等國進行學習和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並聘請外國專家、教師近250餘人次來校講學、 交流和任教。國際性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日趨活躍。

教學理念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重視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在加強基礎理論教育的同時,注重實踐性環節訓練和能力的培養。學校堅持“半軍事化”管理,嚴格要求,嚴格考核。“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業已形成。
專科專業設定
船舶工程 船機維修工程 電子設備維修 財務會計 計畫統計 工業企業物資管理 交通運輸管理 文秘 公路與城市道路 環境治理工程 環境藝術設計 船舶駕駛(內河) 航政管理 輪機管理 船舶電氣管理 船舶通信與導航 科技情報 船舶行政管理.
本科專業設定
環境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電子與信息技術 馬克思主義基礎 運輸經濟 國際貿易 會計學 經濟法 英語 材料科學與工程 焊接工藝及設備 機械設計及製造 船舶工程 熱力發動機 流體傳動及控制 機械電子工程 設備工程與管理 工業自動化 交通土建工程 交通運輸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海洋船舶駕駛 輪機管理 工程力學 管理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
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科與專業
工程機械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電力傳動及自動化 輪機工程 運輸管理工程 船機修造工程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 焊接 計算機套用
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和指導老師
工程機械 孫國正(教授)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王呈方(教授)
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 吳秀恆(教授) 李世謨(教授) 王德恂(教授)
輪機工程 陸瑞松(教授) 周軼塵(教授) 高孝洪(教授)
(以上資料時間:1999年)
2000年5月27日,武漢交通科技大學與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合併後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所在校區稱為武漢理工大學余家頭校區,武漢工業大學與武漢汽車工業大學由於校園相鄰,故合二為一稱為武漢理工大學馬房山校區

知名校友

羅清泉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魏家福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總裁,十六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金東寒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1研究所所長
張紀南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朱正昌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山東大學黨委書記
張力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紀委書記
劉鍔 原交通部副部長
張富生中遠集團黨組書記、副總裁。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
趙慶生中國國際海運貨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姚平 中國外運長航集團副總裁
蔣光建 中海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強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楊赬石 西安船舶設備工業公司、華雷機械電子集團總經理、七〇五研究所所長
顧明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宋德星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局長
袁宗祥 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海事局局長
翟久剛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副局長
李青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海事局局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