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磁山文化博物館

磁山文化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會聚了古老而神秘的黃河文明和伏羲神農時期的農耕文明,是東方文明的搖籃,被考古界譽為“中華文明源聖地”。

磁山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公里,磁山村東500米台地上,東徑F114°04′,北緯N36°35′度,海拔高度274米。磁山村位於太行山東麓,四周山巒起伏,河流環繞,西依太行山余脈煤油監鼓山,北靠磁山鐵礦,南洺河(季節河)由遺址南岸流過。屬海河水系,滏陽河支流,南洺河中游。據發掘材料看,該遺址從新石器(早期)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商代早期(先商)也有人類在此活動,據民國《武安縣誌》載:武安自唐虞以及秦漢均屬冀州,商周時期磁山屬武安,當屬冀州。 在已發掘區內未發現有直接疊壓關係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博物館東為洺河鐵礦、南為南洺河,西臨武安市第六中學,北臨普陀湖。
館舍特徵:
採用古今結合之建築特點,大門為古建格局,展廳、保護棚及辦公用房為磚、木、水泥混合結構仿古建築,門窗為鋁合金、玻璃。碑廊均為水泥仿木結構長廊,頂為雙坡灰瓦卷棚頂。保護棚建築為鋼結構礦架。
現有陳列:
東大廳陳列骨器、箭頭、魚標、骨針、骨鏟及貝殼,家雞、豬頭骨、狗頭骨、彌猴頭骨……農業及種植、養殖標本,粟、小葉朴、榛子。祖形器、蓍草器、圭盤。陶瓦
西大廳陳列石器、陶器、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鏟、石鐮、石錘、石劍。陶器:鳥頭形支架陶盂,陶罐、陶壺、陶碗、三足缽
影響及地位:
博物館以新石器時代為早期的磁山文化為重點。磁山文化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會聚了古老而神秘的黃河文明和伏羲神農時期的農耕文明,是東方文明的搖籃,被考古界譽為“中華文明源聖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