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an

wuan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

【武安地方文化】

(圖)武安舍利塔武安舍利塔

【綜述】

武安市歷史悠久。境內“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粟和雞的炭化標本,是迄今世界上人類種植、養殖的最早實物證據,距今已有7500多年。戰國縱橫家蘇秦和名將白起、李牧都曾被封為武安君。武安是著名的地方戲曲之鄉,現留存黃河流域惟一的古儺戲,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擁有平調、落子兩個地方劇種,在我國縣(市)中極為罕見。近年來,該市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先後建成了文化館、圖書館、劇場、體育場等較健全的文體基礎設施。全市22個鄉鎮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其中12個鄉鎮建成了文化中心站,全市現有345個農村文化室,並廣泛組織民眾性文化活動,全市的春節電視晚會、晉冀魯豫武術邀請賽“東山文化杯”青年歌曲大獎賽、少兒藝術大賽等,均受到廣大民眾的好評。同時,創作出一批弘揚主旋律的優秀文藝作品,出版文學作品20餘部,有200余幅美術、攝影作品在省級以上獲獎,有的還參加全國美展。武安落子小戲《送閨女》獲得全國第一屆“群星獎”金獎。

武安儺戲

武安市民間藝術。俗稱“抓黃鬼”。相傳這一民間活動始於明代,是武安西南山區一帶在元宵節期間開展的一種大型 民間藝術活動。“黃鬼”是指在人間行兇行惡,不忠不孝,甚至害死父母的孽狂。其表演角色百餘個,分天下、人間、地獄三個方面。天神有玉皇大帝、判官、大鬼、二鬼、三鬼、探馬等。“黃鬼”一般扮演為叫花子,身穿褲衩,頭髮和全身塗成黃色,四肢有插入肉中的刀,鮮血淋淋,哆哆嗦嗦,成為整場戲捉拿和行刑的對象。“捉黃鬼”表演自晨2時開始,先由大鬼、小鬼和探馬巡邏開始。天亮後由玉皇大帝出場,布置各種任務。演至中午,閻王出場,布置審判堂,由大鬼、二鬼、三鬼將黃鬼捉拿刑場,處以抽腸剝皮之刑。整個表演一直進行到晚上。參加表演的各種人物達450人之多,還需馬、騾近50匹,整個場面十分壯觀。據專家考證,武安為黃河以北“儺戲”僅存地。

【武安平調】

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北省邯鄲市的武安、涉縣、磁縣、邯鄲縣、永年、曲周、大名、臨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宮,以及豫北、晉東南地區。傳統劇目有200多出,多為反映歷史故事、神話、民間傳說的大型劇目。平調行當齊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行”之說。四梁指紅臉、黑臉、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生、四旦、四花臉。表演風格粗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屬梆子腔系,板腔體,五聲徵調,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還有少量的雜曲小調,如〔一串鈴〕、〔打棗乾〕等。代表劇目《盤坡》、《徐策跑城》等。

【武安落子】

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通常與平調同台演出,角色行當比較齊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臉,武丑,歷史上小生、小旦戲分工不嚴格,常常互相兼演。傳統程式很少,舞台美術服裝道具較簡單。落子戲的唱腔旋律簡單,既能敘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強烈的太行山區鄉土氣息。代表劇目《端花》、《借髢髢》。

武安快板

武安市民間藝術。是當地文藝園地一朵鮮艷奪目的奇葩。它語言通俗、詼諧、生動、活潑、形象,具有濃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農民生活氣息,為武安乃至邯鄲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它誕生於解放初期,距今約有50多年歷史。其以順口溜的形式,長的二三十句,短的十來八句,配上板鼓、梆子、小鑼來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戲的數板,但說起來比數板節奏更加明快乾脆,因為演說時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開始時單人演說,後來發展雙人對著說,名曰對口快板。再此後又編成了帶故事情節,象小戲一樣的多人分角色演說的快板,取名快板劇。以後,武安快板、對口快板、多口快板、鑼鼓快板、快板劇就在武安大街小會逢年過節和各種文藝活動中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演說形式。

武安拉麵

武安市特色飲食。武安拉麵是武安當地老百姓喜愛的一種麵食,具有筋道有力,綿軟爽滑的特點。起源於隋唐。做面時,在水裡加少許鹽攪勻,邊到水,邊和面,到軟硬適中為宜。然後在面上蓋一濕布放(醒)十多分鐘。最後,開始繞面、使面光滑、均勻、軟硬適中時用擀麵杖擀成餅狀,用刀切成條,可根據個人喜愛切寬一點或窄一點,然後把每條面拉開下鍋即成。

【趙匡胤千里送京娘】

(圖)京娘湖京娘湖

武安市傳說故事。京娘姓趙,是山西永濟人,年方十七歲,隨父去曲陽燒香還願遭劫,幸遇趙匡胤拔刀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趙匡胤訴說愛慕之情。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是時,一輪朝陽噴薄欲出,趙匡胤作《詠日》題於壁: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後來京娘與匡胤言情的地方,已成為一座美麗的人工湖泊,人們將其稱為“京娘湖”,由趙朴初、啟功、楊成武題名。並有“搭衣岩”為京娘涼曬衣服處,“梳妝檯”為京娘臨湖梳洗時的岩石。另據馮夢龍《警世通言》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京娘願以終身相托,然而趙曰:“賢妹非是俺膠注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京娘道:“恩兄高見,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於是京娘投湖自盡(後被追封為貞義夫人),京娘湖亦由此得名。

【文化館】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其前身是武安縣民眾教育館,初建於民國21年(1932年),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武安文化館。現有在編幹部職工21名,館內設定8個輔導部;文化設施和器材逐年增添,逐步完善。1997年市政府又投資300余萬元,新建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的文化館,其文藝節目美術作品和文學創作等多次榮獲省、國家一、二等獎。多次評為邯鄲市級、省級先進單位,2003年12月被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平調落子劇團】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成立於1955年,當時有80餘人組成,前身是武安人民劇團。建團五十年來可謂人才濟濟,碩果纍纍,先後湧現出袁錫章、王太何、杜銀芳、李愛華等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並從邯鄲、石家莊等各級文藝會演中捧回許多獎項,曾一度獲有“超級(縣)劇團”的讚譽。

【磁山博物館】

(圖)wuanwuan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為加強磁山文化遺址的文物保護,1994年開始興建磁山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占地1公頃,展廳南北長44米,東西寬13米,分南北兩大部分,南廳主要有石磨盤、石磨棒、礪石、生產和生活用具、陶製計數丸球、陶器、石球、占蓍草器等;北廳主要有骨器、動植物骨器、小葉撲、胡桃、豬狗骨骸以及小陶器、灶盤、祖形器等。展廳內還利用現代聲光電技術製作了模擬新石器時代生活場景,再現了7500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狀況。

【儒山】

河北省武安市境東北洺河南岸,峭壁斧削,林木茂盛,幽深靜謐。歷代有儒士文人攻讀於此,因名儒山。相傳,三國時期,曹子建常來此賞景。遠望青山隱隱,俯瞰綠水悠悠,便文思泉湧,佳作迭出。曹子建七步成詩,才高八斗,定然是沾了儒山之靈氣,才留下《洛神賦》這樣的千古經典,而山冠以“儒”為名,則盡顯武安文化之博大精深。山上的廟中曾有鑄鐘一具,刻有“曹子建讀書處”字樣。山下有一泉,四季不涸,清冽透澈,為曹子建飲馬泉。

【文物保管所】

武安市文化藝術機構。建於198111月,現編制人員11名。管理不可移動的文物300多處,庫存文物1000余件,現我市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1處,省級36處,邯鄲級23處,武安市級17處,全部建立了文物檔案。近年來,每年勘探5萬多平方米,對發掘出的文物進行入帳、上冊、照相、繪圖整理等。

連結:

武安人 http://www.wuanren.net

行政區劃網 http://www.xzqh.org/html/he/0481_213.htm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