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候祠

武候祠

 武侯祠(Temple of Marquis)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省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基本信息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現分文物區(三國歷史遺蹟區)、園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和錦里(錦里民俗區)三部分,面積約15萬平方米。成都武侯祠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一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以文、書、刻號稱“三絕”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最為知名。
武侯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後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內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東側碑廊內,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後世稱為三絕碑。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
二門之後是劉備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據說,他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由於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後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後自殺身亡。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劉備殿後,下數節台階(武侯祠低於漢昭烈廟,象徵古代君臣關係),是一座過廳,掛有“武侯祠”匾額。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諸葛亮殿懸“名垂宇宙”匾額,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聯文,是頗負盛名的一幅對聯,借對諸葛亮、蜀漢政權及劉璋政權的成敗得失的分析總結,提醒後人在治蜀、治國時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要特別注意“攻心”和“審勢”。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頂梁由烏木製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諸葛瞻及其子尚在綿竹抗擊魏將鄧艾的戰鬥中身亡。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諡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主要建築一樣亦為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
成都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的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刻石(歷來對此的真偽存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此前、後兩表實際上是明代士人白麟偽托岳飛之名所書)
“惠陵”西側原為南郊公園,2003年合併為武侯祠園林區。南郊公園原為中華民國國民黨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的墓園,1953年經修整闢為公園,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門、旌忠門、碑亭、薦馨堂、劉湘墓等建築。武侯祠東側的錦里由武侯祠博物館恢復修建,錦里為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古街。它依託武侯祠,擴展了三國文化的外延,並融入川西民風、民俗,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成為成都文化旅遊的新亮點。錦里二期也於2009年春節前開肆迎客,錦里二期大膽將水引入錦里循環,形成“水岸錦里”的新景觀。

南陽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西臥龍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曾躬耕於此,魏晉時建祠紀念。元初遭兵燹,殿宇焚毀,大德年間(1297-1307)重修。清康熙時(1662-1722),南陽郡守羅景在祠內發現前人題詠“臥龍崗十景”的石刻,曾依此在祠外重建了半月台、老龍洞、野雲庵、草廬、小虹橋、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諸葛井,與武侯祠的山門、大殿、清風樓、三顧堂、關張殿、石牌坊相映襯。構成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祠內碑刻甚多,其中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書法灑脫俊逸。祠東南隅有台,傳為諸葛亮讀書處,西南隅有龍角塔。

勉縣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也叫天下第一武侯祠。在陝西省勉縣西4公里處川陝公路之南,隔江與定軍山武侯墓遙相對峙。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後29年,蜀漢後主劉禪才下詔立祠,是唯一的“官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武侯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距武侯墓十餘里,為明、清建築,祠坐南向北,背臨漢水,面對公路,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20米,呈長方形。四周有圍牆,地基八十畝,共有七院五十四間房舍。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亭台樓閣,遍布祠中。
祠前為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翹,牌坊中寬6米,東西兩側各寬3米,四柱落地,上蓋灰瓦,坊上一面隸書“漢丞相諸葛武鄉忠武侯祠”十一大字,一面書“天下第一流”五個大字,遊人至此,無不肅然起敬。
祠內遍懸匠、聯,匾額有:“高山流水”’“醇儒氣象”,“代仰清高”,“大漢一人”,“大器無方”,“天下奇才”,“其猶龍乎”,“山高水長”,“伯仲伊呂,”其中“忠貫雲霄”為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御賜”。對聯有:“扶漢室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伏龍譽早必深潛,而後騰踔雲霄。”馮玉祥將軍1928年題:“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嵌於大殿背後牆上;琴樓上有“石琴”一張,長115厘米,頭寬24厘米,尾寬20厘米,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悅耳,傳為晉汶水胡韜作。可惜文革時期被摔斷了。在眾多石碑中,豎有沈迥刻立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並序”唐碑一通,系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與明碑最為珍貴。
大殿內,有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羽扇綸巾,目光凝重,栩栩如生,側塑關興、張苞站像。坐像前額殿中,懸有清嘉慶皇帝於嘉慶八年(1803年)親筆御書“忠貫雲霄”匾額。
祠內有古柏18株,(原有64株)直徑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鬱鬱蔥蔥,為詞增色。鼓樓東院有“早蓮”一株,高約l0米,直徑約40厘米,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開花,類似蓮花,芳香數里,別開生面,人們把它理解為是諸葛亮淡泊廉潔的象徵。

岐山武侯祠

岐山武侯祠,道教廟宇。在陝西省岐山縣城南約二十公里處的五丈原上。此原高120餘米,東西寬1000米,南北長3500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南倚秦嶺,東西北三面臨河,地勢十分險要,為古代行軍布陣之地;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曾駐兵於此,後又率兵伐魏,積勞成疾,病卒於此。後人為紀念他,於此創建祠廟,以奉其像。現存祠廟建於元初,明、清續有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配殿、鐘樓、鼓樓、東西廂房等。正殿內供奉諸葛亮坐像,殿壁嵌有青石四十塊,上刻宋代民族英雄岳飛書寫的諸葛亮《出師表》。

奉節白帝城武侯祠

重慶奉節縣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距重慶市區451公里。據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故自稱白帝,遂於此建都,並將紫陽城名改為白帝城。三國時的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將國事家事一併託付諸葛亮。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復遺址。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築,包括明良殿、武候祠、託孤堂、觀星亭等,此地與諸葛亮有關的遺蹟還有水八陣,在奉節縣城東約六里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

寶山武侯祠

太保山上的保山武侯祠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武侯祠占地4700多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組成三進兩院,坐西向東,布局在一條中軸線上。武侯祠的正殿,是該祠的主體本地人也稱為諸葛亮殿,大殿四周被百年大樹所包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走進大殿,只見正殿中間端立著諸葛孔明的大型泥塑彩色像,羽扇綸巾,儀態端莊,仿佛還在運籌帷幄,面容氣定神安,兩目炯炯有神。諸葛亮前方還分別站立著兩個書童,一個掌劍,一個抱琴,侍立左右,神態可愛。在正殿諸葛亮的塑像兩側,左邊還塑有蜀漢時期,諸葛亮的武將永昌太守王伉,右邊是雲南太守呂凱。
在武侯祠大殿內的南北兩面牆壁上,嵌刻著諸葛亮有名的前、後《出師表》,出師表為南宋愛國名將岳飛所書,“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出師表》木刻字跡龍飛鳳舞,氣勢磅礴,表達了當年蜀漢丞相危難之中顯現出的凜烈正氣。在武侯祠大殿後面順石階而下有一塊低矮的空地,這裡保存有保山歷代的石碑碑文,石碑高低錯落有致,也是遊人到保山武侯祠的必看之地。

襄陽武侯祠

武侯祠武侯祠

明弘治二年(1498年)襄簡王朱見淑看中隆中山的風水,為借"臥龍"之地氣,將諸葛亮故宅改建為自己的陵墓。此後,明嘉靖、萬曆和清康熙年間又多次重修,形成現在的十二景:武侯祠、三顧堂、草廬碑、野雲庵(臥龍深處)、抱膝亭、抱膝石、六角井、小虹橋、躬耕田、梁父岩、半月溪、老龍洞和"古隆中"石牌坊等。"古隆中"牌坊,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坐西朝東,四柱三門仿木結構牌樓式,中門寬2.7米,側門寬1.94米,中樓高7.5米,次樓高5.56米,柱前後有抱鼓石,中坊正、負面分別陰刻"古隆中"、"三代下一人",柱各陰刻對聯一副,側門坊正面分別陰刻"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周圍浮雕著隆中訪賢故事。武侯祠為襄陽"古隆中"的主要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年問,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中軸對稱布局,三進院落。有前殿、中殿、正殿,分別面闊三間10.9米、11.5米、12.15米,進深三間7.8米、6.66米、8.23米。均為單檐硬山灰抬梁式構架。殿與殿之間有廊廡,面闊三間12.1米,進深二問4.95米,卷棚頂穿斗式構架,封火山牆。前殿外立面為四柱三問重樓牌坊式造型,額匾書"漢諸葛丞相武侯祠"。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