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武候祠

南陽武候祠

南陽武候祠位於南陽西郊臥龍崗上,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諸葛亮居住的地方,現在此地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藏有岳飛手書《出師表》碑刻。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公元197年至207年,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潛心求學,27歲出山,後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南陽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陽西郊臥龍崗上,是諸葛亮青年時代“躬耕於南陽”的舊址和歷史祭祀諸葛亮的地方,館內藏有岳飛手書《出師表》碑刻
諸葛亮《出師表》文:“臣本布衣,躬耕南陽……”位於南陽市區西南部的臥龍崗,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當年隱居躬耕隴田的地方。建於臥龍崗上的武侯祠則是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劉禹錫有《陋室銘》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可見唐代臥龍崗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向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部的諸葛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橋、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台”。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等。台下有諸葛書院。整個臥龍崗占地12萬平方米,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
* 草廬:位於祠院後部正中,是後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頂茅亭。前額“諸葛草廬”,為1973年郭沫若手書;內額“諸葛廬”是1940年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所書。後額“南陽諸葛廬”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陽知府傅鳳颶所書。
* 小虹橋: 草廬之前,有一青磚獨券小橋,精巧玲瓏,酷似彩虹,故名。傳為諸葛亮來往必經之地。
* 古柏亭: 位於草廬左側東部。此處有古柏一株,傳為諸葛亮所植。後人因此建亭,並以“古柏”命名。亭為青瓦挑角,石砌圍牆,門窗為木欞組飾的方格。門楣橫額“古柏亭”為清鹹豐四年(1854)秋月,南陽知縣鈕雷所書。
* 梁父岩: 小虹橋西,寧遠樓之前,疊石成峰,謂之“梁父岩”。
* 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於寧遠樓前左側,依古柏置石凳,為“抱膝石”。
* 伴月台: 在草廬右廊西部。為一磚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有台階22道,四周圍以磚牆。傳為諸葛亮夜觀星象之處。
* 老龍洞: 老龍洞和伴月台為一聯體建築。伴月台下有一磚券小門,內有一道彎曲的長洞、傳說此洞常有巨龍出現而得名。
* 野雲庵: 在草廬右側東部。正面壁飾“松鶴延年”、“六契約春”圖案,其樹木、花卉、鳥獸皆為磚雕。門額“野雲庵”及兩側楹聯亦系青磚雕成。
* 諸葛井: 入口右側臥龍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諸葛井。井口為青石鑿成,傳為諸葛亮“躬耕”時汲水之處。
* 躬耕亭: 入口左側,清康熙中知府羅景重修祠宇時建於寧遠樓之北。[3]為一紀念性處所,後湮。光緒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鳳踴又在其前立“漢武侯躬耕處”石刻一通,作為留念。

臥龍崗武侯祠另一大景觀就是排列有序的400餘塊碑碣石刻,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屬首位。其中嶽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碑,可稱得上是“三絕”碑。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臥龍崗,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所謂“三絕”,一為文章絕,出師表為千載名篇;二為書法絕,岳飛的書法可謂蒼勁峭拔,龍飛蛇騰,尤見忠武之氣流於筆端;三為刻工絕,宛如手書。三者結合,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另外,武侯祠的廊壁間、殿堂上數不清的匾額楹聯,或懸於檐下,或掛於屋樑,頗受遊客青睞。能工巧匠將名人的書法鐫刻在木匾上,凸凹相間,刀筆豪放,入木三分,氣勢非凡。武侯祠的碑、聯、匾集文學、書法、繪畫於一體,是一珍貴的藝術寶庫,對遊客也有較強的吸引力。
既是南陽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也是三國旅遊線上的一處旅遊熱點。

南陽武侯詞有啥玩

步入武侯詞山門,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諸葛亮及其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側為明代碑廊,鑲嵌有岳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石刻。祠後部分建築主要有諸葛茅廬、野雲庵、古柏亭、伴月台、寧遠樓等。
諸葛草廬,亦稱諸葛庵,現今的茅廬系磚木結構,八角挑檐,外圍有八角迴廊,屋頂覆蓋茅草。茅廬正門上懸掛郭沫若書的“諸葛草廬”匾額。
野雲庵,進深三間,門兩側磚刻“雲歸大漢隨舒巷,門對寒流自古今”對聯。其外裝飾以蒼松、仙鶴磚雕。躬耕亭,結構簡單,形制簡陋。前有兩根圓木支撐亭檐,後砌以磚牆,亭內立諸葛武侯石刻像。像兩邊刻有“庵垂兩千問魏闕吳宮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對聯。
伴月台,高數丈,台下為老龍洞,洞門兩側石刻“自古宇廟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對聯。武侯祠右側有清同治年間新增設的庭院,這是為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後面建有三顧堂,內有劉備、諸葛亮大型塑像。
武侯祠現存大量的碑刻題記,約300餘石,篆、隸、楷、草皆有。其中篆書《漢諸葛孔明舊廬指道碑萌》,隸書《草廬對》,楷書《諸葛傳》,草書《出師表》等,在書法藝術一和雕刻技術上都有相當高的造詣,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南陽武侯祠在唐代已名揚天下。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讚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胡魯《南陽》云:“孔明方此樂耕鋤”,詩聖杜甫《武侯廟》云:“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詩仙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岳少保書武侯出師二表”碑刻草書,風骨神秀,洋洋灑灑,峭拔蒼勁,龍飛蛇騰。岳飛在“跋”中寫道:“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