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行》

南都行, 此詩寫東漢南都南陽之美。南陽在東漢時是陪都,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於此,並娶了南陽有名的美女陰麗華為皇后,雲台二十八將故鄉都在南陽,是僅次於東漢首都洛陽的第二大城市。因此李白過南陽時題詩名為《南都行》。

作者

李白

詩詞正文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雲,艷舞有餘閒。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注釋

⑴這裡的“行”,指歌行體。歌為總名。鋪張事實而歌稱“行”。

⑵南都句:謂南陽實在是個好地方。南都,即南陽。《文選》張衡《南都賦》,李善註:摯虞曰:南陽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王琦註:南陽是光武舊里,即位之後建都洛陽,以南陽為別都,謂之南都。

⑶武闕句:言武闕山作為關隘橫亘在南陽附近。張衡《南都賦》:爾其地勢,則武闕關其西,桐柏揭其東。李善註:武闕山為關,而在西弘農界也。

⑷白水句:謂貨幣流通。白水真人,漢錢幣“貨泉”的別稱。《後漢書·光武帝紀》:王莽篡位,忌惡劉氏,以錢有金刀(繁體“劉”中有“金”“刀”),故改為貨泉,或以貨泉文字為白水真人。

⑸萬商句:謂市廛羅列,商業發達。廛,公家所建供商人存貨物的地方,這裡指商鋪。闤(huán),市垣。

⑹紫陌:指帝都郊區的道路。

⑺甲第:豪門貴族的宅第。

⑻邈然:高遠貌。這裡指超群出眾。

⑼陶朱與五羖:陶朱,即陶朱公,春秋越國大夫范蠡的別稱。范蠡佐勾踐滅吳後,以越王不可共安樂,棄官遠去,居於陶,稱陶公,憑經商成巨富。五羖,五羖大夫,即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史記·秦本紀》: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奚,以為秦穆公夫人媵(yìng諸侯之女出嫁時陪嫁之人)於秦。百里奚亡走宛,楚鄙人執之。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贖之。”當是時,百里奚年已七十餘,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水經注》:百里奚,宛人也。於秦為賢大夫,所謂“迷虞智秦”者也。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名三公城,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⑽麗華句:言漢光武帝陰皇后美色如玉。《後漢書·后妃紀上》:光烈陰皇后諱麗華,南陽新野人。初,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更始元年六月,遂納後於宛當成里,時年十九。

⑾漢女句:謂漢水神女嬌態紅顏。漢女,《後漢書·馬融傳》:湘靈下,漢女游。李賢註:漢女,漢水之神女。

⑿清歌句:形容歌聲非常美妙。《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勿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⒀艷舞:妖艷的舞蹈。

⒁宛(yuān)洛:宛,漢南陽郡有宛縣。洛,洛陽的簡稱。

⒂冠蓋:冠,禮貌。蓋,車蓋。官吏的服飾和車駕,借指官吏。

⒃紅陽城:漢南陽郡有紅陽縣。

⒄白河:即淯水,漢水支流,流經南陽。

⒅誰識二句:《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這裡詩人以諸葛亮自比。

作品鑑賞

此詩寫東漢南都南陽之美。南陽在東漢時是陪都,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於此,並娶了南陽有名的美女陰麗華為皇后,雲台二十八將故鄉都在南陽,是僅次於東漢首都洛陽的第二大城市。因此李白過南陽時題詩名為《南都行》。

全詩可分為四段。“青山”以上寫南陽山川形勝和繁華的市面。武闕山橫亘,貨幣流通,商賈雲集,樓高道闊,甲第連山。“朱顏”以上六句寫南陽風流人物。英豪,則有范蠡、百里奚;美女則有陰麗華、漢水神女。“白河灣”以上六句寫南陽旅遊觀光之勝。清歌艷舞可賞,宛、洛可游,故冠蓋絡繹,走馬呼鷹。末二句感懷。以諸葛亮自況,嘆無知己,故而因愁鬢斑。 

“佳麗”為全詩之眼。“南都信佳麗”,首先對南陽的風物作一概述,抓住了南陽的主要特點。“武闕橫西關”,點明地理位置。“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白水就是白河,當時水能行船,陸有大道,所謂水陸通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南陽產玉產鐵,所產獨玉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從戰國時即為全國性的冶鐵中心,商業十分發達。“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皇親國戚,王侯將相,故鄉大都在這裡,豪華住宅區自然很多。“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英豪就是下面所說的:“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陶朱是陶朱公范蠡,古時商人奉為祖師,他向越王勾踐獻美人計,後又歸隱西湖,是南陽一位高人。五羖是百里奚,由奴隸而成俘虜,後被秦王以五張羊皮(就是五羖)換回為丞相,時年已七十餘高齡,相秦數年,為秦國富強打下堅實基礎,《史記》上對其評價高於變法者商鞅。“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麗華就是皇后陰麗華,是夸南陽美眉漂亮,陰麗華的漂亮史有明據,未嫁人時就已艷名遠播。“清歌遏流雲,艷舞有餘閒。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宛就是南陽的古稱,現在南陽還有宛城區。當時南陽物產豐饒,人民富裕,且宛洛之間相隔不遠,所謂“跨荊襄而控宛洛”,南陽重要的戰略意義不言自明。“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當時紅陽縣屬漢南陽郡,臥龍就是諸葛亮,曾於南陽耕讀以待其時,常誦《梁父吟》,“長吟”就是指此。李白最後藉此抒發不得志之情,也是一貫風格。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