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虛瘀結證

正虛瘀結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久病後,中虛失運,氣血衰少,氣血運行不暢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常見於積聚。

病因

久病後,正氣虧虛,氣血虛少,氣血運行不暢。

病機

中虛失運,氣血衰少,氣血運行不暢,故見積塊堅硬;氣虛血澀,不榮則痛,不痛則痛,故見隱痛或劇痛;氣血衰少,機體失養,故見面色萎黃,神倦乏力;舌質淡紫,脈細數為正虛瘀結之象。

辨證要點

積塊,面色萎黃,舌質淡紫,脈細數。

臨床表現

久病體弱,積塊堅硬,隱痛或劇痛,飲食大減,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甚則面肢浮腫,舌質淡紫,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或弦細。

治法

補益氣血,活血化瘀。

方劑

八珍湯合化積丸加減。

常用中藥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地黃、白芍、川芎、三棱、莪術、阿魏、瓦楞子、五靈脂、香附、檳榔。

常用腧穴

肝俞、脾俞、期門、章門、中脘、胃俞、足三里。

預防與調護

1.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注意冷暖,調暢情志,保持正氣充沛,氣血流暢。

2. 積聚患者,要避免飲食過量,忌食生冷油膩,防止感受寒邪。

3. 忌食辛辣酒熱,防止進一步積熱傷陰動血。

4. 保持情緒舒暢,有助於氣血流通。

5. 宜進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補養氣血,促進康復。

轉歸預後

聚證一般預後良好。少數聚證日久不愈,可以由氣入血轉化成積塊。症積日久,瘀阻氣滯,脾運失健,生化乏源,可導致氣虛、血虛,甚或氣陰兩虧。若正氣愈虧,氣虛血澀,則症積愈加不易消散,甚則逐漸增大。如病勢進一步發展,還可出現一些嚴重的變證。如積久肝脾兩傷,統藏失職,瘀熱傷絡,導致出血;濕熱瘀結,膽汁泛溢,出現黃疸;氣血瘀阻,水濕泛濫,亦可出現腹滿肢腫等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