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的滋味

櫻桃的滋味

《櫻桃的滋味》The Taste of Cherry/Tam e Guilass,是伊朗導演阿巴斯1997年的作品,表達了導演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形成的對生死的看法。影片因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哲學思考,在世界影壇引起轟動。這些巴迪先生都不願意,於是他為自己的死亡做了一個異於常人的安排:在一棵櫻桃樹下挖個坑,前一天晚上吞下大量安眠藥,然後到坑裡躺下,第二天早晨,讓人來到坑邊叫他兩聲,若仍能回答,則將自己救起;若悄無聲息,不管睡得太沉或真的死去,則用20鍬土將其掩埋,然後這個人就可以得到巴迪先生留給他的20萬里亞爾(伊朗貨幣單位)。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櫻桃的滋味 (1997) A Taste of Cherry

年代: 1997

櫻桃的滋味櫻桃的滋味

地區:伊朗 / 法國 (更多...)

片長: 95 min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演員:Abdolrahman Bagheri 阿卜杜拉曼·巴赫里

Afshin Khorshid Bakhtiari

Homayon Ershadi 胡馬雲·埃沙迪

Safar Ali Moradi

Mir Hossein Noori 米爾·海珊·努里

Ahmad Ansari

語言:波斯語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編劇: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類型: 劇情

別名: 櫻桃的滋味(中)/櫻桃的滋味(台)/櫻桃之味(港)

分級:英國:15 瑞典:Btl 芬蘭:S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葡萄牙:M/12 巴西:12 新加坡:PG 匈牙利:14

獲獎:1997年第5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2765 m

上映日期

法國 1997年5月

美國 1997年9月28日

義大利 1997年10月10日

西班牙 1997年12月11日

巴西 1997年12月26日

韓國 1998年1月1日

日本 1998年1月31日

瑞士 1998年2月6日

葡萄牙 1998年2月13日

新加坡 1998年4月18日

墨西哥 1998年4月23日

冰島 1998年5月20日

英國 1998年6月5日

德國 1998年7月16日

阿根廷 1998年8月13日

匈牙利 1998年9月17日

荷蘭 1998年10月29日

瑞典 1998年11月27日

挪威 1999年3月5日

伊朗 1999年4月30日

丹麥 1999年8月13日

芬蘭 2000年10月27日

印度尼西亞 2000年11月12日

希臘 2004年11月19日

電影評論

《櫻桃的滋味》The Taste of Cherry/Tam e Guilass,是伊朗導演阿巴斯1997年的作品,表達了導演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形成的對生死的看法。影片因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哲學思考,在世界影壇引起轟動。

影片的主人公巴迪,一位面色陰鬱的中年人,似乎再也無法找到一個繼續活下去的理由,於是自然的,他選擇了死亡,在生命的列車抵達終點之前提前下車。雖然他做出了這個選擇,但他並不是個草率的人,這從他對身後事的考慮上可以看出。他想到死後要么是親人收屍、斂葬,這對他們來說或多或少要造成痛苦,起碼是不安;要么曝屍野外,讓沒有頭腦的低等動物果腹。這些巴迪先生都不願意,於是他為自己的死亡做了一個異於常人的安排:在一棵櫻桃樹下挖個坑,前一天晚上吞下大量安眠藥,然後到坑裡躺下,第二天早晨,讓人來到坑邊叫他兩聲,若仍能回答,則將自己救起;若悄無聲息,不管睡得太沉或真的死去,則用20鍬土將其掩埋,然後這個人就可以得到巴迪先生留給他的20萬里亞爾(伊朗貨幣單位)。所有的計畫都很周密,--包括用多少鍬土。現在巴迪先生只要找到一個幫助他完成計畫的人,於是他開著汽車在茫茫人海中尋覓。影片就從這裡開始。

主人公開著汽車尋尋覓覓,這在阿巴斯的影片中不是第一次,《生命在繼續》中主人公也開著車不停詢問路人兩個孩子的訊息,他擔心他們在地震中喪生。兩部形式上類似?"汽車電影"在主題上卻恰恰相反,《生命在繼續》主人公尋找的是生的希望,而《櫻桃的滋味》中這位巴迪先生卻在尋找死的希望。他為什麼選擇死亡?影片沒有說。作為電影導演,基亞羅斯塔米尊重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和隱私:他沒有進入主人公的寓所里拍攝,沒有試圖探究主人公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而打算自殺,在沒有對其行為動機做出判斷的情況下就賦予了他選擇死亡的權力。他解釋說:"在上帝和社會準則看來,選擇死亡是人類能夠擁有的唯一特權,因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切在我們出生時幾乎都已注定:我們的出生日期和地點,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我們的國籍,我們的文化……"可是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這一最初選擇的不自由是決定性的。你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氣、享受陽光,擁有後現代工業文明創造的一切便利。從出生到死亡,你在這段或長或短的時間內,可以在所處制度的許可下"自由"地生活,憑自己的意願選擇朋友、婚姻、工作等等,可是這能說明在出生之外,我們就是自由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決定性的不自由揭下了這一切"自由"的虛偽面具,--從一開始,我們就是生命的奴隸。我們強調的種種"自由"不過是排解無奈、掩飾絕望的自我安慰。這其中最具欺騙性的就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死亡。--如阿巴斯為我們虛構的故事。阿巴斯把這個假設做到了極致,主人公巴迪是一個為死而死的人--沒有過去,我們不了解他的出生,以及他出生後的所有事情。一個沒有過去的人我們才能認可他的自由,--阿巴斯沒有再好的選擇了。但即使這樣一個人,他也無法自由地選擇死,否則他何必為安排自己的後事而大費周章?所以與其說他是在尋找一個助他完成自殺的幫手和見證人,不如說他需要一個溝通者--一個對他的行為做出評價的人。

這樣一來,不由得人們對他的死亡動機產生懷疑,而且阿巴斯還或隱或顯地強調著這些疑點。影片開始的約十分鐘裡,巴迪開著車在一個勞務市場內轉悠,很多急於尋找工作的人上前搭訕,他一一回絕了。按理說,這些人應是他的首選,他們只看重工資,不會計較乾什麼。巴迪卻不找他們,那么他找了些什麼人呢?一個士兵,一個神學院學生和一個博物館標本製作師。仍是個孩子的士兵被巴迪的想法驚呆了,顯然他認為巴迪瘋了,所以在驚恐中逃之夭夭;接下來是神學院學生,如果巴迪真的要找個自殺的幫手,那么他的這個選擇是錯到家了,伊斯蘭教禁止自殺,他卻找一個《古蘭經》的虔誠捍衛者幫自己自殺,結果可想而知;最後的標本製作師更像一位哲學家,他說的道理雖淺顯,但足以拯救巴迪瀕臨絕望的心靈,聽聽他的話,每一句都打動人的心靈:

你感到絕望是嗎?你不想再看看黎明時分金燦燦的太陽嗎?你看到過月亮嗎?你不想再看看星星嗎?你想閉上自己的眼睛嗎?另一個世界的人還想到這個世界上看看呢,你倒想跑到另一個世界去!……你不想再喝點兒泉水嗎?你不想用這水洗洗臉嗎?……夏天有夏天的水果,秋天有秋天的水果,春天和冬天也都有那時的水果。沒有一個做母親的能夠為自己的孩子把如此多的水果都儲存在冰櫃里,做母親的為自己的孩子做的事情不會像神為他的造物做的事情那么多。你想否定一切嗎?你想放棄一切嗎?你想放棄櫻桃的滋味嗎?別這樣,我是你的朋友,我求你別這樣!……" 面對這種心靈的溝通,主人公臉上死亡的憂鬱不再那么濃重,他開始注意夕陽的美。在他仔細地量了體溫,特意加了外套,坐著計程車--注意,他曾許諾將錢放在自己的車上,讓掩埋他的人帶走,而此時卻乘計程車去,如果不是騙局,那么只可能是他已經改變主意了!--來到自己的"墳墓"中躺下,在閃電的剎那照射下,巴迪的眼睛裡閃爍著晶瑩的淚光。之後長時間的黑畫面,導演將思考的時間留給了觀眾,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猜測巴迪的選擇。其實一切都很清楚,誰都不願放棄櫻桃的滋味,不願放棄如櫻桃般甘美的生活。這應當是巴迪,還有我們,所有人的選擇!

我們認同作為個人有選擇死亡的自由,僅此而已,因為這件事情的可操作性極低。自從我們被動地出生,作為一個生命體存在於這世界那一刻起,死亡就在某個地方等待我們。種種生存體驗和個人歷史將死亡的意義解釋得很特殊,人們更多選擇迴避,而不是坦然面對它。即使像巴迪先生這樣可以忽略其歷史與身世的人也無法自由地行使結束生命的權力。阿巴斯的意圖是想說明,所謂"自由"地選擇死亡只存在理論上的意義。多么令人絕望的結論!阿巴斯說有人篤信,自由選擇死亡的剎那生命從此為自己掌控,在瞬間得到永恆。事實卻令人失望……"我們隱約看見存在主義的幽靈在阿巴斯的話里閃現。因為出生,我們有了選擇死亡的權力,又恰恰因為出生後的經歷,我們努力放棄這個權力。這個悖論使我們陷入永恆的絕望。我們可以是悲觀主義者,但活著不能沒有希望。懷著這樣想法的阿巴斯用一顆櫻桃將我們從這永恆絕望中解救出來。

其實我們身邊有些很簡單的東西,就可以洞穿人生的無奈,比如阿巴斯的這顆"櫻桃"。櫻桃之輕與生命之重,因著阿巴斯的詩意想像而聯繫在一起,令人產生無限遐思,他將濃濃的人文關懷借著這種神奇水果的清甜甘美沁入每一位觀眾的心裡。阿巴斯藉助其風格獨具的鏡頭語言、影像畫面和視聽元素完成了這一想像。

使用長鏡頭拍攝的全景畫面一直是阿巴斯的偏愛,在一個長達4分鐘的靜止長鏡頭中,巴迪的車在環形的盤山公路上緩慢移動,畫外傳來那位標本製作師蒼老的聲音,仿佛來自天際。山路的意象一次又一次不斷盤鏇著出現在我們眼前,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漫長而痛苦,但阿巴斯覺得我們不該因此而放棄,即使一條路不通,還可以再有選擇。這個鏡頭結束前,老人將巴迪引上另一條路,巴迪說:"我不認識這條路。"老人說:"可是我知道這條路,它更長,更美好,也更漂亮。我在這個沙漠裡已經摸索了35年了。"這位歷經生活滄桑,睿智而善良的老人將巴迪引向了新生之路。在這個場面-段落鏡頭裡,所有元素都被我們盡收眼底,我們欣慰地看著巴迪轉向了一條"更長更美好"的路,--生命在繼續。在拍攝這些大全景畫面時,阿巴斯極講究構圖的層次,光影的和諧,如影片即將結束時的一個大全景鏡頭,後景是美麗的落日和夕陽下寧靜安詳的城市,前景是主人公巴迪,他的臉上不再有死亡的氣息,而是深深的對生的眷戀。整幅畫面穩定細膩,像一幅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體現導演兼具了畫家的敏感和詩人的氣質。

整部影片的四百多個鏡頭,只有最後的十幾個鏡頭我們才看到花朵的五顏六色,樹木草叢的鬱鬱蔥蔥,而這些大自然的本真色彩在這之前都被阿巴斯用濾鏡濾去,只有一片灰黃,這種令人壓抑窒息的主觀色彩與主人公一心求死的灰色心境相得益彰,令人叫絕。

影片的最後幾個鏡頭裡,導演阿巴斯不可思議地出現在銀幕上。這段用手提攝影機拍攝的粗糙畫面仿佛是阿巴斯給自己電影的簽名,同時也是在提醒觀眾,"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正在觀看的是一部影片。即使在看似非常真實的時刻……"--又一個阿巴斯式的狡黠。

一部好電影的魅力在於意味的不可窮盡和氣韻的無法言說。對於《櫻桃的滋味》,我們只能說:阿巴斯“櫻桃”,在這乾枯冷漠的世界散發出的清香無可抵擋;阿巴斯的電影,使我們在永恆的絕望中得到救贖。

幕後花絮

《櫻桃的滋味》表現了尋找死亡時發現生命的奇妙歷程,探討了在“限制和自由的矛盾中”對生死的看法,以其深刻的哲學思考,在世界影壇引起轟動,摘取了1997年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影片即將結束時,是一個固定機位的鏡頭,長時間地對著躺在墳墓里百感交集的主人公的臉,隨著電閃雷鳴,主人公隱約的淚光在黑暗中斷續閃現,淅瀝的雨聲調節著萬籟無聲的畫面,營造出莊嚴的儀式感。隨後,出現了長時間的黑畫面,讓人思考:他會願意放棄如櫻桃般的生活嗎?容易流於枯燥單調的哲學思考與美麗櫻桃凝成一體,可謂風格獨具。就在觀眾陷入深深思考之時,阿巴斯忽然用顆粒粗糙的記錄片影像解構了之前花足心思營造的一切意象:攝影機、導演入畫,告訴觀眾這只是拍戲。對於這樣的結尾,看法不一,見仁見智。這無疑於阿巴斯的簽名,霸氣十足,充分體現了他任意主宰電影的手段。也有人對此結尾無法忍受,覺得阿巴斯是在“親手搞壞他的電影”。

影片解析

整部影片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巴迪先生開車中度過的。巴迪先生開著車在城郊轉來轉去。巴迪先生為什麼要轉來轉去呢?因為他要尋求幫助。他需要別人幫助他做什麼呢?他要自殺,希望別人在他死後把他的屍體埋掉。

影片通過樸實無華的粗礪的畫面展示了荒涼貧瘠的土地,黃色成為影片的主色調,畫面充斥著無邊的荒漠,只是零星的幾棵書給人以生命的跡象。伊朗確實是一個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乾旱的氣候、戰爭的創傷、周邊的戰亂無不在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與物質的落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朗人民的高尚的品質:導演把伊朗人民的優良品質加以挖掘,然後通過這樣一部影片出來,這樣這部影片既解讀了民族文化特性,又具有了世界意義。

《櫻桃的滋味》以簡潔樸實的影像和樸素感人的音樂巧妙的傳達出了生命的真諦以及伊朗人對生命的獨特看法。巴笛先生首先邀請一名年輕的士兵上車,然後以巨額金錢為報酬請求士兵在他死後把他的屍首埋掉。儘管這個士兵非常缺錢,但是他還是拒絕了巴迪先生的請求,用他的話說就是他沒有埋過死人。當巴迪先生在路上行使時,忽然他的車衝出路面,一個車輪懸空了,這時很多在山坡上工作的人馬上過來幫著把車推上了路面,有一個鏡頭對準了一個正在推車的老人,他正面對著攝影機,臉上充滿了淳樸的笑容。世界上還有什麼笑容能比這樣的笑容更美麗呢?伊朗人民這種淳樸熱情的民風深深的感動了我。後來巴迪又請求一個值班的人幫忙,但是他堅守工作崗位。然後巴迪有請求一個神學院的學生幫忙,這個學生則認為:上帝創造了生命,怎么能去毀滅一個生命呢?殺自己也是殺人。然後他又請求一個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的老人幫忙,老人對巴迪講了許多,通過老人之口,片名的含義被解釋了出來:櫻桃是甜的,世界上還有許多像櫻桃一樣甜美的事情,不要因為一點點小事就輕生,生命是美好的,應當珍惜生命。不過老人最後還是答應了巴迪的請求。

這部影片表現了一種樂觀的精神,對於百廢待興的伊朗及其人民來說不失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這部影片是一部充滿問題的影片。巴迪為什麼要自殺?影片沒有明確交代。有一處,巴迪說∶上帝創造人類,但是當人無法活下去的時候,上帝也是不介意一個人的毀滅的。不過這仍然不能為解開巴迪自殺的原因提供一個清晰的理由。結尾的時候是晚上,巴迪躺到了事先準備好的坑裡,等待著死,等待著活……這時螢幕一片漆黑,持續了一段時間,影片結束。巴迪有沒有死?那個老人有沒有來實踐諾言呢?我們不得而知了,這又是一個懸念。影片用了留白的藝術手法,變封閉式的明確表意為開放式的自由詮釋,給予觀眾以無盡的思考空間,極大的擴展了影片的表現範圍。充滿問題並不是一種失誤,而是展現了導演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這部影片的導演是阿巴斯。阿巴斯被西方媒體讚譽為“90年代世界舞台上出現的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他的創作整體影響著伊朗電影的發展,這部影片更是阿巴斯的集大成之作,一舉摘得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精彩對白

《櫻桃的滋味》《櫻桃的滋味》

士兵:麻煩?什麼麻煩?我不想這樣做。太晚了……我想回去了。我不想被牽扯進這樣的事情里。

巴蒂先生嘆了一口氣,轉身看著那個土坑。然後他又嘆了一口氣,轉身向士兵,聳聳肩。

巴蒂先生:你不想朝這個坑裡填個鍬土?現在,我真的需要你,否則我不會求你的……你想讓我求你嗎?你想嗎?

士兵:噢,不,您憑什麼求我?

過了一會兒,可以聽到風聲。

巴蒂先生:那是為什麼呢,是“有需要”嗎?“幫助”人是什麼意思?“幫助”人並不是非得要報酬的,可是我還是給你錢的……我幫助你……你不是需要錢嗎?不是這樣嗎?

士兵:是嗎?二十萬,這還不夠嗎?

士兵:不是這個意思……我是不想為您做這件事……不是錢的問題。

巴蒂先生轉身看了一眼那土坑,然後轉向士兵。

巴蒂先生:你就不能向坑裡填個鍬土嗎?

士兵:不是不能……可是我不能向人身上填土,不能把土撒在人的腦袋上。怎么能朝人身上撒土呢?

士兵:是。

巴蒂先生:要是你明白的話就下車,過來看看……你明天早上6點再來這裡的時候……你的兵營是在那邊不是嗎?從兵營到這裡只用20分鐘就行了……你叫我兩次:“巴蒂先生!”要是我回答,你就抓住我的手把我從裡面拉出來。你就能得到那筆錢。要是我不回答你……你下來。你下車!下來,到這邊來看看!真主讓我需要你,可是你卻不想幫助我!你不想幫助我嗎?接你不會去埋活人的!現在,人們在這裡埋葬了……幾十個人。就在我們談話期間,人們已經埋葬了好幾十個人。你從來沒有見過掘墓人嗎?

巴蒂先生的右側近景,他看著路面,雙眼飽含淚水。

神學院學生:好吧,我理解您。不過,自殺可不是件好事,因為根據《聖訓》……我們的12個伊瑪目(指某些伊蘭國家元首的稱號或伊斯蘭教教長——譯者)以及《可蘭經》都批評了自殺行為,認為人是不該自殺的。……人的身體是神賦予的。人不應該折磨自己的身體。我理解您,可是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自殺都……

巴蒂先生:你說得對……可是,我跟您說過……我不需要說教。要是想聽說教的話,……我就去找一位已經完成學業的、經驗更加豐富的人來對我進行說教。我只是請求您用您的雙手幫我一個忙。

神學院學生:我這雙手是為執行神的正義之舉的。而您想做的事情……我感到不是正義的。

巴蒂先生:我知道自殺是一種重大的罪孽。……可是,活得不幸福也是一種罪。當人活得不幸福的時候,他就會給別人帶來痛苦,這難道不是罪孽嗎?給別人帶來痛苦,這不是罪孽嗎?給家庭帶來痛苦……給朋友帶來痛苦……給自己

帶來痛苦……這難道不是罪孽嗎?我給你帶來痛苦,這不是罪孽,而我要自殺,這難道是罪孽嗎?

神學院學生:您說得對,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帶來痛苦確實也是一種罪孽。

巴蒂先生:我認為神是寬厚的,他如此偉大,以致於不忍心看到他的造物痛苦。上帝是如此寬厚,他不可能強迫人活著。這就是為什麼他賦予人這種可能性的原因。你從來沒有考慮過人生的意義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