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陽城遺址

櫟陽城遺址

櫟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莊村一帶。櫟陽城始建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晚期,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末廢棄。 城址平面為長方形,面積4.2平方公里。城牆為夯築,現存南牆殘長1640,西牆殘長1420米。發現城內居址15處,其中有2座大型夯土基址。城外東北是秦漢大型墓葬區,東南是戰國至東漢墓群。櫟陽城遺址還出土有銅斧、鐵鏟、鐵塊、石磨、板瓦、陶盆、瓮等遺物。2016年1月,考古學家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不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而且首次確認發現了“商鞅變法”發生地的著名“秦都”櫟陽。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櫟陽城遺址櫟陽城遺址
早在五千年前,這一帶森林茂密,氣候溫潤,我們的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同大自然作著艱辛的鬥爭,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今石川河沿岸的義和、南康橋、菩星、康家等仰韶文化遺址就是有力的證明。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到過古櫟陽北邊的荊山,留下了荊山鑄鼎的傳說。
商代末年,周文王為斷芮(今陝西大荔朝邑鎮東南)虞(山西平陸縣北)之訟,開闢了岐山至芮虞的道路,這條古道經過古櫟陽,使這一帶得到了進一步開發。
西周時期這裡地處京畿之地,是鎬京(今西安市西南)東北方向通往今山西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周王室理想的畋獵之地。
春秋時期,由於這裡“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交通十分便利,關中早期城市櫟邑就在這裡形成了。那時候,秦晉兩國在岐芮道上進行了頻繁的爭奪戰。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晉國的櫟邑(即櫟陽)。
櫟陽城作為戰國時秦國西漢早期都城,規模大,保存較好,有比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國城市發展階段上的重要環節,對研究秦漢都城的規劃、中國城市的發展史都有重要價值。
古櫟陽城即秦漢櫟陽故城,又稱萬年城,築於秦獻公二年(前383年),東漢末年廢棄。故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村和御寶屯一帶。地處關中渭北灌區,石川河流經故城北部和東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縱橫。地表以上已無跡可尋,遺址區的農田裡時有秦磚漢瓦出土,文化遺蹟、遺物一般在地表以下1.5米-2米。
1964年陝西省文管會對古櫟陽遺址進行了15天的調查和試掘。
1980—1981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櫟陽發掘隊又進行了一年的勘探和試掘。
2016年1月,經過兩代人的持續努力,考古學家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不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而且首次確認發現了“商鞅變法”發生地的著名“秦都”櫟陽,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和秦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地理位置

古櫟陽遺址位於西安市東北60公里的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東一帶,地處石川河與清河匯夾之地,北依荊山,南眺渭水。

遺址結構

櫟陽城遺址櫟陽城遺址
櫟陽城遺址位於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村與古城屯村之間。對其先後兩次發掘,第一次發掘出三條街道、六個城門,第二次發掘出三個城門、十三條街道。全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長2200米。發現了冶鐵作坊遺址,另在文物中已知有三件為櫟陽製造,說明櫟陽還是秦國冶鐵和兵器製做的重要基地。還發現有戰國晚期銅釜,內裝八枚金餅,其中一枚用陰刻篆書寫著“四兩半”字樣,當是顯貴或富商大賈所遺留。司馬遷說櫟陽“亦多大賈”,說明這裡的商業十分發達。
櫟陽城遺址(現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新義、東西党家、南丁、花劉、湯家村戰國~漢)1963、1980~1981年勘探、試掘。面積約4.2平方公里,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寬約1600米。城垣夯築。南牆殘垣1640米,高0.4~0.6米,基寬6米;西牆殘垣1420米,基寬8~16米;東、北牆未見。角門址1座,西門址2座。城內道路13條,其中東西路6條,南北路7條,街寬15.7~17.7米,城內夯築基址7處,呈長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遺址15處。城東南、東北、西北為墓葬區,北城牆外還有一東西向渠道。

考古發現

2016年1月初,考古學家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不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而且首次確認發現了“商鞅變法”發生地的著名“秦都”櫟陽,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和秦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出土文物

“櫟陽”陶文殘器“櫟陽”陶文殘器
歷年出土有鋪地磚、空心磚、繩紋筒瓦、板瓦,雲紋、葵紋、素麵瓦當、圓形陶水管、陶碗、盂、罐、甑、壺、缸、鬲、鼎、金餅、銅鏡、釜、鏃、“半兩”、“五珠”、莽幣、鏟、石磨、石范、石夯頭等。

價值地位

櫟陽城作為戰國時秦國、西漢早期都城,規模大,保存較好,有比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國城市發展階段上的重要環節,對研究秦漢都城的規劃、中國城市的發展史都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