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條豆象

昆蟲名,為鞘翅目,豆象科。中國的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陝西、甘肅、新疆、青海有分布,其他蘇聯、蒙古國也有發現。該蟲主要蛀食檸條種子,被害種子的種皮呈黑褐色,表面多有小突起,常有膠液溢出。種子採收後在陽光下曝曬時,常見有帶蟲種子向上跳動。據調查,近幾年檸條豆象幼蟲危害該縣檸條莢果和種子,莢果被害率達20%~35%,種子被害率達10%~25%。被害種子的胚多數被破壞,大部分只留光殼,喪失發芽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橢圓形,長3.5~5.5mm,寬1.8—2.7mm。體黑色,觸角、鞘翅、足黃褐色。頭密布細小刻點,被灰白色毛。觸角11節,雌蟲觸角鋸齒狀,約為體長的1/2;雄蟲觸角柿齒狀,與體等長。前胸背板前端狹窄,布刻點,被灰白色與污黃色毛,中央稍隆起,近後緣中間有一條細縱溝。小盾片長方形,後緣凹入,被灰白色毛。鞘翅具縱刻點海10條,肩腫明顯,鞘翅末端圓形;翅面大部分為黃褐色,基部中央為深褐色,被污黃色毛,基部近中央處有1束灰白色毛;兩側緣間略凹,兩端向外擴展。腹部本2節外露,布刻點,被灰白色毛。

橢圓形,長約0.2mm,寬約0.lmm,初產時淡黃色,孵化前變為褐色。

幼蟲

老熟時體長4—5mm。頭黃褐色,體淡黃色,多皺紋,彎曲聖馬蹄形。

淡黃色,長4一5mm,寬3mm。

生物學特性

此蟲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種子內越冬。翌春化蛹,4月底至5月上、中旬羽化、產卵,5月下旬孵出幼蟲,8月中旬幼蟲即進入越夏過冬期。老熟幼蟲還有滯育現象,長達2年之久。成蟲出現與檸條開花、結英相吻合。成蟲飛翔力較強,行動迅速,遇驚即飛;雄蟲比雌蟲更甚。成蟲白天棲息於陰暗處,傍晚飛出活動,不斷用頭管插入花筒吸取蜜汁,並取食草片或嫩葉作為補充營養。成蟲羽化2-3天后交尾、產卵。雄蟲壽命7—8天,雌蟲8一12天,最長19天。卵散產於果英外側靠近導冠外,果莢有卵3—5粒,最多達13粒。卵期11-17天。幼蟲多從卵殼下部鑽入果莢內,個別幼蟲從卵殼旁或爬行一段時間後再鑽入果莢,蟲道為直孔。幼蟲多從種臍附近姓入種子危害。幼蟲共5齡,1頭幼蟲一生只危害1粒種子。被害種子的種皮呈黑褐色,表面多有小突起,常有膠液溢出,與健康種子極易區別。檸條種子採收後在陽光下曝曬時,常見有帶蟲種子向上跳動。該蟲發生危害的規律是二純林重於混交杯,疏林重於密林,未平茬林分重於平茬林分。檸條豆象幼蟲的天敵昆蟲有豆象盾腹繭蜂和凹面燦姬小蜂,前者寄生率7.86—26.93%,後者為9.79—15.68%。另外還有埃姬蜂、甲腹繭蜂、豆象長線小蜂。據試驗,套用檸條豆象幼蟲繁殖管氏腫腿蜂獲得成功,這就為防治這一害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防治方法

1.檢疫措施嚴格實施森林植物種實害蟲的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把住種子採收、入庫、調運關。
2.營林措施營造喬灌混交林,結合刻條生產有計畫地大面積進行檸條、紫穗槐林的手往更新復壯;或全面采淨當年的莢果加以處置。
3.種子處理(1)採收檸條種子後,用0.5—1.0%食鹽水漂選,將帶蟲種子刪除並殲滅其中害蟲。(2)播種前用50—70oC熱水浸燙皂角種子10—40分鐘,對皂角豆象奏效。
4.藥劑防治(1)林內噴灑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毒殺成蟲;50%殺螟松乳油500倍液毒殺幼蟲和卵。(2)種子入庫前,用25%敵百蟲粉劑拌種;種子與藥劑的重量比為400:1,拌種均勻後裝袋庫存。(3)熏蒸。常溫下每麻袋種子用磷化鋁片劑1.5g,熏蒸袋內密閉6天;用混甲烷或硫酸氟每m3用量為30~35g,密閉熏蒸2-3天。低溫條件下,用磷化鋁12g,lm3用漢甲烷或硫酸氟35—40g,熏蒸3—4天。殺蟲效果良好,對種子發芽率無不良剛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