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闕

樊敏闕

樊敏闕及石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漢闕、漢代石刻的典範,具有極高的史料和美學、建築學、書法、雕塑等研究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樊敏闕 樊敏闕

 樊敏闕及石刻位於蘆山縣城區3公里的石馬壩。

樊敏,字升達(一作叔達),東漢蜀郡青衣縣(今蘆山縣)人。生於東漢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卒於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樊敏早年在青衣羌國任國丞10年,曾任巴蜀太守,後官至司徒。

規模

樊敏闕 樊敏闕

樊敏闕為扶壁式雙闕,宋代前已倒塌。1957年左闕修復,右闕尚存闕檐、闕頂等殘件。左闕高4.99米,寬2.25米,厚0.92米;闕由座、壁、斗拱、頂等組成,頂為重檐五脊式,斗拱層四角刻有力士舉雙臂托負,顯示出力能擎天的氣概;正脊中部雕有一口含綬帶的雄鷹;主闕檐下正面有淺浮雕“龍生十子”神話故事圖像。“龍生十子”為雲南古哀牢夷族神話,因樊敏曾任永昌郡(古哀牢夷故地,今雲南保山地區)長史,故取該地傳說故事為圖。兩面分別刻有“西王母”、“玉兔”等神話題材圖像,雕刻嚴謹,技法簡練。

全闕氣勢磅礴,造型雄渾,構圖協調,圖中人物造型生動,形態各異,展現出漢代高超的石刻技巧。

其它

樊敏闕 樊敏闕

樊敏墓前石碑,建造於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5年),為國內保存較完整的漢碑之一。碑高2.93米,寬1.2米,厚0.26米。碑文涵意深廣,為隸書,558字。此碑長期為歷史學家、金石家所推崇,自北宋趙明誠收錄於《金石錄》起,著錄者眾。如南宋王象之、洪适,明代楊升庵,清代顧炎武、李調元和近代康有為、郭沫若等。康有為讚譽其如“日月升天、荷花出水”,是“千祿無上品”。闕旁現有石獸9具,6具為周邊地帶移入。樊敏墓前二具石獸均有雙翅,通高1.45米,長2米,寬0.63米;首似虎,一具前爪撫蟾蜍,一具前爪抓蟹;形態矯健生動,與高頤闕前二獸同式。傳說石獸造型取材於《山海經》,為守護崑崙山之神獸。樊敏墓近側有石獸胚一具,高1.28米,長2.05米,寬0.47米,軀體輪廓已打造出雛形,據考證為當時廢棄石胚料,為研究漢代石刻工藝流程之重要實物,屬全國罕見。

中國著名漢闕

名稱 簡介
樊敏闕 位於四川省蘆山縣,北宋時即已倒塌,1957年修復左闕,蘆山地震中主闕震斷
高頤闕 位於四川省雅安市,是中國漢闕中保存最完好、雕塑最精美的,蘆山地震中闕體震裂
馮煥闕

位於四川省渠縣土溪鄉趙家村,西闕及子闕已不存,現僅存東闕

沈府君闕 位於四川省渠縣漢碑鄉燕家村,現存雙主闕,子闕已廢,闕形制及風格與馮煥闕相近
平陽府君闕

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雙出墓闕

烏楊闕

位於重慶市忠縣烏楊鎮,是所有漢闕中第一個作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漢闕

楊公闕 位於四川省夾江縣甘江鎮雙牌村,又稱雙楊府君闕、二楊闕
東漢三闕 位於河南登封,分別為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國家級禮制建築遺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