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活動性

構造活動性是某一地區或地帶在挽近地質時期內構造活動的程度,即新構造運動的強弱。

概述

構造活動性是某一地區或地帶在挽近地質時期內構造活動的程度,即新構造運動的強弱。地震地質學鑑定構造活動性主要從研究區內的新生代岩漿岩、地熱、第四紀火山、活斷層規模和活動速率、地殼形變速率、地震及地質災害等入手。構造活動性的研究對地震區域劃分等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現狀

中國北方半乾旱區的構造活動性是非常明顯的。在這一地區發現了許多第四紀晚期的活動構造,例如,正斷層、逆斷層、走滑斷層、褶皺、拗陷、隆起、古地震構造、火山構造、構造地貌等。在構造地塊中部,垂直運動的最大幅度大約是88-132m,其平均運動速率約0.44-0.66mm/a;而在地塊周邊的活動構造帶,則最大垂直運動幅度為210-343m,平均運動速率為1.05-1.77mm/a。構造運動的強度和速率是不斷增大的。主壓應力表現為NE-SW和近EW方向。自200kaBP以來,構造活動可以劃分為6個階段,其年齡分別為200、100-70、50-30、10-7、0.7和0.3kaBP。其中100-70kaBP和50-30kaBP的兩次運動是第四紀晚期最強烈的兩次運動。中國北方半乾旱區的構造演化是與青藏高原的階段性隆升密切相關的。構造活化是中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