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貧困

極度貧困

極度貧困是指每日收入低於1.25美元的全球貧困線標準,處於極度貧困狀態的人口稱為極度貧困人口。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人處於極度貧困狀態中,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中國和拉美,為世界極度貧困人口主要居住國家和地區。這其中,只有中國在脫貧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簡介

極度貧困極度貧困

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標準,日均生活費不足1.25美元(人民幣約8元)的,即屬於極度貧困,這個標準是世界銀行於2008年8月修改的,之前的全球貧困線標準為每日收入1美元,低於這個標準的即為極度貧困。

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時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中,有14億人每日收入不足1.25美元,處於極度貧困狀態。這相當於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四分之一。2008年世界銀行曾稱有10億人陷於每日收入不足1美元的極度貧困中。

世界銀行2013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人處於極度貧困狀態中,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相比30年前的19億人,這個數字已有所下降。

地區分布

印度

1、極貧狀況

極度貧困極度貧困

印度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2010年,印度極貧人口占全球極貧人口的比重高達33%,高於30年前的22%。

廁所在印度都是“奢侈品”。有數據顯示,印度55%的人口會在戶外如廁,而且他們鮮有用手紙的習慣。2013年前的20年,印度雖然經濟保持了7%左右的增長,其IT產業更是聞名於世界,但這並沒有改變印度文盲率高達24%、兒童營養不良率超過40%的事實。

印度2013年達到了12億人口。農村人口高達70%以上。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將人進行貴賤區別,這也給印度扶貧工作帶來了很大障礙。

2、脫貧措施

2013年新年伊始,印度政府在全國20個地區推出了一項幫助貧困人口的大型現金補貼計畫。印度政府為這項名為“福利直接轉賬”(DBT),該計畫撥出3萬多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614億元)的資金。計畫在初期將使至少20萬人獲益,至2013年底,其規模將涵蓋整個國家。印度政府表示,計畫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印度最貧困階層的民眾“進入主流社會”。

撒哈拉以南非洲

1、極貧狀況

極度貧困極度貧困

1981—2010年期間,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是世界上唯一貧困人數不斷增加,且增幅顯著的地區。世界銀行的報告稱,201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極貧人口數(4.14億人)比30年前(2.05億人)增加了一倍以上。因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1981年僅占世界極貧人口總人數的11%,而2010年卻占到世界極貧人口總人數的1/3以上。

2、致貧原因

(1)、政局不穩、戰亂

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布的《2012全球飢餓指數報告》,1990—2012年,飢餓狀況惡化最嚴重的國家大都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蒲隆地象牙海岸葛摩等國衝突連年、政局不穩,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史瓦濟蘭、波札那也名列貧困榜榜首。

(2)、疾病。

根據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2005年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在全球1400萬感染愛滋病或者肺結核(肺結核往往與愛滋病相伴而生)的病人中,70%生活在非洲。在非洲,每100名成年人中就有7名是愛滋病毒攜帶者。醫療條件落後、藥品昂貴與愛滋病預防教育的缺失,成為抗擊愛滋病事業的嚴重威脅,也直接阻礙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脫貧進程。

據世界銀行預測,隨著地區衝突的緩和,以及經濟環境的改善,213年未來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經濟成長將超過5%,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希望這樣的經濟發展給撒哈拉以南非洲帶來更多的“麵包和藥品”。

拉丁美洲

1、極貧狀況

極度貧困極度貧困

根據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推出的“2012社會狀況”報告,拉丁美洲的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1.76億人下降到2011年的1.68億人,占總人口的29.4%,為30年來的最低水平,但極端貧困人口仍保持在6600萬人,約占世界的6%。

2、致貧原因

貧富差距是拉美地區貧困人口大面積分布的重要原因。在拉美國家,最富有人群占國民收入的40%,而最窮人群只占國民收入的13%。

墨西哥是拉美國家中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國家。在拉美1.68億的貧困人口中,墨西哥貧困人口占到了1/3。據墨西哥媒體報導,在2010年的一份調查中,53.8%的墨西哥兒童和青少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原住民兒童和青少年中,這一數字竟達70%。

墨西哥過去大規模城市化進程導致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特別是1994年加入北美自貿區以後,墨西哥對美國農產品敞開國門,使得本國農業遭受巨大衝擊,大批農民和小農戶紛紛破產,農村成年男子被迫進城謀生或選擇移民美國,這種被動的“去農業化”現象直接導致農村貧困問題凸顯。此外,經濟危機也讓原本貧困的墨西哥人的日子更加難熬。

3、脫貧措施

為了減少飢餓和貧困,2013年1月21日墨西哥總統培尼亞·涅托正式宣布啟動“全國反飢餓和極端貧困運動”。這項為期6年的政策,將一改過去向貧困人口直接分配食品和現金的做法,轉而通過創建“食品銀行”和構建營養補給體系等機制,重點消除極端貧困和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 

中國

1、極貧狀況

極度貧困極度貧困

儘管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數億,截至2005年,中國依然有1.5億極度貧困人口,是除印度以外世界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貧困狀況不僅表現在人數龐大,還表現在減貧壓力越來越重以及貧困群體的弱勢地位更加突出上。農村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更差的地區,國務院扶貧辦的調查顯示,連年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農戶76%生活在山區,有46%的農戶人均耕地不足1畝。

截至2005年,還有7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而解決這部分貧困人口問題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剛剛脫貧的家庭沒有積蓄,稍有變故就容易返。

2、脫貧措施

世界銀行2013年公布的數字顯示,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脫貧工作取得巨大進展,極度貧困人口占世界極度貧困人口總數的比例從1981年的43%下降至2010年的13%。

21世紀初的10年,中國農村人口的脫貧數達6000多萬人,相當於整個法國人口。中國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時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基本解決了農村居民的生存、食品和穿衣問題。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全球12億極貧人口中,逾四分之三住在農村,而城鎮化一直是減少極端貧困現象的關鍵驅動力。在中國未來的城鎮化浪潮中,更多的農村人口將被轉移至城市,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國的扶貧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