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銀行

食品銀行

食品銀行是歐美一些國家專門收集“已過保質期但未過保存期”安全食品的地方,然後把這些食品分配給各類貧困人群,既減輕了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壓力,又避免了食品的不必要浪費。

概述

食品銀行食品銀行

食品銀行,食品加工和銷售進入工廠化生產時代,社會上存在大量浪費現象。超市中即將過期的食品以及剩餘農產品需要銷毀處理,既耗費人力和財力,而又無法滿足一些群體日常的食物需求。因此歐美國家一些公益組織自發建立食品銀行,收集那些賣不出去但還能食用的食品,發放給低收入人群。

成立情況

世界上第一家食品銀行——美國亞利桑那州聖瑪麗食品銀行聯盟建於1967年,並很快在全美鋪開。2006年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等四國的“食品銀行”網路共同組建了全球“食品銀行”網路,在18個國家開展工作。截至2011年,歐美國家約有160家“食品銀行”。

服務群體

美國食品銀行提供的食物為免費供應,低收入者據實填寫家庭狀況表後就可憑卡領取食品,個人經濟狀況改善後,可歸還食品領取卡,美國各大州均建立了食品銀行。
加拿大食品銀行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兒童、殘障人士和移民群體。其中,移民群體占40%以上,在他們融入當地生活前,食品銀行向其提供了較大幫助。

食品銀行食品銀行

歐洲食品銀行與食品生產部門、大型超市簽訂協定,將賣不出去但還能食用的食品收集起來,集中分配後再以最快速度發放出去。歐盟為平抑物價經常劃撥資金從農民手中購買剩餘農產品,如糧食、麵粉:牛奶、肉類等,然後再將農產品交給食品銀行處理。
在比利時的農產品拍賣市場上,比利時政府對當天賣不出去的水果和蔬菜進行收購,直接搬運到等候在外的食品銀行貨車,食品銀行再通過全國各地分發點送到窮人手中。
2009年香港政府推出了短期食物援助計畫,資助5家非政府組織營運食品銀行,向有需要的人派發米、面、罐頭等。除了政府以特價向批發商購買食品外,部分商戶也積極捐贈,該計畫已為超過4萬人提供了食物援助。

運作模式

在具體運轉方式上,食品銀行除了接受企業和個人的食品和資金捐贈外,還可以成本價對菜農的滯銷季節性農產品(蔬菜、水果等)進行收購,對超市剩餘的“臨界食品”和“過期食品”進行強制統一的收集、分類。對於保質期和保存期幾乎相同的鮮活食品,如熟食、乳製品、麵包、現制糕點等統一進行銷毀處理;對保存期大大超過保質期的密封乾貨等食品,統一由“食品銀行”收集並免費分發給會員。
食品銀行會員可主要針對基本社會保障體系難以覆蓋的城市外來工作、生活和就學人群,如進城農民工、異地工作人群的未成年兒童、來自貧困地區異地就學的學生等。“食品銀行”的消費對象不宜包括本地居民,否則可能嚴重損害食品市場秩序。“食品銀行”可對會員資格實行一定的行為性約束,如不能在當地工作居住期間有違法記錄等。

中國情況

食品銀行食品銀行派發食品

根據中國《食品安全法》,一旦食品超過“保質期”就不能銷售,必須銷毀或退回廠家。但一些過了“保質期”的食品在“保存期”內仍可安全食用,作為廢棄食品被強制銷毀或處理,既增加企業負擔也人為造成糧食浪費。中國基本具備成立食品銀行的物質基礎和社會需求,可在一些大中城市試點建立食品銀行。
境外實踐中非政府組織是食品銀行體系的主力軍,由於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尚在起步階段,可考慮將各地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等成熟的非營利公益社會團體,作為食品銀行項目的發起者。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可發揮積極作用,將相關項目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與非政府組織展開合作,形成政府為主、非政府組織為輔的啟動機制,此後逐步向非政府組織過渡,最終將“食品銀行”納入政府構建的社會保障體系。

影響

專家認為建立“食品銀行”可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底層人群的生存“托底”,也有利於完善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建設低碳節約型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