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浴禽圖

楊柳浴禽圖

《楊柳浴禽圖》是八大(又稱八大山人)的重要作品之一。紙本水墨縱119厘米橫58.4厘米。此幅是前幅《樹石八哥圖》的變體。這幅畫特別能體現他65歲以後的風格。在高曠縱橫中露出秀健的神韻。擅於以禿筆來揮運凝重清潤的格調。對形象的描寫著筆不多而加以誇張,創造出一種奇特的、突出於現實的意味。用筆挺健穩重,筆跡粗細、快慢、曲折乾濕、深淺,變化多端又有統一又有對比,墨光浮動富有音樂的節奏感,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豪邁倔強,磊落不羈的個性和大膽創新的精神。

基本信息

作品特點

楊柳浴禽圖楊柳浴禽圖
【名稱】清朱耷楊柳浴禽
八哥的姿勢畫法完全相同,可見八大山人自己對這一形象的塑造相當滿意,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八大山人那些瀟灑隨意,看似漫不經心的作品是經過了如何仔細推敲才創造出來的。在構圖處理上與前幅不同,以八哥為全畫視覺中心,採取上虛下實的手法,而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即他自己所說的"陰騭陽受"的處理手法。如下部樹幹、湖石、土坡中留出三大塊空白。上部楊柳枝條迎風搖曳,寥寥數筆,又分割出若干塊空間,雖虛而實,有密不透風之感。最後題款和印章與主體八哥成倚角之勢,以補虛中之不足。此幅畫面筆墨雖簡而構圖飽滿,境界廓大,表現了春風和熙、萬物萌動的無限生意,與前幅情調大異其趣。

作者簡介

靳尚誼作《八大山人》靳尚誼作《八大山人》
朱耷,號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九世孫,他少年時就聰慧過人。在家庭的影響下,受過良好的文學、藝術的薰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還能懸腕行書。朱耷從小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教育,讀的是“四書五經”。少時的朱耷滿腔熱血,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報效國家,但明朝的《國典》規定,明宗室子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朱耷放棄了爵位,以布衣身份應試,在大約十五歲那年便考取了秀才,這在眾多宗室王孫中無疑是一個創舉,贏得了族人和師長的稱讚。然而,正當他滿懷信心參加下一輪考試時,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來了滅頂之災。也正是這一年,朱耷的父親病逝,隨後他的妻兒也跟著相繼離世,國破家亡的殘酷事實,沉重地打擊了八大山人,更為嚴重的是,他這個末路王朝的子孫隨時都有著被殺頭的危險。為了躲避滅頂之災,朱耷隱姓埋名,遠逃江西奉新縣山中藏身。就這樣躲了三年,朱耷看明王朝大勢已去,復國無望,於清順治五年,在奉新縣耕香庵落髮為僧。到了三十六歲那年,朱耷棄僧入道,在南昌創建了青雲譜道院,並在此隱居,過著“一衲無餘”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從而得以專心從事書畫創作,這段時期也正是八大山人朱耷後來取得非凡書畫造詣的一個關鍵時期。
康熙十七年(1678),八大山人朱耷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朱耷大名,便以修《臨川縣誌》之名將其召入府中,意圖誘使他為清王朝效力,但他仍一心忠心於明室,於是整日佯裝瘋癲,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大哭。一天傍晚,他突然撕裂自己的僧袍,投入火中燒毀,獨自走回南昌。六十二歲那年,他把青雲譜道院交由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獨自居住在章江門外一座陋室里,靠賣畫為生,孤寂貧寒地度過了他的晚年。公元1705年,這位藝術大師溘然長逝,享年八十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