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樹街道

椿樹街道

椿樹街道位於椿樹園小區11號樓甲1號。1平方公里。有林白水故居、朱彝尊故居、尚小雲故居、蕭長華故居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椿樹街道椿樹街道

椿樹街道轄域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的東北部,東起南新華街大棚攔街道接壤;西至宣武門外大街與廣內街道比鄰;南以騾馬市大街為界與陶然亭街道相接;北以宣武門東大街的中心為界與西城區相望。

轄區情況

椿樹街道舊胡同椿樹街道舊胡同

全地區呈長方形,轄區面積近1平方公里,全地區綠化面積為105154平方米,綠化覆蓋率為16.55%,共有25個樹種,各種樹木11395株,其中古樹31株,綠化小區2個,人均綠化面積為2.12平方米。椿樹地區除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以外,境內有92條胡同。南北街巷有47條,東西街巷有45條。其中以琉璃廠街和西草廠街較寬,其餘多為狹窄胡同。椿樹街道辦事處駐轄區椿樹園小區11號樓甲1號。轄區內有中央單位28個,其中包括中國集郵總公司,人保財險總公司,新華社圖片社,市屬單位46個,區屬單位75個,街屬單位6個,無主管單位351個,學校9所,托幼園所3所,敬老院1所,醫院1所。經濟以文化服務為主,以榮寶齋、中國書店為代表的西琉璃文化街,經營書畫、文房四寶最為著名。共劃分為7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近5(49723)萬人,常住人口14401戶,近4(39296)萬人,流動人口約5(4418)千人,是全市轄區面積最小,人口密度較大的街道之一。

名人故居——

林白水故居

即原《社會日報》社址。位於棉花頭條。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共兩進院落。前院是《社會日報》社所在地,有正房3間,進深七檀前出廊:兩廂房各2間,進深五檀;倒座房3間,進深五檀,東面出半間通外的門道。正房東側有門道通後院。後院為林白水的住宅,有正房3間,進深五檀加前廊;兩廂房各2間,西廂房進深僅三檀,東廂房加一步;正房東有一門道通后街。住宅與報社分別獨立又有門道相通,整個院落布局緊湊,是南城四合院格局的典型,現保存完好。

林白水(1874~1926)是中國近代進步新聞工作者,教育家。原名林獬,字少泉,號宣樊子,晚年改名白水。福建閩侯人。1898年任杭州蠶桑學堂教習。1901年任杭州求是院總教習,在此期間曾為《杭州白話報》撰稿。1903年赴日本留學,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專業,兼學新聞。同年與黃興等共組華興會,後加入同盟會,投身反清活動。林白水曾冒險營救過鄒容章太炎黃興等資產階級革命者,孫中山曾為他題詞:“博愛”。著有《生春紅寶金石述記》等,譯有《自助論》等。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朱彝尊故居

位於宣武區海柏胡同。在順德會館內。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朱彝尊居住在南屋,因屋前植有兩株青藤,名“古藤書屋”。屋前有亭,名曝書亭,現已拆除。朱彝尊遷出後,由順德籍在京官員集資購買,改為順德會館。後館舍拓展,占地南北長56米,東西寬48米。現基本留存,但因多次改建,格局己頗零亂。

朱彝尊(1629-1709)是清初著名學者、詞人。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他與汪森合編《詞綜》36卷。其他著作還有《曝書亭集》 、《經義考》等。

尚小雲故居

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宣武區椿樹下二條。宅院由並列的東西兩座四合院組成,坐北朝南。東院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倒座房5間,帶廊,大門在東稍間(即穿堂門);東西廂房、耳房各1間。第二進院北房5間,帶廊,兩稍跨有兩個半間,其中半間為通往後院道;東西房各3間。後院正房3間,左右耳房各一間,東西廂房各3間。此院原為榮春社多種班宿舍和練功處.西院與東陵格局大致相同,兩院南北房前廊相通。整座院落格局完整,用料考究,為宜南地區少有的精美老四合院建築。尚小雲另有一處故居在宜武門外校場小六條。

尚小雲(1900~1976)是著名京劇演員,為四大名旦之一。原名德泉,字綺霞,直隸(今河北)南宮人,漢軍旗籍。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京劇“四大名旦”。1937年自組科班“榮春社”,致力教授門徒,招收培養2期學員共570餘人。卓有成就者如尚長春李甫春徐榮奎楊榮環馬長禮等;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謝銳青及秦腔演員馬蘭魚均曾受其教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組“尚小雲劇團”。弟子有雪艷琴趙嘯瀾黃玉華梁秀娟等;次子長麟亦得其薪傳。他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學院藝術顧問等職,為第一至四屆北京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蕭長華故居

位於宣武區西草廠胡同.宅院坐南朝北,由東西兩個院落組成,大門位於西北角。西院南房面闊4間,露明3間,五檀硬山頂,加前廊一步,北房3間,形制同南房,東西配房各2間,東配房平頂,西配房五檀硬山頂。東院面房面闊3間,跨一半間,前山廊,平頂結構,北房面闊3間,五檀硬山頂,前出席,搞中有蕭長華親手栽種的蘋果樹、棗樹及各種花木。梅蘭芳。馬連良、苟慧生、葉盛蘭等常登門看望或請教技藝.此宅後為其子蕭盛萱及其孫蕭潤增、成潤德居住。蕭盛萱舉家遷出後,已成為多戶居住的雜院.

蕭長華(1878~1967)是著名京劇演員和戲曲教育家.為清末京劇名醜蕭永康之子。藝名寶銘,號和莊,祖籍江西新建,生於北京。著有《蕭長華戲曲從談》、《蕭長華演出劇本選集》行世。曾參與《群英會》、《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影片的拍攝。

荀慧生故居

位於山西街。宅院為大四合院,門朝東,進大門即是3間南客廳,用以接待賓客或傳授技藝。客廳西有小院,南房兩間半。屏門內為內院,東西房各3間,東房為其女今萊臥室。西房西側為一花園式小院,北房5間,帶前廊,其中3間為臥室,西端1間做洗澡間;西房4間為書房及畫室。院中布有假山石、果樹和名花異卉。

荀慧生(1900~1968)是著名京劇演員,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原名詞,又名秉彝、秉超,字慧生,號留香,藝名白牡丹,直隸(今河北)東光人。著有《荀慧生演劇散論》、《荀慧生演出劇本選集》、《荀慧生藝事日記》及《荀慧生表演藝術》.學荀派而成就突出的演員有童芷苓、吳素秋、劉長瑜等。

於連泉故居

位於宣武門外東河沿。宅院為四合院格局,北房4間,“四破五”成5間;南房4間,其中大門道占去1間;東西配房各2間。院中種植各種花卉,清靜幽雅,呈現濃郁的京味老四合院景致。1957年,著名電影演員趙丹攜其女趙青拜於連泉為師,院內南屋是趙青學藝的地方。此宅後為其子於世文居住。

於連泉(1900~1967)是著名京劇演員,工花旦,擅演潑辣旦。原名桂森,字紹卿。藝名筱翠花,原籍山東登州,生於北京。曾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戲曲學校任教。弟子有毛世來、陳永玲等。著有《京劇花旦表演藝術》一書。

余叔岩故居

位於宣武區椿樹上頭條.宅院坐北朝南,建築講究,磨磚對縫.曾為金店劉氏所建,四合院格局.總體分三部分:東為一如意大門,旁跨門房一間;北有2間房兩排,通後院花園小院,小院內有北房3間。主院正房5間。七檀前出廊,合瓦硬山頂,清水脊,其中西側2間為書房,稱“范秀軒”,東一間為余氏臥室,中2間為休息室或接待至親高朋;南房5間,五檀帶前廊,門道占去1間,其餘4間為客廳或練功之用;東西廂房各3間。主院西有跨院,2間房寬,有房二、三排。整座宅院寬敞典雅,青磚鋪地,院中種植多種花卉,余叔岩常在家中授徒,當年為徒孟小冬、李少春、陳少霖等授藝,大都在南屋或院中.此宅現為椿樹街道辦事處,除西房加蓋部分外,基本保持原貌。

余叔岩(1890~1943)名第祺,祖籍湖北羅田,生於北京。為京劇“同光十三絕”之一餘紫雲之子,京劇“老生三傑”之一餘三勝之孫.與楊小樓梅蘭芳成為當時京劇的三個代表人物。主要代表劇目有《戰樊城》、《長亭會》、《搜孤救孤》、《汾河灣》、《武家坡》、《打棍出箱》、《奇冤報》招。他演出態度嚴肅,反對同行相斥的陋習,倡導互相幫助、通力協作的良好作風,對後人影響較深。弟子有楊寶忠譚富英王少校吳彥衡,晚年又收孟小冬、李少春陳大漁等,妻弟陳少霖也從他學過戲。

譚鑫培故居

譚鑫培故居西院(小樓)外景譚鑫培故居西院(小樓)外景

位於宣南大外廊營北口內1號,該巷為南北走向街道,寓所坐西朝東,為東、中、西三進院落,共有房40餘間,總占地約1100平方米,平面呈不規則矩形,東西34-40米,南北約21米。早年街門框右上方曾嵌有一紅色木牌,上有三個清雋的金字“英秀堂”。譚鑫培每逢外出均乘馬車,今門外東牆上仍存有昔日用的拴馬環。其後裔小培、富英、元壽、孝增幾代人均曾居住此譚門老宅,直至“文革”時,才舉家遷離此院,再未回此居住。譚鑫培早年隨其父譚志道進京後,曾先後居住趙錐子胡同、粉房琉璃街、百順胡同,最後定居大外廊營。自譚志道始,至正岩、譚娜、譚嚳等,譚門為七代梨園世家。譚鑫培共有八子四女,其子均以“嘉”字排名,依次為善、瑞、祥、榮、賓、樂、祜、祿;長女適上海名武生夏月潤,幼女適譚派老生王又宸。五子嘉賓即譚小培,乃富英之父。譚門從藝者竟有40人之多,創造了輝煌的業績,這在京劇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故居街門分南、北兩門,正門為日常出入大門,今改建為居住房屋,但門樓猶存。南側門小,逢紅白喜事方啟用,門內院西端為一間男廁所,院內植有棗樹、榕樹各一株。今此門亦封閉改建居室,於宅院北房前東牆另闢新街門。北房三間半帶前廊,原為存放戲裝及刀槍把子用屋,後為譚小培次子仲英居住。東房兩間,外首原為門房,裡間為廚房。由北房前步入中院,該院布局嚴謹,北房亦為三間半,與東院北房相連,此房較高為五檁進深,亦前出廊,硬山頂,為譚鑫培生前居室,正屋中間曾懸掛一幅“三羊開泰”圖,乃一位王爺所贈。屋內擺設八仙桌、太師椅、條案、立櫃、花架等紫檀家具。牆壁上掛有張大千、徐悲鴻、那桐、載濤等書畫作品。譚鑫培過世後,其子小培居住。南房亦為三間半,西側兩間外間為佛堂,裡間為祠堂,為祭祀祖先之屋,東側一間半為存放戲裝、道具和壽材用屋。東、西廂房各為兩間,東屋為飯廳,西房進深小僅三檁之屋,為傭人居住。南房東側為一過道,由東房前可步入南側小院,通臨街大門。

中院北房前有過道通往西院(今已隔為兩院),該院北房四間五檁進深,東側半間闢為臨街旁門,門外即李鐵拐斜街(今鐵樹斜街)。門道迎面為東房兩間北山牆,南房四間亦為五檁進深,南、北房均帶前廊,北房為譚小培長子富英夫婦居室,條案上擺放古玩瓷器,另有一大魚缸,南房為譚富英長子元壽全家居住。院落寬敞,能練功、說戲。

院內西側為南北兩座相通二層西式樓房,約建於1912年,北樓上下面寬各為兩間半,南樓為前後兩排相連樓房,內外、上下樓室亦為兩間半,樓房內均為木地板、木隔扇。兩樓間連以寬大遊廊,與南北樓敞廊連為一體,廊周邊為木雕欄桿。原南北兩樓樓梯均分設定於各自樓內,後於兩樓遊廊中間設定樓梯。門窗拱心、拱腳均有磚雕裝飾,其建築風格為中西結合式。當年譚富英的婚禮即在此樓上舉行。昔日傳說此樓風水不好,故少有人住,僅做存放戲箱等物之用。大外廊營譚氏故居今猶存。

譚鑫培(1847-1917),原名金福,字鑫培,號望重,堂號“英秀”。祖籍湖北武昌小東門外沙湖譚家灣。譚鑫培腹笥淵博、文武皆精,能戲400餘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後,譚鑫培自組“同慶班”,享譽大江南北。他講究發音吐字,把徽腔、鄂調巧妙融合,為京劇藝術的繼承、發展與革新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宣武區行政區劃

宣武區轄8個街道,區政府駐白紙坊街道廣安門南街68號。2010年7月1日,正式國務院批准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街道級大柵欄街道 | 天橋街道 | 椿樹街道 | 陶然亭街道 | 廣安門內街道 | 牛街街道 | 白紙坊街道 | 廣安門外街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