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街道

大柵欄,讀做“大石爛兒”,是北京前門外一條著名的商業街。現也泛指大柵欄街及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在內的一個地片。

基本信息

簡介

大柵欄街道地處北京城正陽門(前門)的西南側,在宣武區區境的東北部。東起前門大街,西至南新華街,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前門西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鬧市區。在1.26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保存著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築。這些古老的建築和發生在它們中間的“城南舊事”,都是古都北京重要的人文瑰寶和文化資源。

歷史沿革

大柵欄地區的歷史,可追溯到遼金時代。在遼金時,大柵欄地處都城東郊燕下鄉一帶,曾是金中都與元大都之間的近鄰。元大都建立的初期,金中都仍有不少街市稱為舊城。元大都新城與金中都舊城之間人貨往來,行成了若干由西南斜向東北的商業街市。
關於大柵欄名稱的由來,是在明永樂初年,在北京正陽門外等處建造鋪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謂之“廊房”,從此形成了幾條廊房胡同。《北京歷史紀年》記載,清朝為了加強治安防衛,康熙九年(1670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曾兩次下令,諭示外城也要像內城一樣,在胡同口修柵欄,晝啟夜閉,實行“宵禁”。廊房四條的街口裝有鐵制柵欄,因體形高大,堅固美觀,人們即以街口的“大柵欄”(習慣稱“大石爛兒”)稱呼廊房四條,後被官方確認,逐漸發展成為馳名中外的古老商業街——大柵欄街。
民國初年(1917年),市政當局在市城郊設自治區,當時屬第八自治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外二區。北平解放初期屬第九區。1950年,第八、九兩區合併後屬第六區。1952年,第六區改稱前門區後,屬前門區,1958年,前門區撤銷,劃歸宣武區,始設大柵欄街道辦事處
大柵欄地區曾是國粹藝術瑰寶京劇和宣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士人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有機交融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凝重的歷史氛圍。

建築特色

大柵欄街區保留有北京歷史延續最長(金、元、明、清、民國至當代)的城市肌理及街區風貌,保存有眾多的歷史遺存建築,現有的建築風格豐富多樣,既有古香古色的中式建築,也有華彩唯美的西洋建築,反映了上世紀國中西文化碰撞時的民族心理和審美趣味。現存的寺廟道觀也都具有相當規模;會館和名人故居也保存得很完整;老金融市場、特色街巷也基本保持原有風貌;在“八大胡同”中的木樓茶室,是清末民初社會風氣腐敗墮落的實物見證。街區內的文教單位、報館書局以及商業、服務業的建築遺存則保存更多,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城市建築類型。

商賈薈萃

“頭頂馬聚源,身披瑞蚨祥,腳踏內聯升,……”匯聚大柵欄的眾多老字號,充分展示了大柵欄街區商業文化的精髓所在。這裡有一批歷史悠久、馳名中外的老字號店鋪,如開業於清康熙年間的同仁堂藥店,開業於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居北京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綢布店;開業於清鹹豐三年(公元1854年)的內聯升鞋店,開業於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的民族帽店馬聚源,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店張一元茶莊等。1949年以後,人民政府對大柵欄商業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改造,不僅保留了老字號店鋪和特色商品,又新開辦了許多國營商店和專業商店,如大柵欄百貨一場、二場、前門婦女服裝店、新時代兒童用品商店等,使這裡更加繁華。

寺廟道觀

大柵欄地區現有寺廟道觀遺存20餘處,在解放前登記的寺廟數目則遠遠多於現有寺廟的遺存,其中,觀音寺、萬佛寺、火神廟、真武廟、龍王廟、五道廟、清真寺等都具有相當規模。它們就像灑落在街巷裡的珍珠訴說著人們對自己的呵護和崇拜。

梨園之鄉

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是大柵欄街區不可分割的特色之一,著名的演藝園有廣德樓、大觀樓、正乙祠等。居住於此的著名戲曲人物有梅巧玲、梅蘭芳、譚鑫培等,其中的故事已成為人們永恆的話題。大柵欄的繁榮不僅在於商業的發達,還因這裡過去有比較集中的娛樂場所。因在清初有很嚴格的禁令,以"內城逼近宮闕,例禁喧譁",不準在內城開設戲園等娛樂場所,故戲園多開設在前門外一帶。當年這裡有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廣和園和同樂園等五家著名的戲園子,以及民國初年開業的北京第一家電影院大觀樓電影院,住在內城的人們多要來此看夜戲,增加了這裡的熱鬧氣氛。尤其是清末民初,每逢上元節燈市京城人紛紛來此觀燈、遊逛、購物,更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繁榮。

市井文化

京城的士子文化在琉璃廠得以充分顯現。南新華街東側的師大附中、附小至今還是南城的名校;西河沿容納了眾多的旅館、飯店和金融單位;施家胡同可謂是銀號、錢莊一條街;廊房頭條、二條、珠寶市雲集了玉器、珠寶的眾多商號;劉家大門、同仁堂夾道都已成為中醫大門的永久印記。

會館名居

散落在大柵欄地區內的會館名居不勝枚舉,這裡不但有有紀曉嵐、王士真、韓元少等文壇大師的寓所,又印有馮玉祥、蔡鍔、高君宇等先驅者的足跡,坐落在這一帶的會館與名居相互映襯,使得這裡的街巷、胡同更顯璀璨奪目。這裡有臨汾會館、濟洲會館、廣州會館等。

飯店餐飲

大柵欄地區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它的商賈雲集,人氣旺盛。這裡曾經和現存的餐飲老字號更是聞名中外,香飄四海。門框胡同是京城著名的小吃一條街,新春逛廠甸品小吃已成為北京人的習俗。讓人垂涎的老字號有全聚德、豐澤園、六必居、致美齋、泰豐樓、晉陽飯莊等。

發展情況

作為文化風貌保護區的大柵欄地區,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著很多困難。一是基礎設施非常薄弱。 80%以上的房屋為3、4、5類危房,下水系統許多是清朝時修的,電線為明線,經常掉閘停電,火災隱患更是嚴重。二是人口密度大。1.26平方公里範圍內,有戶籍人口22070戶、55954人,人口密度約為4.4萬人/平方公里。三是弱勢群體相對集中。現在,地區共有60歲以上的10420人,占總人口的18.6%,殘疾人1480人,占總人口的2.6%,城鎮登記失業人員656人,低保861戶,1630人,登記的流動人口有12696人,多為外地來京打工人員。弱勢群體相對集中,使這一地區成為“典型的貧民窟”。2005年北京市社科院公布的《北京城區角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量居民日均生活費不足8元,大柵欄地區人群結構呈現社會困難人群的特徵。
由於歷史積累下來的問題太多,大柵欄地區的危房改造與文化保護交織在一起,歷史欠賬多,人口、建築密度大、貧困人口、老齡人口多,從而導致拆遷成本過高,市政新建投入大。據有關部門估計,這一地區僅搬遷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就高達1.8萬—2萬元/平米,如要拆遷需65億元,市政建設費30億元,加上文物保護等費用,該地區的“危改”與“文保”費用大約要130億元。再加上規劃控制嚴,開發商資金平衡都難,贏利更難。因而來談開發的多,但談成的極少,更使得“危改”與“文保”矛盾尖銳,解決棘手。
儘管大柵欄地區的危房改造與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困難重重,但保護大柵欄街區的文化遺存,開發文化產業,彰顯大柵欄街區的城市魅力,打造大柵欄街區的城市品牌,已成為政府和市民的共識。大柵欄歷史文化保護區改造建設項目是2008年奧運人文項目和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其改造開發建設近年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連續兩年被列入市政府為民辦重要實事之中。《大柵欄地區保護、整治與發展規劃設計方案》於2003年6月16日經市政府通過。2003年7月,宣武區出台了大柵欄"國粹商業區"規劃,"檔次以中高檔為主,不賣大路貨;以品牌專賣店為主要商業形式……"根據這一規劃,大柵欄商業街將改變以往建築物破舊、商業檔次低的形象,打造以“國粹商業區”為特徵的綜合性商業區。這意味著大柵欄將成為以傳統的精品文化和現代時尚文化結合的商業街,這樣一來既可以傳承傳統文化,又不乏現代感。
近年來,宣武區投入十多個億,積極推進大柵欄地區改造工作。開通了煤市街、南新華街,把將來支持大柵欄地區的地下管道的主管埋了下去,為大柵欄的基礎設施建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煤市街以東的C、H地塊拆遷,開展街巷整治,推進功能街區建設,拆除違章建築,實施地區美化夜亮工程,使得重點大街面貌煥然一新。結合08奧運環境整治工程,大柵欄商業街、琉璃廠街的改造建設都正在進行之中。
為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提高地區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弱勢群體生活狀況,大柵欄街道工委、辦事處開拓思路,積極創新,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因地制宜地落實政策措施,為地區居民謀福利。開展“送溫暖”活動,開展臨時救助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為老服務活動,開展空巢老人幫扶工作,落實低保和住房保障的各項相關政策,2007年,街道街道財政為地區各項事業投入總計1832.4萬元,占街道總支出的42.3%,這些政策措施真正取得了改善民生的實效。
雖然眼下的大柵欄,當年的絕代風華、流光溢彩不再,可遺址、餘韻和市井風俗猶在。作為最重要的文化符號,老北京人已經把他們深植於心中,而且培養了良好的情感與認知。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為繼承和發揚大柵欄街區的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歷經滄桑的大柵欄正如沐春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恢復記憶,連線傳統,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宣武區行政區劃

宣武區轄8個街道,區政府駐白紙坊街道廣安門南街68號。2010年7月1日,正式國務院批准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街道級大柵欄街道 | 天橋街道 | 椿樹街道 | 陶然亭街道 | 廣安門內街道 | 牛街街道 | 白紙坊街道 | 廣安門外街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