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廊營

外廊營,是中國北京市的一條街道名稱。

今宣武區大柵欄街道所屬,有大外廊營胡同、小外廊營胡同。關於其得名之故,向無解釋。其實,外廊營本為外郎營,1560年成書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1750繪成的《乾隆京城全圖》所記甚明。今巷分大、小及其格局,與乾隆時無異。至晚清始訛“郎”為“廊”。
外郎,為秦漢時官名。《漢書·惠帝紀》記惠帝即位後施恩賜爵說:“外郎,滿六歲(加)二級。”曹魏時之蘇林《注》:“外郎,散郎也。”唐人杜佑《通典·職官下.武官·三署郎官敘》稱:“漢中郎將分掌三署,署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凡四等,皆秦官,無(定)員,多至千人。”並以小字夾《注》說:“其散郎,謂之外郎。”據可知,外郎之名起於秦,系四等郎之外,無固定職任的三署佐屬。
後世雖不設此官,但其名常被移用為對衙門中書吏(猶如今之文書、秘書)的尊稱。明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二載:“吏人稱外郎者,古有中郎、外郎,皆台省官,故借擬以尊之。醫人稱郎中,鑷工稱待詔,磨工稱博士,師巫稱太保,茶酒稱院使,皆然。此元時舊習也。”因而元曲中習見外郎之稱。《包待制智勘灰闌記》中,海棠告狀,昏官“一些也不懂的”,忙令:“快去請外郎來!”《包待制陳州糶米》中,州官吩咐“將各項文卷打點停當,待僉押者”,該外郎卻不識字,致州官要“打這廝”,原來他是“雇將來的頂缸外郎”。皆其例。明人沿之,屢見於話本小說。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寫王姑子說笑話,謂三媳婦比公公“像個外郎”,“不像外郎,如何六房裡都串到”?以衙門中六科房寓西門慶一妻五妾。《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回寫玉堂春被“關在監里,若不是虧了一個外郎,幾時便死了”。《拍案驚奇》第十三回寫“一個外郎,叫做丘三……”
巷名外郎營,固可解為吏人聚居之處,但也存在著其地本為某外郎墳塋的可能。考慮到該地向系金中都、元大都城外之郊野,則由“塋”訛為“營”的可能性尤大。因明代已寫做“營”,便可知其為“塋”,至晚也是元代之事,甚或更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