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於2007年10月獲得批准建設,2009年12月通過專家建設驗收。實驗室前身為1989年11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研究實驗室”,200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被數量生態學重點實驗室”,2006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被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圍繞植被與環境變化,重點開展植被對環境變化的多尺度回響、變化環境下植物的適應對策、植物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機制與保護途徑、植被結構與功能的最佳化調控和植被格局與動態等五個方面的研究。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簡介

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7年10月獲得批准建設,2009年12月通過專家建設驗收。實驗室前身為1989年11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研究實驗室”,200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被數量生態學重點實驗室”,2006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被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方精雲院士,實驗室主任黃耀研究員。
實驗室圍繞植被與環境變化,重點開展植被對環境變化的多尺度回響、變化環境下植物的適應對策、植物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機制與保護途徑、植被結構與功能的最佳化調控和植被格局與動態等五個方面的研究。

成果

近年,實驗室承擔包括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各類主要科研任務150餘項;僅在建設期間發表論文259篇,其中SCI論文153篇。多年來,實驗室通過主持多項國家基礎研究規劃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科學院的科研項目,在五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績:建立了中國東北森林-草原全球變化研究樣帶;揭示了北方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穩定性機制,並建立了適應性管理模式;建立了中國森林多樣性監測網路,初步揭示了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變化與維持機制;闡明了乾旱、半乾旱區植物對變化環境的適應對策與機制;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植被圖(1:100萬)的編制。實驗室在生物多樣性和全球變化生態學等一些重要方面的研究已占據世界重要地位,成為研究中國植被與植被圖、中國草地生態科學研究的優勢單位,並為學科發展和國家生態與環境建設做出了貢獻。

研究主體

實驗室現由14個研究組構成研究主體,主要依託10個野外基地及其大型實驗平台和6個專業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其中包括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湖北神農架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同時,實驗室也是CERN生物分中心的依託單位。

研究隊伍

實驗室高度重視優秀研究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並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措施。實驗室已在全球變化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生物多樣性變化與保育和植物適應與進化四個重要領域形成包括張新時韓興國馬克平董鳴在內的學科帶頭人。目前,實驗室有固定人員92名,其中研究人員77名、技術和實驗人員13名、專職管理人員2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A類獲得者5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7名。流動人員247名,其中高訪人員11名,項目聘用人員51名,博士後15名,研究生170名。

支撐條件

實驗室擁有電感耦合電漿發射光譜儀、氣相色譜儀、凱氏定氮儀、雷射粒度儀、流動分析儀、螢光成像系統、紋理密度測量儀等主要儀器設備餘600台套,總價值近4000萬元。

合作交流

近年,實驗室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瑞士、法國、荷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以及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同時積極主辦和參與相關的學術會議。實驗室野外基地已成為國內外相關研究人員開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部分野外基地還成為科普教育活動基地、夏令營活動場所,為公眾和大中小學生普及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科學知識發揮重要作用。
在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全力指導和支持下,實驗室將始終以堅持自身的研究方向,參與國際學術前沿發展,規範地組織科學研究,引導重大原始創新性工作,做出具有國際影響的重大成果,造就該領域的優秀團隊和國際知名學者,建成國際一流的實驗室為發展目標而不斷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