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細菌病

由病原細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病原細菌都為桿菌,主要有5個屬:假單胞桿菌屬(Pseudomonas)、黃單胞桿菌屬 (Xanthomonas)、歐氏桿菌屬 (Erwinia)、野桿菌屬(Agrobacterium)和棒桿菌屬(Corynebacterium)。其中除棒桿菌屬外都為格蘭氏陰性。多數極生或周生1至數根鞭毛,少數種類無鞭毛。其寄生性程度差異很大。有些種類有不同的致病變種。

植物細菌病

正文

症狀 細菌病害症狀主要有:①腐爛。由於細菌分泌的果膠酶的分解作用而使受害植物的、塊根、塊莖、果實、穗等肥厚多汁器官的細胞解離、組織崩潰腐爛,如白菜軟腐病。②壞死。主要發生在葉片和莖桿上,出現各種不同的斑點或枯焦,前者如棉花角斑病,後者如水稻白葉枯病。③萎蔫。因細菌寄生在維管束內堵塞導管或因細菌毒素而引起,如青枯病。④腫瘤。由於細菌刺激,使寄主細胞增生、組織膨大而形成,如癌腫病。⑤黃化矮縮。在木質部寄生的細菌使植株表現黃化、萎縮,如葡萄皮爾氏病、杏葉焦病、苜蓿矮化病、甘蔗矮化病和桃幼果病等。
侵染循環 病原細菌可在種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殘體、土壤、糞肥、雜草寄主或昆蟲體內越冬或越夏,成為下一個生長季的初侵染源,多數細菌病害都能發生再侵染。一般高溫、多雨、潮濕天氣有利於細菌病害的發生。細菌通過寄主的傷口或氣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中侵入;田間主要通過雨水、 灌溉流水、 介體昆蟲或農事操作等傳播。颱風、暴雨等不良條件不但易使植物表面產生傷口,而且利於細菌的傳播及削弱寄主植物的抗病性,誘發細菌病害流行。有些介體傳播細菌病害有一定的專化性,如玉米細菌性萎蔫病由玉米葉(Chaetocnema denticulata)傳播, 小麥蜜穗病小麥粒線蟲(Anguina tritici)傳播。
防治方法主要有:植物檢疫、建立無病留種田、進行種苗消毒和注意田間衛生以減少菌源;利用抗病品種、採取輪作、高壟種植等防病栽培措施,防治介體昆蟲;利用細菌噬菌體作種子帶菌檢驗,以及加強田間病害流行的預測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