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細菌條斑病

大麥細菌條斑病

大麥細菌條斑病,屬細菌域、普羅特斯門、γ普羅特斯綱、黃單胞菌目、黃單胞菌科、黃單胞菌屬,發病初期現水浸狀條斑後變為褐色壞死條斑。穎片、麥粒染病,出現類似的症狀,濕度大時,常有較多菌膿溢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大麥細菌條斑病

病原中文名稱:油菜黃單胞菌大麥致病變種(大麥細菌條斑病黃單胞菌)

病原拉丁學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hordei(Hagborg)Dye.

病原拉丁異名:X.translucensf.sp.hordeiHagborg.

病原分類地位:細菌域、普羅特斯門、γ普羅特斯綱、黃單胞菌目、黃單胞菌科、黃單胞菌屬

大麥細菌條斑病病葉大麥細菌條斑病病葉

病害類型:細菌

地理分布:北京山東新疆西藏等地

主要寄主:大麥

危害部位:葉片、葉鞘

傳播因子:種子、土壤、病殘體

危害症狀

發病初期現水浸狀條斑後變為褐色壞死條斑。穎片、麥粒染病.出現類似的症狀,濕度大時,常有較多菌膿溢出。[2]

形態特徵

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極生單鞭毛。菌體大多數單生或雙生,個別鏈狀。大小1~2.5×0.5~0.8(µm),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

傳播途徑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中或在種子上越冬,翌春從寄主的自然孔口或傷口侵入,經3~4天潛育即發病,在田間經暴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在新疆5~7月大的暴風雨次數多,造成葉片產生大量傷口,致細菌多次侵染,易流行成災。

發病條件

生產上冬麥較春麥易發病,冬麥中新冬2號、中引4號、75—149、74—56發病重,而新冬7號、4B一10一5發病輕。春麥中白歐柔發病重,阿勃次之,賽洛斯發病輕。一般土壤肥沃,播種量大,施肥多且集中,尤其是施氮肥較多,致植株密集,枝葉繁茂,通風透光不良則發病重。

發生規律

連作地、田間幾四周雜草多、管理粗放、肥力不足易發病;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氮肥施用過多或過遲,植株柔嫩易發病。栽培過密,株行間通風透光差;施用的農家肥未充分腐熟易發病。上年秋冬溫暖、乾旱、少雨雪,翌年低溫、多霧、結露或春雨多、日照少有利於發病,如長期低溫、連陰雨發病重。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播種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提倡輪作,選用抗病、抗蟲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

(3)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或大雪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蟲的重要措施。

(4)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殺蟲的藥土,

(5)合理密植,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

(6)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或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採取“測土配方”技術,科學施肥,增施磷鉀肥;重施基肥、有機肥,培育壯苗,有利於減輕蟲害。

(7)氮肥不可施用過多,致使冬前生長過旺,冬末易受凍害而降低抗病能力。

(8)冬季灌飽,春季儘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二、生物防治:

(1)浸種劑:80%抗菌劑402乳油5000倍液浸種24小時後,撈出用清水沖淨,晾乾即可播種。

(2)噴施用藥: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90%新植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25%阿米西達懸浮劑1000~2500倍液

三、化學防治:20%龍克菌懸浮劑600~8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6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