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頸鴨

棕頸鴨

棕頸鴨(學名:Anas luzonica)屬鴨科鴨屬中型游禽。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也出沒于海島灘涂等鹽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

基本信息

棕頸鴨棕頸鴨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棕頸鴨
外文名稱:PhilippineDuck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屬:鴨屬
分布區域:菲律賓
拉丁學名:Anasluzonica
命名時間:Fraser,1839

外形特徵

棕頸鴨身長48–58cm。具黑色頂帽,特殊的頭紋,頭頸肉桂棕色,與黑色的頂紋及過眼紋形成反差。
棕頸鴨棕頸鴨
飛行時色彩看似較深,有綠色翼鏡,翼邊有白緣。綠色的眉紋前後為白色,藍灰色鴨嘴,而其餘的羽毛是棕灰色。兩性同色。虹膜深褐色;腳棕灰色。幼鴨羽色不鮮明,具橄欖油與鮮黃色的臉,脖子棕色。

分布範圍

菲律賓特有種。偶見於中國台灣南部。
棕頸鴨分布圖棕頸鴨分布圖

生活習性

棲於沼澤、河流、湖泊、池塘及河口地帶。叫聲似綠頭鴨但聲更粗啞。活動多選擇在水邊沼澤地區的野草叢間。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獲得食物,
棕頸鴨棕頸鴨
以植物為主食,有時也吃動物性食物。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主要以沼澤地和湖泊區的植物、蟹、龍蝦、蝦、蟑螂、潮蟲和藤壺為食。

生長繁殖

繁殖季節為3月至11月,高峰期是7月和8月。
棕頸鴨棕頸鴨
用植物草莖建設成一個碗狀形巢,鳥巢高於附近的水澤,隱蔽於水草叢中。每巢產卵8至10枚,孵化時間25至26天。幼鳥49天離巢,通常由雌鴨單獨孵化,孵化後依然由雌鴨照顧,小鴨跟隨雌鴨身後覓食。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易危(VU)。

簡介

描述:體大(63厘米)而易識別的灰色戲水型鴨。具特殊的頭紋。頭頸赤棕色,與黑色的頂紋及過眼紋成反差。飛行時色彩看似較深,翼下近白,綠色的眉紋前後為白色。兩性同色。
虹膜-深褐;嘴-藍灰;腳-棕灰。
叫聲:似綠頭鴨但聲更粗啞。
分布範圍菲律賓特有種。
分布狀況:全球性近危(Collaretal.,1994)。偶見於中國台灣南部。
習性:棲於沼澤河流湖泊池塘河口地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