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立枯病

棉立枯病

棉立枯病俗稱爛根病、黑根病,全國各棉區均有發生,以黃河流域棉區發生較重。由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 KUhn)引起,以為害棉苗為主,可造成缺苗斷壟。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大豆、花生、菸草、茄。

形態特徵

棉立枯病病莖(白色部分為病菌的氣生菌絲棉立枯病病莖(白色部分為病菌的氣生菌絲
棉種萌發前侵染而造成爛種,萌發後末出土前被侵染而引起爛芽。苗出土後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產生黃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展包圍整個基部呈明顯縊縮,病苗萎蔫倒伏枯死。拔起病苗,基部以下的皮層均遺留土壤中,僅存尖紉的鼠尾狀木質部。子葉受害後,多在子葉中部產生黃褐色不規則形病斑,常脫落穿孔。此病發生後常導致棉苗成片死亡。在病苗、死苗的莖基部及周圍、土面常見到白色稀疏菌絲體。

症狀病原

病原物有性態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擔子菌亞門亡革菌屬;無性態為立枯絲核菌RhixoctoniasolaniHuhn.,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
棉花莖基縊縮狀棉花莖基縊縮狀
菌絲初期無色,較纖細;老熟後呈黃褐色,較粗壯,多呈直角分枝,分枝基部略縊縮,離分枝不遠處有一隔膜。菌核初白色,成熟時暗褐色,形狀不規則形,表面粗糙。擔子圓筒形或長橢圓形,無色,單胞,頂生2—4個小梗,每個小梗上著生一個擔泡子,擔泡子橢圓形或卵圓形,無色,單胞,尺度為9-15微米×6一13微米(圖10—1)。
病菌生長最適溫度為17—28℃,pH值3.4—9.2範圍內都能發育,以pH值6.8最適。病菌可侵染棉花、大麥、小麥、甜菜、黃麻、紅麻、玉米、高粱、馬鈴薯、茄子、花生、大豆、菸草、蘿蔔等200多種植物。

發病因素

棉立枯病病菌1.菌絲體2.擔子及擔孢子棉立枯病病菌1.菌絲體2.擔子及擔孢子
1.氣候條件氣候條件是影響棉苗病害發生的主導因素,各種病菌的生長繁殖及侵染均需要較高濕度,因此,陰雨天多最適棉苗病害發生。棉花是喜溫作物,播種後遇到低溫多雨會影響棉籽萌發和出苗速度,易遭受病菌侵染而造成爛種、爛芽;出苗後棉花生長發育不良,降低抗病力,發病重。特別是低溫伴隨有寒流和陰雨,有利於葉部病害大發生,而造成成片死苗。
2.棉種質量棉種純度不高,籽粒不飽滿,生活力弱,播種後出苗緩慢,棉苗生長衰弱,易遭受病菌侵染,因而發病重。
3.耕作栽培措施連作多年的棉田,土壤中積累大量病菌,翌年初侵染來源多,發病較重。連作年限越長,發病越重。棉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中水分過多,通氣性差,土溫偏低,土質粘重,土壤板結,致使棉苗出土困難,易導致爛種、爛芽,出苗後生長發育不良,而易遭受病原菌侵染,發病較重。播種過早、過深或覆土過厚,棉種萌芽慢,出苗延遲,常造成爛種、爛芽。畦邊行間種植油菜或蠶豆,使棉苗遮陰面過大,光照弱,濕度大,發病較重。氮肥施用過多或缺乏鉀肥,會使棉苗生長柔嫩而易感病。不及時鬆土、除草、追肥、問苗、治蟲等,均會造成棉苗生育不良,促使發病加重。

發病規律

棉花立枯病病害循環示意圖棉花立枯病病害循環示意圖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可直接侵入幼莖為害棉苗。棉苗子葉期最易感病。棉苗出土的一個月內,如果土壤溫度持續在15℃左右,甚至有寒流降溫或陰濕多雨,立枯病就會嚴g重發生,造成大片死苗。若收花前期低溫多雨,棉鈴受害,病菌還可侵入種子內部,成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來源。一般排水不良、地勢低洼以及上質粘重的棉田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棉苗病害種類多,往往混合發生,因此對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應採取以農業防治為主、棉種處理與及時噴藥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l.棉種處理播種前必須精選高質量棉種,經硫酸脫絨,以消滅表面的各種病菌,汰除小籽、癟粒、雜籽及蟲蛀籽,再進行曬種30—60小時,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及發芽勢,增強棉苗抗病力。
2.如強耕作栽培管理
(1)合理輪作、深耕改土2合理輪作能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積累,可減輕發病。
(2)適期播種、育苗移栽;在不誤農時的前提下,適期播種,可減輕發病。
(3)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棉田增施有機肥,促進棉苗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能抑制病原菌侵染棉苗。
(4)加強田問管理:出苗後應早中耕,一般在出苗70%左右要進行中耕鬆土,以提高土溫,降低土濕,使土壤疏鬆,通氣良好,有利於棉苗根系發育,抑制根部發病。陰雨天多時,及時開溝排水防漬。加強治蟲,及時間苗、將病苗、死苗集中燒毀,以減少田問病菌傳染。
3.藥劑防治棉苗在低溫多雨情況下易發生多種病害,特別是寒流侵襲和長期陰雨連綿,大量發生病苗,死苗。因此在寒流及陰雨前及時噴藥保護,一般在出苗80%左右應進行噴藥,以後根據病情決定噴藥次數及藥劑種類和濃度。常用藥劑有10.25%一0.5%等量式波爾多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