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琦

梵琦

梵琦,俗家稱朱楚石,元代詞作者。

基本信息

簡介

梵琦(1296—1370),俗姓朱,字楚石,一字曇耀,晚號西齋老人。浙江象山人。9歲出家于海鹽縣天寧永祚禪寺,受經於衲翁謨師。不久往湖州崇恩寺,依其從族祖晉翁詢師,16歲赴杭州昭慶寺受戒。自是歷覽群經,學業大進。

元英宗時,詔寫金字大藏經,梵琦因善於書法而應選入京。元泰定中,奉宣政院之命,出世傳法,主海鹽永祚寺。天曆元年(1328)住持天寧寺。至元三年(1337)主持重建天寧寺鎮海塔。梵琦受戒於元叟端公,為大慧宗杲的五傳弟子,南嶽懷讓下的第二十四世。50年間,六坐道場。至正七年(1347),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晚年歸天寧寺,筑西齋居之,自稱西齋老人,作《西齋淨土詩》數百首。

明洪武元年(1368),主持重建天寧寺千佛閣。是年與翌年,明太祖兩次大做法事,均請梵琦參加,並親承顧問,出內府白金以賜。翰林學士宋濂《佛日普照慧辯禪師塔銘》說梵琦“形軀短小,而神觀精朗;舉明正法,滂沛演迤,凡所蒞之處,黑白嚮慕,如水歸壑,由是內而燕、齊、秦、楚,外而日本高麗,咨決心要,奔走座下,得師片言,裝潢襲藏不翅拱璧”。明洪武三年(1370)七月二十六日,梵琦寫完最後一道偈頌便溘然圓寂。享年75歲。彌留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

明末名僧株宏在其《皇明名僧輯》里,把梵琦列為《正錄》10人中的第1人,並謂“本朝第一流宗師,無尚於楚石”。去世後葬於天寧寺大雄寶殿西北塔院。作為詩僧,梵琦曾撰淨土詩百餘首,著有《楚石集》、《楚石梵琦禪師語錄》、《西齋淨土詩》等。後人評其詩“僧中龍象,筆有慧刃”。

悟道

嘉興天寧楚石梵琦禪師,徑山無叟行端禪師之法嗣,俗姓朱,明州象山人。其母張氏夢見紅日墮懷,遂生梵琦禪師。梵琦禪師在襁褓中時,曾有異僧來家中化齋,摸著梵琦禪師的頭頂說:“此佛日也,他日必當振揚佛法。”父母因此給他取小字曇曜。梵琦禪師四歲時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七歲時即靈慧大發,讀書一目十行,遠近之人皆稱之為神童。梵琦禪師九歲離俗,於天寧永祚寺出家,跟隨訥翁謨禪師學習經論。不久便前往湖州崇恩寺,依晉翁詢禪師。晉翁詢禪師是梵琦禪師俗家時的族叔,與魏公趙孟頫(fu)往來甚密。趙孟頫一見梵琦禪師,非常器重,遂出錢為他買了僧牒。梵琦禪師因此得以正式剃度,十六歲,於杭州昭慶寺受了具足戒。後來,晉翁詢禪師移住道場寺,梵琦禪師亦隨而前往,先是充當侍者,不久又負責管理藏經閣。

一日,梵琦禪師閱讀《楞嚴經》。當他讀到“緣見因明,暗成無見”這一句時,恍然有省。從此以後,梵琦禪師遍覽群書,其義自曉,文句自通,不假師授。

梵琦禪師出家後,由於一直與經論打交道,沒有受過本色鉗錘,因此他自知滯於名僧,未能盡去纏縛,這樣下去是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於是他便暫時放棄經論的學習,前往徑山,參禮元叟行端禪師。

初禮元叟禪師,梵琦禪師便問:“言發非聲,色前非物,其意如何?”元叟禪師反問道:“言發非聲,色前非物,速道!速道!”梵琦禪師正擬思欲答,元叟禪師突然震威一喝。梵琦禪師驚愕得連連後退,從此以後,群疑迭出,胸中如置巨石,晝夜不得安穩。正好趕上元英宗詔選衲僧進京,粉黃金為泥,書寫大藏經。梵琦禪師因為字寫得好,又有名望,亦在被選之列。梵琦禪師於是辭別元叟禪師,前往燕京,住在萬寶坊。萬寶坊離崇天門很近。一天晚上,梵琦禪師睡起,準備寫經,忽聞西城樓鼓震動,豁然大悟,汗如雨下,拊幾大笑道:“徑山鼻孔,今日人吾手矣!”遂作偈曰:“崇天門外鼓騰騰,驀札虛空就地崩。拾得紅爐一點雪,卻是黃河六月冰。”

梵琦禪師開悟的這一年二十九歲,正好是大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

圓寂

同年,梵琦禪師南歸,重上徑山。元叟禪師一見梵琦禪師氣象充盛,便笑道:“西來密意,喜子得之矣!”於是讓梵琦禪師充當首座和尚。凡往來參叩者,多令梵琦禪師抉擇。元泰定元年(1324)冬天,梵琦禪師奉宣政院之命,于海鹽福臻寺出世,接元叟行端禪師之法。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梵琦禪師又移住天寧永祚寺,在那裡,他建了一座高達二百四十餘尺的七級浮圖。此後,梵琦禪師還先後住持過杭州鳳山大報國寺,及嘉興本覺寺、光孝寺、報恩寺。晚年,梵琦禪師隱居於天寧永祚寺西齋,自號西齋主人。

大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詔令江南大德,於蔣山為陣亡將士設追薦大法會。梵琦禪師奉命升座說法。帝大悅。第二年三月,朱元璋再詔梵琦禪師於蔣山說法,並贈內府白金。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以鬼神之理幽微難測,召十六位精通三藏的大德進京咨問。梵琦禪師與夢堂噩禪師亦在被選之列。在京城,梵琦禪師依據經論,將朱元璋所提之問,一一剖析詳答,寫成書稿。書稿剛一寫完,梵琦禪師便示寂。梵琦禪師沐浴更衣畢,跏趺而坐,書偈云: “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寫完之後,梵琦禪師便告訴夢堂禪師道:“師兄,我去也。”夢堂禪師問:“何處去?”梵琦禪師道:“西方去。”夢堂禪師道:“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梵琦禪師於是震威一喝而逝。當時是洪武三年(1370)七月。春秋七十五歲。

著述

梵琦禪師生前著述甚多,有《六會語錄》、《淨土詩》、《北游集》、《鳳山集》、《西齋集》、《和天台三聖詩》、《永明山居詩》等。

梵琦禪師認為,參禪之要,重在離分別,忘知解,死卻偷心“只如坐禪,須是了卻自己偷心始得。若不了卻自己偷心,空坐何益?且阿那個是偷心?便是一切不了,念起念滅,總是偷心。死得偷心,便與佛祖不別。”另外,梵琦禪師雖從禪宗入道,最終卻以淨土為歸。這一點是當時佛教界的一個總的趨勢。梵琦禪師的淨土詩寫得很好,現錄數首供讀者品嘗——

(1)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

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華開朵朵蓮。

雜樹枝莖成百寶,群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明願當垂接,不枉翹勤五十年。

(2)一寸光陰一雨金,勸君念佛早回心。

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得雞皮鶴髮侵。

鼎內香菸初未徹,空中法駕已遙臨。

塵塵剎剎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

(3)曉過西湖

船上見月如可呼,愛之且復留斯須。

青山倒影水連廓,白藕作花香滿湖。

仙林寺遠鍾已動,靈隱塔高燈欲無。

西風吹人不得寐,坐聽魚蟹翻菰蒲。

金元兩代的詞作者

詞是古代一種文體,但是只興盛於宋代,詞的最初特點是以詩文配上曲調,可以演唱。宋之後的金元兩朝代,都有哪些詞作呢。本任務就來細說金元兩代的詞作者。
劉秉忠
倪瓚
袁華
劉著
柯九思
喬吉
金章宗
完顏亮
吳澄
許衡
耶律楚材
元好問
党懷英
趙孟頫
高永
王惟一
王旭
貫雲石
吳激
吳鎮
鮮于樞
歐陽玄
陳孚
丘處機
薩都剌
張可久
張養浩
白樸
康進之
段克己
蒲道源
韓奕
馮子振
任詢
李純甫
邵亨貞
石岩
李俊明
李孝光
王處一
王寂
王庭筠
李晏
廉希憲
無名氏
劉昂
高氏
劉處玄
劉因
辛願
徐再思
劉迎
許謙
薛昂夫
楊果
姚燧
劉仲尹
葉森
於立
虞集
蔡珪
陸行直
袁易
陸文圭
張遜
馬鈺
張野
張雨
張玉娘
張之翰
張翥
趙可
孟宗獻
周巽
朱思本
管道升
王伯成
洪希文
王沂
王予可
衛德辰
魏初
胡祗遹
華幼武
吳瓘
陸仁
吳景奎
冀國公主
馮延登
馮子翼
胥鼎
明本
李道純
安熙
許有孚
李時
錢霖
楊立齋
楊載
李庭
李獻能
耶律履
耶律鑄
葉衡
陳櫟
尹志平
高憲
俞和
俞俊
陳思濟
元德明
沈禧
凌雲翰
袁士元
蘇大年
張口
孫不二
譚處端
湯彌昌
唐桂芳
陳文海
白華
汪斌
蔡松年
趙汸
趙秉文
王逢
郝大通
鄭禧
鄭子聃
周權
王玠
王禮
何景福
劉元
宋褧
范真人
長筌子
呂濟民
宇文虛中
白賁
白雲山翁
偰玉立
高士談
蕭斞
謝應芳
張伯淳
梁寅
完顏璹
曹伯啟
許古
姜彧
金炯
曹方父
張中孚
許有壬
曹光輔
鄧千江
李德基
山主
趙庸
王渥
段成己
李齊賢
曹居一
王志謹
舒遜
宋德方
趙元
折元禮
劉鐵冠
陳益之
周景
馬需庵
洪翼
李天翼
苗善時
侯善淵
無存
牧常晁
胡炳文
牛真人
吳氏女
吳真人
歐陽先生
兀顏思忠
顧阿瑛
仆散汝弼
蕭烈
傅按察
李真人
謝醉庵
錢應庚
邢具瞻
邢叔亨
潛真子
徐遜
皇甫真人
梁曾
梁梅
黃澄
三於真人
林轅
許楨
玄悟玉
善住
燕公楠
姬翼
楊弘道
沈景高
高道寬
楊真人
施可道
杜仁傑
史藥房
舒頔
覺達
束從周
殷恕
劉敏忠
劉詵
宋遠
陳參政
劉燕哥
虞薦發
孫景文
郯韶
景覃
原妙
郝貞
袁介
何繼高
滕賓
岳瑜
雲陽子
詹仲舉
同恕
完顏從郁
張楫
劉雲震
劉則梅
劉志淵
劉忠之
梵琦
王丹桂
何可視
王國器
王澮
章凱
王吉昌
陸承孫
王磵
趙攄
李節
趙若秀
陸留
趙由俊
王瞞
王容溪
鄭黻
王特起
何守謙
紙舟先生
智久
仲璋
馮尊師
陸祖允
羅慶
周玉晨
王鉉
竹月道人
李仁山
馬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