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唄寺

梵唄寺

山東魚山梵唄寺(參見魚山梵唄寺)位於今山東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梵,是印度語“清淨”的意思;唄是印度語“唄匿”的略稱,義為讚頌或歌詠。梵唄寺,意為讚頌歌詠、清淨離欲之修行道場。始建於曹魏時代曹植的魚山梵唄亭,擴建為寺於唐,興於明朝隆慶年間,長期以來形成了佛教聖地,並於2006年修復重建。 中國最早的梵唄源於魚山,魚山被譽為中國佛教音樂發祥地,魚山梵唄寺也被譽為“梵唄祖庭”、“佛樂第一剎”。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啖頌》,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

基本信息

佛教音樂發源

梵唄寺梵唄寺
梵唄寺是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的發源地,是一座古老的佛教禪宗寺院,她歷史悠久、地位尊崇,是宗教活動與民族文化聖地。說起梵唄寺,就不得不提到“梵唄”,“梵唄”是指佛教徒在佛菩薩前歌頌、供養、止斷、讚嘆的頌歌,是淨化人生的清淨之音,後泛指為傳統佛教音樂。魚山同時擁有龍山文化遺址、梵唄寺和梵唄發源地等眾多文化遺蹟,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魚山是中國佛教音樂梵唄的發源地,魚山梵唄,始自三國,源於印度五明之聲明,通俗講就是僧侶念經的聲音。是指用清淨的言語讚嘆諸佛菩薩三寶功德,意為清淨、離欲、讚頌、歌詠。屬於“三學”的“定學”範疇,後來逐漸引申為佛教儀式中各種唱念的通稱。
聲明隨佛教傳入中國,起初一直存在“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三國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曾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依《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傳為後式”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出而始創 “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或“魚山”,於唐初傳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並留有後世唐朝《魚山聲明集》《魚山私抄》《魚山目錄》等手抄本。傳至韓國,稱之“魚山”,至此,聲明得以中國化。故現全稱“魚山梵唄”。
有了曹植的經驗,其後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發展和提倡,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另創新聲和改編佛曲,使古印度的聲明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興盛至今。 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樂”均由梵唄發展而來。故歷史上尊稱曹植為中國佛教音樂創始人——梵唄始祖。
魚山梵唄一直受各界的關注支持,歷來得到文人學者的讚賞如:明代王世貞《夜聞梵唄》、清。乾隆“國滿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唄接魚山”;今趙朴初、啟功書法家“贊魚山梵唄”、中國佛教會長一誠題梵唄寺名、高僧本煥題寺為“梵唄祖庭”等記載頗多,舉不勝舉。魚山梵唄寺每年接待全國各地、日本、韓國等地朝山認祖參拜團萬餘人次。長期培訓梵唄,傳承梵唄法脈,不愧享有“梵唄祖庭”之美譽。
2002年8月,在山東省、市、縣各級政府、居士的盛請及中國佛教協會推薦下,發心沙門永悟法師住錫修復淨覺寺、發宏誓願修建魚山梵唄寺,於2006年6月創立東阿縣佛教協會,啟建魚山梵唄寺,2006年9月舉辦中國魚山梵唄節,12月魚山梵唄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12月先後分別被聊城市宗教局、山東省宗教局屬於市級和省級“和諧宗教活動場所”。

梵唄

梵唄, 即印度五明之聲明,三學的“定”學法門。隨佛教傳入中國。三國時期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嘗游魚山(一作漁山,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梵響,清揚哀婉,細聽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節,感魚山之神制;在魚山依《太子瑞應本起經》“制轉贊七聲旻降曲折之響”,創製“撰文制音,傳為後式”的六章漢語梵唄.《魚山梵》出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即後世所稱《魚山梵》或《魚山唄》”。(《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唄讚篇》)。簡稱“梵唄”;唐初傳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傳到韓國稱之“魚山”,稱名至今。現在全稱“魚山梵唄”,解決了一直“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自此,中國佛教界有了自己特色的音聲佛事。使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於漢語詠唱。故歷史上曹植被尊稱為漢傳佛教音樂--梵唄始祖。 早在隋唐,梵唄隨著佛教的興盛傳播,另一方面,梵唄演化音樂藝術的“佛曲”也在宮廷和民間盛行,現在人們把“梵唄”和“佛曲”統稱之為佛教音樂(範疇)。

曹魏時代

而我國最早的梵唄是從曹魏時代開始的,曹植就是“改梵為秦” 的中國化佛曲--梵唄之音創始者。陳思王曹植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遊覽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主要創立《如來唄》(先始唄)、《云何唄》《處世唄》叫魚山梵或魚山唄.後被稱為“魚山梵唄”。“梵唄”是指佛教徒,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讚嘆的頌歌,是淨化人生的清淨之音,後世泛指為傳統佛教音樂。魏明帝(227—239年)曾大起浮屠(見《魏書·釋老志》),陳思王曹植也喜讀佛經,並創作梵唄。據梁代僧佑(445-518)《出三藏記集》已有《陳思王感魚山梵聲制唄記》的標題;《歷代三寶記》卷五載:他曾參加以月支人支謙為首的《太子瑞應本起經》的翻譯工作。梁慧皎《高僧傳》(519)卷十三曰:“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音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中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個曲調聯奏。《三國志》《魏書》中均有記載。《法華玄贊》(897年)卷四曰:“陳思王登魚山,聞岩岫誦經,清婉遒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清乾隆皇帝題北京香山寶諦寺門聯曰:“國滿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唄接魚山。”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命名題為“梵唄祖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題梵唄寺名,等多位長老關注。

創建人

魚山梵唄寺是由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東阿縣佛教協會會長、少林寺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入室接法傳人釋永悟禪師發宏誓願修建,持戒修行,農禪並重。 率四眾弟子以“音聲做佛事,用梵唄唱和諧”的宗旨,共同攜手成就勝緣,弘揚人間佛教造福人類!2006年成功的舉辦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組織日本、美國、台灣等地交流.將梵唄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2008年被國務院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直到今天魚山梵唄興盛世界,舉目共睹。

太子瑞

公元230年曹植翻譯《太子瑞應本起經》首創製“魚山梵唄”,初步克服了解決了“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使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於漢語詠唱。為此,佛教音樂中國化的誕生開始。支謙到達吳地後又製成“連句梵唄”在江南一帶流傳。康居國僧人康僧會,以前兩種梵唄形式在建康傳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唄”;西晉末年西域僧帛屍梨密多羅來中國後一直住在建康的建初寺。此人性情孤傲,不學晉語。“曾作胡唄三契,梵音凌雲,次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改,既而揮涕收淚,神氣自若。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於今。”覓歷遂成為當時江南“高聲梵唄”;東晉時,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國僧人支曇又作“六言梵唄”.由於歷代帝王的倡導,唐代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佛教活動走向民間,佛樂也形成大眾化、通俗化的趨勢 .

流行梵唄

唐代以前流行的主要有魚山梵唄《如來唄》、《云何唄》和《處世唄》(大正藏。聲明集)三種。《如來唄》有二偈,出《勝鬘經》。其一為“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其二為“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二偈均為行香贊佛時所唱,故又稱為《行香梵》。《云何唄》亦有二偈,出《涅盤經》。其一為“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其二為“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處世唄》出《超日明經》,即“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其中,《云何唄》與《處世唄》至元代仍然流行於寺院(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儀式)。但到近世,講經時已改唱《鐘聲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兩個讚唄了。

後世流行

後世於課誦、祝延等時舉唱的讚唄,一般最為流行的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贊。其代表作品為“爐香乍爇”《香贊》,其餘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六句贊多於法事開始時唱之,目的是啟請諸佛。八句贊亦稱為大讚,一般由八句構成。其代表作有《三寶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八句贊多於誦經之後或法事中間唱之。近世佛教寺院於佛誕、安居等時往往唱“四大祝誕”、“八大讚”等名贊。唱念時通常只用點板記譜,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準之高低以及鏇律過板等,均依口授而無定則。

近代

公元 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後被稱為第一唄“魚山梵唄”。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來到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原來,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圓仁慈覺大師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魚山唄,在日本稱之為“聲明”(佛教的五明之一、即梵唄)。日本佛教界不忘根源所在,派友好代表團來中國魚山參拜,朝山拜祖。充分表達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通過日本多紀道忍法師口傳及音像資料遺留,梵唄寺永悟法師多年數次與其再傳弟子夢江(83歲)、其愛徒正明等梵唄學人的交流與參學。發現由於佛教興盛衰敗、佛宗派區分和修行法門等原因,原始的魚山梵唄一一被分散在中國佛教各個大小佛事活動中。在著名音樂學家田青及袁靜芳教授等教學兩界的努力合作下,通過永悟法師帶頭認真查找收集,大部分魚山梵唄健在。並將魚山梵唄原有的“五音、五行、五氣”與“一板三眼”完美的結合恢復了魚山梵唄的基本原始面貌。不但得到了繼承還使發揚有了新的里程碑。相信在大家的關心努力下,不久的將來梵唄會重輝人間。

距今1777年的今天,2007年9月8日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在東阿迎接了全國佛教界、學術界、文藝界等5000餘人的朝山法會。中國魚山梵唄節盛況空前。
魚山梵唄寺釋永悟法師贊:
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
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連結

載自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 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釋永悟綜述一文

請點擊此連結: http://czkd.net/dongewang.rmvb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