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山梵唄

魚山梵唄

【拼音】魚山梵唄 yú shān fàn bài【釋義】佛教經典聲明誦經念佛之聲的漢化特稱,簡稱梵唄,通常用發源地"魚山"作正宗標準梵唄的代名詞。現在全稱魚山梵唄。【出處】梁代僧人釋慧皎《高僧傳.十三經詩論》載曰:"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冊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 魚山梵唄是傳統的漢傳佛教音樂修持法門,是中國漢化梵唄標準的原聲,屬印度聲明學的中國化念經方法,是解決漢梵單奇、重複唱誦方法的體系稱梵唄,即印度五明之聲明學,屬三學的"定"學。中國最早創作梵唄是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而始創"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時經述曹植為祖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傳承發展光大。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

魚山梵唄的保護傳承

魚山梵唄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傳承必須尊重以下幾點:

1、嚴謹保護文化遺產,不搞虛假,不貶損出賣文化靈魂,保護傳承人技藝技能與傳承發展。保護傳承人技藝、技能、傳承人傳承發展。

2、遵照梵唄傳承的“三授”與“三不授”。

三授:(1)信,誠信佛教拜師,即皈依佛、法、僧三寶或剃度、接法。(2)願,發願繼承梵唄,持戒、定、慧三學熄滅貪、嗔、痴三毒。(3)行,修行弘揚梵唄,弘法利生,光大師門。

三不授:(1)不拜師不授,無師無傳承會亂教。(2)不發願持戒不授法。(3)不以娛樂的方式傳授,以免歪曲梵唄真實義,造成“五音四時動亂”、“天下憂患”、危害社會和諧、安定的局面。亂教,背因果。

3、抵制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破壞性的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第五條: 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魚山梵唄的保護傳承中,要尊重其傳統佛教音樂的特性,不得加入時代氣息,進行人為破壞。

魚山梵唄功德意義及影響

《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

相傳昔時有僧諷誦《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天上的天神聞聲,長跪合掌恭敬諦聽,直待咒文誦完始起身離去。

《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徹。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

《法華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南海寄歸傳》:能知佛德深遠,體制文之次第(能體悟佛法),能令舌根清淨,能得胸髒開通,能處眾不惶不懼,能長命無病。

在梵唄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鐺、鉿、鈴、鼓、魚等為主,也配以簡單的管樂器。如《翠黃花》《掛金鎖》《水洛因》《八句贊》《準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僅為寺院所用。琴樂、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釋章談句》《初起咒》《香贊》《<蓮台現瑞》《二起咒》《鐘聲》《鼓聲》《鐘鼓同聲》《鳴鐘和鼓》《清江引》等組成,是一組特別優美的梵曲。>

魚山梵唄形式用途

梵唄在寺院中主要用於三方面:

一、講經儀式。

二、六時行道(即朝暮課誦、齋供)。

三、道場懺法。在這些法事活動中舉唱焚唄,稱為作梵,佛教認為梵音具有止息喧亂、便利法事進行的作用,所以教徒按照梵唄初梵、中梵、後梵這三節的不同要求,在法事活動的前邊、中間、後邊選擇作梵。但近世在講經傳法時已將傳統的《如來梵》《云何梵》《處世梵》改呼《鐘聲偈》:“鐘聲傳三乾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以及“天上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等梵唄。

六時行道梵唄,為古來各宗所共遵行。無論何宗何派,均受持誦習朝暮課誦。如逢朔、望日以及佛菩薩祖師誕服及紀念日,在功課的前邊、中間另加有梵唄。六時行進梵,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29字構成,故稱為六句頭贊。北方還有一種贊譜名《迓古令》,讚詞共有十條,亦名十供養贊,即香、花、燈、塗、果、樂、茶、食、寶、衣各系一譜,第一贊《清淨妙香》共四句20字,可用六句贊譜唱念,八句贊系由八句讚詞構成,多在誦經之後,法經中間唱之,亦稱大讚。如《三寶贊》《彌陀贊》《觀音贊》等都以八句構成。

道場懺法,其旨在化導俗眾,即“諸佛善權方便,立悔罪之儀”,所以其儀式尤為重視歌詠讚嘆,道場懺法的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最常用的有《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陸》《梁皇寶懺》《大悲懺》《三昧水懺》等。在這些佛事活動中,梵唄的內容極為豐富,但多以《四大祝延》《八大讚》為主。即《唵嘛呢叭* (左口右彌)吽》《唵捺嘛巴葛瓦帝》《唵阿穆伽》《佛寶》《西方》《十供養》等讚唄,除此以外,佛教徒在每堂懺法結束時,加一些俗調讚詞來慨嘆人生無常,勸世人早日覺悟,回頭是岸,如《青山無雨嘆人忙》《春宵夢》《南柯一夢熟黃粱》等。或者讚嘆西方極樂世界妙境,祈亡者靈魂勿戀紅塵,回向西方,同登極樂彼岸。

經過歷代高僧的倡導,讚唄在古代許多宗教儀式中被普遍運用。首先,在講經時必用讚唄,這類讚唄一般行於講前講後。據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三十九所記講經應遵行的節目稱:初禮三寶、二升高座、三打磬靜眾、四讚唄、五正說、六觀機進止、七說竟回向、八復作讚唄、九下座禮辭。另據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所記講經順序是:打講經鍾,大眾上堂;講師上堂登高座間,大眾同音稱嘆佛名;登座畢,一僧開始“作梵”,唱“云何於此經”一偈;梵唄訖,講師唱經題目,講經;講畢,大眾同音長音讚嘆,讚嘆語中有回向詞;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其次,六時行道必用讚唄,這是古來名宗各派共同遵行的。近世寺院的朝暮課誦,猶可見其遺風(詳見“課誦”)。再次,道場懺法因其旨在化導俗眾,所以其儀式尤其重視讚唄。據隋智□《法華三昧懺儀》第八“明行道法”所記行道次序稱:行道欲竟,稱三寶名,燒香正念作契唄,唄竟,唱“三皈依文”。最後,在一般齋會時亦常行讚唄。據載,唐大曆中(766-779)宋州刺史徐向等在本州設“八關齋會”,曾飯千僧於開元寺,其餘官民各設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齋會,當時“法筵等供,仄塞於郊坰;讚唄香花,喧填於晝夜”(《金石萃編》卷九十八顏真卿撰《八關齋會報德記》),可見,讚唄當時在民間亦是相當盛行的。

讚唄在中國流傳之後,因為中國地域廣大,故其音調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大體說來,主要有南北之異。據道宣記載唐代的情況說:“地分鄭衛,聲亦參差。然其大途,不爽常習。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引者注)關中(指北方長安地區--引者注),巨細天隔,豈非吳越志揚、俗好浮綺,致使音頌所尚,唯以纖婉為工?秦壤雍冀音詞雄遠,至於詠歌所被,皆用深高為勝。”(《續高僧傳·雜科·聲德篇》卷四十),可見南北梵音各有特長。宋代贊寧亦論梵音有南北二體,並指出這是由於授受淵源不同所造成的,他說:“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弘通。蘭乃目氏之生,會則康居之族。……部類行事不同,或執親從佛聞,更難釐革;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致令傳授各競師資,此是彼非,我真他謬;終年矛盾,未有罷期。”(《宋高僧傳·讀誦篇論》卷二十五)

就讚嘆文本而言,唐代以前流行的主要有《如來唄》、《云何唄》和《處世唄》三種。《如來唄》有二偈,出《勝鬘經》。其一為“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其二為“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二偈均為行香贊佛時所唱,故又稱為《行香梵》。《云何唄》亦有二偈,出《涅盤經》。其一為“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其二為“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處世唄》出《超日明經》,即“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其中,《云何唄》與《處世唄》至元代仍然流行於寺院(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儀式)。但到近世,講經時已改唱《鐘聲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兩個讚唄了。

後世於課誦、祝延等時舉唱的讚唄,一般最為流行的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贊。其代表作品為“爐香乍爇”《香贊》,其餘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六句贊多於法事開始時唱之,目的是啟請諸佛。八句贊亦稱為大讚,一般由八句構成。其代表作有《三寶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八句贊多於誦經之後或法事中間唱之。近世佛教寺院於佛誕、安居等時往往唱“四大祝誕”、“八大讚”等名贊。唱念時通常只用點板記譜,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準之高低以及鏇律過板等,均依口授而無定則。

公元 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後被稱為第一唄“魚山梵唄”。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來到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原來,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圓仁慈覺大師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魚山唄,在日本稱之為“聲明”。日本佛教界不忘根源所在,派友好代表團來中國魚山參拜,朝山拜祖。充分表達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通過日本1950年多紀道忍法師口傳及音像資料遺留,梵唄寺永悟法師多年數次與其再傳弟子夢江(90歲)、其愛徒正明法師等梵唄學人的交流。由於佛教興盛衰敗、佛宗派區分和修行法門等原因,原始的魚山梵唄一一被分散在中國佛教各個大小佛事活動中。在著名音樂學家田青等教學兩界的努力合作下,通過永悟法師帶頭認真查找收集,發現大部分魚山梵唄健在。並將魚山梵唄原有的“五音、五行、五氣”與現在“一板三眼”完美的結合恢復了魚山梵唄的基本原始面貌。不但得到了繼承還使發揚有了新的里程碑。在大家的關心努力下,梵唄重輝人間。

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命名題為“梵唄祖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題梵唄寺名,等多位長老關注。少林寺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入室接法傳人釋永悟禪師發宏誓願,持戒修行,農禪並重。 率四眾弟子以“音聲做佛事,用梵唄唱和諧”的宗旨,共同攜手成就勝緣,弘揚人間佛教造福人類!2006年成功的舉辦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組織日本、美國、台灣等地交流.將梵唄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2008年被國務院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直到今天魚山梵唄興盛世界,舉目共睹。

距曹植創作梵唄已然1777年的今天,2007年9月8日,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在東阿主持了由全國佛教界、學術界、文藝界等5000餘人參加的朝山法會。由山東省佛教協會、中央音樂學院、魚山梵唄寺等單位舉辦的中國魚山梵唄節盛況空前。

魚山梵唄寺釋永悟法師贊:

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

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載自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釋永悟〈綜述〉一文

魚山梵唄念誦五種次第

一、音聲念誦,是入清淨基本方法,即開口發聲念誦,又有意念口出光明,故又稱光明念誦。

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即聲在唇齒之間唇齒不動,靠舌頭動調息(風、氣、踹、息)鼻呼吸、通三脈七輪、發海潮音、生津吞津等修煉方法,是梵唄主要修行功夫之一。

三、三摩地念誦,即三昧念誦定心一境入禪定觀文字實意。

四、真實念誦, 是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

五、降魔念誦,降魔念誦是內住悲心,外現嗔怒的一種高聲念誦。威嚴莊重。(用法)

忠告,歷來梵唄與佛曲明顯區分,僧相不唱佛曲音樂,嚴守戒律。非僧人不穿僧裝袈裟冒充僧團演出、褻瀆佛法,因果自負,請尊重文化、尊重信仰!信不信由您!

魚山梵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釋永悟-魚山梵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釋永悟-魚山梵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08年, 國務院批准公布魚山梵唄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12年永悟禪師被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永悟禪師,著名苦修高僧,俗名未起樂入空門,字參天,佛教釋尊八十三世佛子比丘、中國曹洞正宗三十三代衣缽入室接法傳人,禪拳道創立人、著名武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人,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東阿縣佛教協會會長、魚山梵唄寺住持、禪拳道場宗主。

師童貞入道,1980年入少林寺皈依行正老和尚,從此在少林寺習學少林功夫與禪法。1985年5月追隨住持德禪長老依止行慈法師為再傳衣缽傳人,偶一悟得師公賜“永悟”,荷擔如來家業。1990年6月於洛陽白馬寺受具足戒,1993年增戒。深得少林寺武功真諦及多位長老的功力,對少林寺拳械實戰、禪學內功、武醫套用領域均有較深入修煉、研究。禪拳道戒定慧,造詣頗深。師承曹洞正宗嗣法“君臣五位” 空有不二,理事圓融,頓悟上根智者:回互以細密,萬物皆虛幻,萬法本源為佛性‘一悟永悟’之根本;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的《金剛經》頓悟法門,接引眾生當頭喝棒,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二依《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參念佛者誰?’的念佛禪漸修方法;三依《易筋洗髓經》悟得少林真功調身“易今洗誰?”悟得“參透禪機修真我,感悟人生成大道”精神創《禪拳道》理念修身接引眾生、身心統一的性命雙修。師出版著作《魚山梵唄傳承法要》、

《禪拳道》、《中國魚山梵唄節論文集》、《中國魚山梵唄聲明集》,出版《魚山梵唄,和諧之音》音樂會光碟,校正有《中國魚山梵唄念誦集》等,撰寫論文《少林寺禪與拳》、《少林寺心意把》、《曹植與佛教音樂》、《音聲佛事話梵唄》等20餘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