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山唄

魚山唄

中國佛教協會編的《中國佛教儀軌制度》記載,“我國曹魏陳思王誦讀佛經,‘制轉贊七聲降曲折之響’,又作《魚山梵》(亦稱《魚山唄》)6章,‘纂文制音,傳為後世’”。因魚山岩洞內空像木魚,加黃河滾滾聲灌入,有鍾魚梵唄之音,所以歷史上有“魚山梵唄”之稱。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魚山唄所屬地區:山東·聊城·東阿縣遺產編號:Ⅱ-8遺產類別:民間音樂申報日期:2006申報人/申報單位:聊城市東阿縣遺產級別:省
編輯本段音樂概述
東阿王曹植不僅在文學上的成就熠熠生輝,引人注目,他還是我國佛教音樂——梵唄之音的創始者,被尊為中國佛教音樂的始祖。公元229年,曹植封東阿王之後,在阿潛心著作,研讀佛經。在古東阿城約三十里處有一座山,叫吾山,又名魚山。魚山,乃佛教之聖地,植寫作、讀書之餘,常去觀光遊覽。釋道世《法苑珠林》卷34記載,曹植“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於是“乃摹其音”,寫成《太子頌》等梵唄。又據《法華玄贊》(897年)卷四曰:“陳思王登魚山,聞岩岫誦經,清婉遒亮,遠谷流聲,而制梵唄。”這些文字記載,都形象而生動地證明了曹植在魚山聽了梵天之音,將其製成梵歌的事實。在當時崇尚武力的時代背景下,曹植是一個愛好佛典、只將佛教當成最好學問的人,誦讀經文時,他的聲音自然而然地出現七種聲調,那種鏇律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從而開始廣泛傳唱。今魚山西側,有一石壁,上書“聞梵”兩個朱紅大字。相傳,此處便便是曹植當年聞聽梵天之樂的地方。在“聞梵”處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據說曹植當年聽到的聲音就是從這個洞裡傳出來的。 

 曹植在魚山製成的梵唄,後世稱之為“魚山梵唄”、“魚山唄”,是中國最早的佛教音樂。

魚山唄魚山唄

遺憾的是,曹植創製的魚山唄樂譜在流傳中逐漸失傳,今已無存。值得慶幸的是,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來到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原來,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魚山唄,在日本稱之為“聲明”。今日,日本佛教界不忘“聲明”只所自,派友好代表團來中國魚山參拜,充分表達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在日本“中國·魚山參拜團”離開東阿之際,參拜團團長加藤宥英先生欣然揮毫寫下了“梵唄東流歸故鄉”的留言,表達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世代友好的美好感情,也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留下了一段佳話。[1]“梵唄”是指佛教徒做法事時念誦經文的聲音,後世泛指佛教音樂。魚山是中國佛教梵唄的發源地,中國的佛教音樂源於“魚山梵唄”。我國最早的佛教梵唄是從曹魏時代開始的,曹植就是中國化佛曲——梵唄之音的創始者。中國佛教協會編的《中國佛教儀軌制度》記載,“我國曹魏陳思王誦讀佛經,‘制轉贊七聲降曲折之響’,又作《魚山梵》(亦稱《魚山唄》)6章,‘纂文制音,傳為後世’”。因魚山岩洞內空像木魚,加黃河滾滾聲灌入,有鍾魚梵唄之音,所以歷史上有“魚山梵唄”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