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一樣的蘋果

《梨一樣的蘋果》是耿青寫的一篇文章。

基本信息

文章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國小圖畫教師,他在這個偏遠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圖畫課。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標準評價學生的圖畫作業,從未出過任何差錯
②一天,像以往一樣,米哈朵夫翹著有些俏皮的小鬍子走上講台,教學生畫蘋果。他繞著教室看了一圈,小鬍子快活地抖動著,他滿意極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牆角的課桌上這裡坐的是剛剛轉到班裡的尤里卡,他的父親是西伯利亞的護林員,因病調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搗蛋,尤里卡的蘋果又長又圓,蒂部尖尖的,並且塗上了梨黃色。可以說,他畫的根本就不是蘋果。“你畫的是蘋果嗎?”孩子回答:“是蘋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師,有些像梨的蘋果。”米哈朵夫壓著火氣告訴那孩子,蘋果是扁圓的,應該用淺黃色,再加上一些鮮艷的紅色。他的口氣非常的溫和,他希望用老師慣用的說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棄這個像梨的蘋果。但這個孩子壓根兒沒在意老師的溫和,他說,在西伯利亞大森林裡,一棵蘋果樹和一棵梨樹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兩棵樹緊緊靠在了一起,長成了一棵樹,一面結的就是這種像梨一樣的蘋果。他吃過這種蘋果。他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吃過這種蘋果的人,因為,這兩棵樹只結了一個蘋果,後來,兩棵樹慢慢爛掉,都死了。
③專注傾聽的米哈朵夫從故事的結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的一下撕掉了那一頁像梨一樣的蘋果,“要么拿出你所說的蘋果,要么就乖乖地畫我的蘋果。否則,就再也不要來上課了!”
④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這個從西伯利亞來的土頭土腦的小男孩可憐巴巴地縮在牆角,但他仍執拗地堅持:“確實有這種蘋果,我吃過這種蘋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著畫滿了蘋果的作業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驚的是,這些蘋果比其他學生的蘋果都畫得好,只是每一個圓潤鮮艷的蘋果邊都灑滿了斑斑點點的淚漬。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個愛說謊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樣過去了。但經過米哈朵夫明察暗訪,尤里卡從不說謊。米哈朵夫雖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圖畫課,但是那兩撇可愛的小鬍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會歡樂地抖動了:那些淚漬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節課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縮在牆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學們對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銳的笑聲像錐子似的扎在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須弄清到底有沒有像梨一樣的蘋果。他到護林員家裡打聽,他一趟趟到郵電所去發信,他到處詢問,但都沒有結果。終於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輛破舊的汽車,風塵僕僕地趕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國家園林科研所里,園藝家米丘林聽完他的故事,突然瘋了似的跳起來拿出了伏特加酒,為他的故事、為他身上一千公里的塵土、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與他一次次乾杯。米丘林激動地說:“親愛的米哈朵夫,我的確不知道世界上有沒有這種蘋果,但我必須感謝你回答這個問題至少需要三年,也許,三年之後的秋天我會送你一個像梨一樣的蘋果。”
⑧三個秋天過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門被猛地撞開了,一個披著厚厚塵土的人走了進來。這正是偉大的米丘林,他的手裡握著兩個神奇的金黃金黃的蘋果。米丘林走上講台,向同學們講述了他從米哈朵夫講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採用嫁接術獲得梨蘋果的經過:“這是植物界的一場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術,我們就有了成千上萬種沒有見過沒有吃過的神奇水果。而開始這場偉大革命的兩個人,一個是圖畫老師米哈朵夫,一個是十幾歲的學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樣,米哈朵夫神氣地站在講台上,小鬍子再次快活地抖動著:“同學們,讓我們再畫一次蘋果我要說的是,請畫出和我不一樣的蘋果尤里卡同學,請務必再畫一幅梨蘋果。”
⑩尤里卡畫好的蘋果上,又一次灑滿了淚漬。不過,那是米哈朵夫老師不小心弄上去的。

作者簡介

耿青,原名楊朝漢,1921年出生,湖北沔陽(今仙桃市)沔城人,父親羊棗(原名楊潮)是中國共產黨優秀的革命活動家,著名的新聞記者、國際問題專家和軍事評論家。耿青自幼跟隨父親在上海讀書。抗戰爆發後,年僅16歲的耿青就隨錢俊瑞參加新四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