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密庵

梁密庵(1880——1941年),荷印巴達維亞出生,祖籍今梅州市梅縣區。其父梁映堂是當地華僑富商,曾任巴城中華商會主席,荷印殖民當局委為華人甲必丹。密庵中學畢業後佐父經商。1905年,梁氏加人同盟會。1907年參與發起革命組織“寄南社”,後改名“華僑書報社”,被舉為社長。孫中山親書“努力前進”立軸嘉獎;黃興書贈“是式南邦”橫軸留念。1912年“三·九”廣州起義前夕,亟需巨額經費,梁密庵毅然將父親的大筆存款取出,私自匯回支援。1941年梁氏逝世後,梅州人民在鬆口中山公園建造“密庵亭”,以志紀念。

基本信息

簡介

梁密庵(1880—1940年),諱玉樞,梁映堂之長子、梁錫佑之父、梁世楨之祖父。年青時隨父親在巴城經商,溫文儒雅,廣交社會賢達,有古代孟嘗君之風。

1905年前後,孫中山到南洋各地宣傳革命,號召國人以推翻清朝封建專制,建設共和為使命。梁密庵積極回響孫中山先生“驅逐韃虜、推翻滿清、建立共和、成立民國”的革命綱領,在巴城與同仁創設“寄南社”,出任社長。後經僑賢謝良牧、梁鳴發等革命先進之介紹,梁密庵加入了同盟會。不久,“寄南社”改為“華僑書報社”,社員擴大為一百多人,更具規模,實為同盟會在巴城的聯絡處。梁密庵身為巴城“華僑書報社”社長,積極在印尼各地發展“華僑書報社”52處,會員多達數萬名,大力推動中華文化,並發動華僑募集捐款資助祖國革命。

據新加坡華人著名學者顏清煌研究的資料記載,從1908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南洋華人社會是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活動的中心。其中由梁密庵等領導的印尼“華僑書報社”捐獻給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經費幾乎占總數的30%-40%。當時孫中山為巴城“華僑書報社”親筆題簽,並親書“努力進前”四個大字立軸嘉勉。革命元勛、同盟會領導人黃興曾訪問巴城“華僑書報社”,亦書贈“是式南邦”,立軸留念。

革命先進李協和、許汝為、章太炎等南來到巴城訪問“華僑書報社”,受到社長梁密庵等同仁的熱情款待。當章太炎在此見到孫中山先生為“華僑書報社”的題書,不禁肅立良久,長揖淚下。因其時袁世凱竊國,國父孫中山題書在祖國多被摧毀。

梁密庵在父親回鄉養老之時繼承父業,擴展業務,加設“德瑞棧”,廣購房地產,名震一時。誰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船舶交通便利,歐美貨物源源不絕而來,巴城房地產及商品等大幅跌價。梁密庵之商務亦深受影響,不得不採取行動整頓收縮。1923年,梁密庵決定返回梅州市梅縣區鬆口家鄉,專門料理僑匯業務,而印尼所經營各項業務則交給長子梁錫佑接班復興。

歷程

1910年,同盟會香港總部籌畫新軍起義,急需經費。梁密庵聞訊,即把“華僑書報社”籌集的港幣五萬元通過銀行匯回香港,匯票由梁鳴九帶往香港。但他所乘輪船在海上遇難,梁鳴九葬身魚腹,匯票亦告消失。梁密庵獲悉噩耗後幾經波折,才領回匯款,旋派遣巴城“義成學校”劉子芬老師專送五萬港元匯票回國,資助廣州義軍起義費用。

1911年3月29日同盟會廣州起義前夕,起義指揮部需巨款急用。巴城“華僑書報社”全體同仁四處募捐但已來不及。對此十萬火急之形勢,梁密庵毅然將父親梁映堂在銀行所存十萬銀元之巨款提取,應急支持革命黨人的廣州起義。其時,他擔心父親責怪便出走星洲。梁映堂知悉兒子出走原因後,對兒子為國為民的義舉深表贊同,當即讓友人到星洲攜帶梁密庵返回巴城。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嘉獎梁密庵踴躍輸將、鼎力支持辛亥革命的卓越功勳,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初一日頒發“旌義狀”,以褒揚之。

1918年,國父孫中山到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視察,謝逸橋、謝良牧昆仲和梁密庵等以同盟會員身份歡迎,孫中山曾在謝氏昆仲之“愛春樓”下榻三天,並親臨梁密庵之“承德樓”歡敘。

抗日戰爭時期,國光中學內遷,梁密庵不但將“承德樓”無償提供給梅州國光中學、鬆口中學作校舍,直至1986年才陸續遷出,歷時半個多世紀;還熱心出錢出力,為家鄉培育人才的教育事業貢獻良多。

1940年,梁密庵病逝於印尼雅加達,享年六十歲。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家鄉民眾為紀念他對辛亥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功績,於1941年在梅州鬆口中山公園內建造一座“密庵亭”,將國父孫中山的“旌義狀”及民國政府領導人蔣介石、林森、于右任、陳立夫、何應欽、戴傳賢(戴季陶)等題詞鑲嵌於內,以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家庭生活

梁密庵有四個兒子;錫佑、銓佑、銑佑、錕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