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破氣丸

桔梗破氣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具有溫中消痞,降氣除痰之功效。主治氣上下痞塞不能息。

組成

桔梗、橘皮、乾薑、厚朴、枳實、細辛、葶藶各三分,胡椒、蜀椒、烏頭各二分,蓽茇十分,人參、桂心、附子、茯苓、前胡、防葵、川芎各五分,甘草、大黃、檳榔、當歸各八分,白朮、吳茱萸各六分。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十丸,一日三次;有熱者,空腹服之。

2、現代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1日3次,1次3g,酒送服。

功用

溫中消痞,降氣除痰。

主治

氣上下痞塞不能息。

使用注意

方中細辛、川烏、附子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附方

名稱:沉香溫胃丸

組成:沉香、陳皮、青皮、人參、大麥櫱、乾薑、神曲、白茯苓、桂、甘草、揀丁香、木香、白豆蔻仁、高良姜、丁香皮、蓽茇、縮砂仁、紅豆、白朮、大椒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前細嚼,生薑湯送下

主治:脾胃虛弱,三焦痞塞,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逆,噫氣吞酸,腸鳴泄利,水谷不化,肢體倦怠,不思飲食

出處:《御藥院方》卷四

功用:益脾胃,大進飲食,溫中消痞,寬膈順氣

名稱:百消丸

組成:黑醜、香附、五靈脂

用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六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出處:《壽世保元》卷二

功用: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水,消痞,消腫,消脹,消積,消痛,消塊

名稱:加味保和丸

組成:白朮、枳實、陳皮、半夏、白茯苓、蒼朮、川厚朴、香附、神曲、連翹、黃連、黃芩、山楂肉、麥芽、蘿蔔子、木香、三棱、莪術

用法:上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後白滾湯送下

主治:虛弱之人,腹內積聚癖塊,脹滿疼痛,面黃肌瘦,肚大青筋,不思飲食

出處:《壽世保元》卷三

功用:消痰利氣,扶脾助胃,開胸快膈,消痞除脹,清熱消食

名稱:加味平補枳術丸

組成:白朮、白芍、陳皮、枳實、黃連、人參、木香、神曲、麥芽曲、梔子、半夏曲

用法:上為末,煮荷葉濃汁,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湯、溫水任下;有痰,用生薑湯送下

主治:脾胃病

出處:《便覽》卷二

功用:調中補氣,消痞清熱、化食

名稱:木香消痞湯

組成:柴胡、陳皮、甘草、半夏、生薑、歸梢、紅花、枳實、木香、草蔻

用法:作一服。水煎去滓,食前熱服

主治:因憂,氣鬱結中脘,腹皮急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亦不散,常覺痞悶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一

名稱:木香消痞丸

組成:木香、柴胡、橘皮、甘草、半夏、乾薑、當歸尾、紅花

用法: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服

主治:因憂,氣結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出處:《玉機微義》卷三十七引《秘藏》

重要文獻摘要

《千金方衍義》:上下痞塞不能布息,故用桔梗、橘皮、前胡以散痞,防、葵、葶藶、大黃以盪實,檳榔、枳實、厚朴以泄滯,烏頭、附子細辛以破結,川椒、吳萸、胡椒、蓽茇以下氣,乾薑、桂心以溫中,川芎、當歸以和血,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以安正氣而助藥力也。

中藥方劑之桔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