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村鎮

桑村鎮

桑村鎮地處棗莊市山亭區西部,為山東省中心鎮,總面積78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人。店韓路、北留路兩條省道在鎮內經過,緊靠京杭大運河和京滬、京福高速公路及京滬鐵路。

基本信息

資源優勢

桑村鎮桑村鎮
境內有山東磐基管樁有限公司、山東億豐源科技有限公司、棗莊亨元精細化工有限公、棗莊誠信食品有限公司和中國北方最大的塑編基地、魯南地區最大的紅椒基地,林果、畜禽、石灰石、水等資源十分豐富。交通四通八達,店韓路、北留路兩條省道在鎮內經過,緊靠京杭大運河和京滬、京福高速公路及京滬鐵路、即將建設的京滬高速鐵路,臨近徐州、臨沂、濟寧、濟南四個機場。

經濟狀況

桑村鎮桑村鎮
鎮黨委、政府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愛民、富民、安民、便民為工作出發點,按照“農業抓調整、工業抓項目、城鎮抓開發、產品抓市場、持續發展抓科教、幹部抓服務”的“六抓”工作重點,全鎮保持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良好勢頭。特別是緊緊抓住桑村鎮西靠滕州、東靠新城這一具有承接新城發展的區位優勢,順勢而為,樹立全民招商的意識,積極突破土地、資金等“瓶頸”制約,努力提高引資項目投資強度,千方百計引進大、高、外、潔項目。同時積極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把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努力實現全鎮爭先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200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5.5億元,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4億元,增長37.1%;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07萬元,按可比口徑增長30.4%;農民人均純收入4213元,增長12.6%;共簽訂招商引資契約12個,契約利用鎮外資金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4億元。

農業發展

桑村鎮桑村鎮
棗莊市山亭區桑村鎮,總面積78平方公里,耕地3600公傾,人口6萬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地瓜、穀子等。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抓住農業產業化、標準化這一結合點,實施農工結合、工業帶動戰略,從而加快桑村鎮由農業大鎮向經濟強鎮的跨越。

大力實施了農業結構高速的“333”工程,沿北滕、木樓、店徐公路分別發展蔬菜種植、養殖和優質林果3個重點產品,形成3個特色鮮明的農業經濟帶,培植壯大誠信食品有限公司、亨元化工和綠洲農副產品開發公司3個龍頭企業。目前全鎮形成了高產高效農業為基礎,澱粉、蔬菜加工、肉雞養殖加工等系列骨幹企業為財政收主渠道、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的合理經濟結構,每年都有4000萬斤冬暖棚紅椒、5000萬斤蔬菜、1000萬斤紅薯澱粉、100萬斤粉條、粉皮遠銷全國各地。目前紅椒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註冊了“久紅”牌農業商標,品種達4個系列、2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全國近20個省市,王廟紅椒基地被北京市列為“場地掛鈎”蔬菜生產基地;誠信食品年加工分割肉雞200萬隻,雞肉串300噸,雞脯肉500噸,註冊了“山星”商標,並通過省伊協認證,取得了生產清真食品的許可證;亨元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年產變性澱粉7.2萬噸,2005年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今年又新上雞精生產線一條,產品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棗莊綠州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是從事蔬菜貯藏保鮮和深加工企業,總投資5000萬元,年加工蔬菜10萬噸。全鎮有農貿市場3個、蔬菜批發市場2個、粉條批發市場1個,年成交額3億元,農資和農副產品吞吐量達16500多噸。

工業發展

桑村鎮桑村鎮
桑村鎮始終堅信,在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論是加快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個地區沒有工業經濟的發展,發展強大就是一句空話,必須把建設重點項目放在首要的位置,作為頭等大事,全力抓緊抓好。

當前桑村鎮圍繞發展工業上項目,就是要全力加快全鎮確定的10個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其中投資1.2億元的磐基管樁項目正在辦理用地、採礦等有關手續;投資3000萬元的蔬菜貯藏保鮮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主體廠房已封頂;投資1200萬元的棗莊頁岩建材有限公司今年2月份已建成投產。目前正積極籌備實施擴建;投資2000萬元的亨元化工公司雞精生產線正在調試生產。同時積極抓好1200萬元的減速機廠;投資1300萬元的益民石材廠;投資500萬元的速凍食品廠;投資500萬元的木材加工廠;投資7000萬元的鑄造項目等一批項目的洽談簽約和落地建設,努力擴大新上項目的數量和規模。今年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247萬元。

產業特色

桑村鎮桑村鎮
全鎮目前雖然形成了以高產高效農業為基礎,澱粉、蔬菜加工、肉雞養殖加工等系列骨幹企業為財政收主渠道、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的具有桑村特色的合理經濟結構,但為長期有效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還必須創新體制機制,以有效的機制保障農民增收。為此,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不斷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實施工業進區、農業進園、農民進鎮的“三進”工程,走出了一條以工業化帶動農民增收、以產業化支撐農民增收、以城鎮化促進農民增收的發展路子。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96元,比上年增長12%。

工業進區,就是按照“資源共享、土地集約、產業聚集”的思路,規劃建設經濟開發區,以完善的設施和優質服務吸引農民投資興業和其他資金入區發展,目前全鎮已形成變性澱粉園區、玉子山塑編園區、蔣溝地瓜澱粉加工園區和桑村舊貨交易園區四個園區,投產或在建項目達30多個。同時,規範發展塑編紡織、地瓜澱粉等一批有一定規模、特色突出、輻射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區,入區企業達到41餘家,吸納農民就業6000人,人均年工資性收入達到10000萬多元,行業產值4億元。農業進園,就是堅持“一村一品、規模連片”的專業化生產布局,大力發展蔬菜、林果、畜牧三大特色產業,扶持發展了3家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推行“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等經營模式,學入開展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新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個,創辦農業示範園5處,帶動形成了一批規模化種養基地,農民增收有了可靠保證。農民進城(鎮),就是著眼於區域經濟開發和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總目標,加快城鎮發展,增強小城鎮的承載功能和服務功能,推動個體私營業戶向鎮駐地聚集,為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富餘勞動力轉移提供有效的載體,更好地推進農民工人化、農村城鎮化。目前小城鎮開發建設完成總投資1.3億元,完成開發面積4萬平方米,鎮區建成面積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萬人,直接帶動了周邊10個村的改造,3000名農民實現了向工人的轉化。依託職業中專等載體,對農民“定單式”就業培訓,在青島、深圳、廣州等地,設立勞務輸出中心,僅上辦年累計新增輸出農村勞動力800多人,實現城鄉人口區內就業2100多人,下崗失業再就業300多人。

工業園區

桑村鎮桑村鎮
依託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把城鎮開發和工業園區建設結合起來,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資本和新上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培植“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提高基礎設施、信息和市場的共享度。我們按照規劃,在鎮西部規劃了工業園區,棗莊亨元變性澱粉、一汽服務站和省石化公司加油城3個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全在鎮工業園區落戶。

目前,全鎮形成了玉子山塑編園區、蔣溝地瓜澱粉加工園區和桑村舊貨交易園區。玉子山塑編園區2000年被市認定為市級民營園區,園區目前有塑編企業41家,年產編織袋5億條,編織袋生產還帶動了機械修理和餐飲、運輸等行業,產業聚集度達到了80%,行業產值3億元。

地瓜澱粉加工是桑村的特色傳統產業,協調金融部門發放小額支農貸款3000多萬元,協調有關單位給予用地、用電等扶持,促進了這一產業的發展全鎮全年加工地瓜。1億公斤、產地瓜澱粉、粉條和粉皮等產品2000公萬斤。舊貨交易園區有經營戶60戶,年交易額近千萬元。園區產業的興起,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增強了小城鎮的經濟總量。

新農村建設

桑村鎮桑村鎮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解決好影響農民民眾生產生活質量的問題。針對民眾行路難、吃水難、就醫難等問題,大力實施村村通油路、通客車、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以及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四通一保”工程。三年來投資1200萬元,鋪設油路50多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標,率先在鎮域內開通了環城車;投資150多萬元鋪設人行道彩磚13160平方米、路沿石5000米,拓寬硬化路面6000平方米,栽植廣玉蘭等樹木500多棵;投資32萬元重新硬化了木樓路鎮駐地1公里路段,並帶動木樓路兩側開發商品房6000平方米;投資260萬元打深水井一眼,鋪設高壓自來水管道64199米,受益人口達到13個自然村,3718戶,15120人;投資150萬元新建郭村、白莊2處教學樓,改建了戶口、柴林和芹沃幼稚園,在全區率先消除了C、D機危房,同時實施了中國小“三新”工程;在全區10個鄉鎮中,率先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農民參合率達到80%,已有4萬農民報銷醫療費3.6萬元;設立了有線電視服務中心,更新光纜22個村網,架設光纜線路18.6公里,5萬多戶農民看上了信號穩定、圖象清晰的電視節目;鎮政府辦公樓、工商所、國土資源所、計畫生育服務中心、鎮中心中學、中心國小、市三十一中學實現了集中供暖;高標準建設了600平方米的鎮客運站;投資20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生豬定點屠宰廠,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從滕州市經濟協作公司引進資金100萬元,建起了液化氣站,可供給城鎮及其周邊鄉鎮地區生活用氣,方便了居民生活。投資145萬元建設了141間敬老院公寓,全鎮75%的五保老人可實現集中供養。
桑村鎮桑村鎮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各項事業,最大的制約瓶頸是資金。桑村鎮始終堅持“政府不舉債、財政不擔保、撥款不截留、農民不攤派”的“四不”原則,不斷創新投資理念,破解資金制約難題。首先開展招商引資,積極最佳化發展環境,吸引鎮外客商投資農村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自2005年以來該鎮共簽訂招商引資契約17個,契約利用鎮外資金4.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54億元。其次社會融資。通過種種方法,吸納企業或個體戶投資農村公路建設,採取租賃經營、股份制興建等方式,建設供水工程1處。第三盤活“閒資”。堅持以“資產”換“資金”,對宜林荒灘等資產使用權、經營權推向市場,公開向社會拍賣轉讓。第四以獎代補。對鎮裡安排的工程項目,實行“以獎代補、先乾後補、大幹大補、少乾少補、不乾不補”的政策,變撥款為資金,極大調動了農民參與投資的積極性。第五,用足政策,三年爭取上級專項資金近千萬元,對項目建設資金實行全程監督、跟蹤管理,確保民眾投的資、社會捐的錢、政府撥的款,有效的用在工程項目上。第六,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為1.4萬餘戶農民及時發放種糧和柴油、化肥增支補貼近100萬元,全部實行了“一卡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