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鋪

桃花鋪

"桃花鋪在1997年之前為桃花鋪鄉,有桃花鋪鄉政府。 桃花鋪現名桃花村。 桃花鋪沙果

桃花鋪

桃花鋪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城東15公里處 郵編:726204

歷史文獻記載:桃花鋪村落形成於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領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的民族遷徙過程中開拓此地。當時地名無從查詢。自此桃花鋪出現在了歷史的歲月里。“摘自 陝西地情網”
戰國前475-221年桃花鋪被正式命名為桃花驛。驛設驛長驛田、置車、馬、騾,並派當役驛夫。秦朝、唐代、宋代、元朝桃花鋪地名仍為桃花驛。明代,明廷將驛站與鋪舍合二為一。桃花驛更名為桃花鋪一直沿用至今!
桃花鋪在1997年之前為桃花鋪鄉,有桃花鋪鄉政府。後在1997年機構改革中合併原桃花鋪鄉、鐵峪鋪鎮成立了現在的建制鎮。
桃花鋪現名桃花村。桃花村有明清時期古街一條,分為東西兩街,明朝年間東西兩街門市林立有駐馬店、鐵匠鋪、客棧、驛站、衙門後經歷史變遷逐漸消失。 現僅存一枚光緒年間皇榜銘文碑存於西街組姜濤院中。桃花鋪人口1469 戶6256人。村民多數為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桃花鋪。

桃花鋪新農村建設

伴隨新農村建設桃花鋪街道路面現以全面使用混凝土硬化,安裝時尚路燈。東西兩街村民均蓋起了新樓房。網際網路寬頻覆蓋全村。全村通信設備、衛星電視傳輸使用率均達到了100%。

夢圓慶典公司

隨著政府的新農村建設。村民的生活逐步的走向了奔小康的生活路線,
桃花鋪的夢圓慶典公司堪稱桃花鋪的一道奇觀。夢圓慶典的創始人盧新民為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自發組織了桃花鋪秧歌隊、婚禮慶典演出隊,每逢佳節和桃花鋪村民辦喜事都會看到夢圓慶典的精彩表演。夢圓慶典不僅僅豐富了桃花鋪村民的生活,還將桃花鋪推向了網際網路。在土豆網、U酷網、百度貼吧、只要你搜尋桃花鋪會出現很多關於桃花鋪的帖子和視頻!

桃花鋪兄弟網路

桃花鋪兄弟網路以純公益形式運作。致力於網際網路積極宣傳桃花鋪特色產業。開發桃花鋪潛在資源。公司發展方向:“將桃花鋪建設的更加美好!”

桃花鋪社火

桃花鋪社火是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有、高台、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表演,通常表演團隊為後溝組村民居多。桃花鋪村民凡逢社火路過門前必鳴炮歡迎。社火團隊則進去主人院中進行各類表演。村民堅信新年迎社火進門是大吉大利之事。

桃花鋪特產

桃花鋪沙果,又名林檎。花紅,其形近似蘋果,大若青皮核桃,色白裡透紅,味甜中帶酸。皮薄、水多、含糖量大,食之脆甜,清爽可口。貯於室,有濃郁酒香,且具克食健胃、爽身補腦、消脹利水等功能,還可醫療小兒痢疾,為兒童特佳水果。
桃花鋪沙果產量,僅就桃花鋪一地統計,年產約7.5萬公斤以上。以每公斤0.30元計算,產值可達2.25萬元。除行銷丹鳳、商南、商縣、洛南等地外,還遠銷西安、甘肅、湖北、河南等地。
相傳,桃花鋪古有柰子而無沙果。早年,當地有人自南方帶回沙果幼芽,嫁接於柰子樹樁,遂有此佳品流傳下來。宋代王禹偁貶官商州,其詠商詩《七夕》即有“吾兒索林檎,傾市得一顆”句。林檎即沙果,說明當時商地已有沙果。沙果之繁殖,非以沙果籽播種,亦非以沙果樹苗移栽,而是以沙果芽嫁接於柰子樹。亦有以沙果嫁接于山楂樹、棠利樹者,但其味不及前者。從栽柰子樹到嫁接掛果,一般需4年,嫁接後產果期少者10年,多者30餘年。舊日,一般隔年歇枝。近年於歇枝之前年秋,在樹根施入畜肥,則翌年枝葉繁茂,果實豐碩,不再有大小年之分。
宋代為皇帝起草詔告的王禹?,貶官商州所賦《七夕》詩。有“吾兒索來檎”。來檎又名林檎,即今沙果族類,說明宋前商山即產沙果。而今丹鳳縣桃花鋪盛產沙果。其形,小於蘋果而大於核桃;其色半邊鮮紅透亮,半邊白裡帶黃;其味,甜而稍酸,浸透酒香。這兒的沙果皮薄,水分多,含糖量大,食之脆甜,香醇可口。可以清心提神、克食健胃、爽身補腦、消脹利水,還可醫治小兒痢疾,為兒童特佳食品。桃花鋪之湛溝,為歷史上有名的沙果產地。盛夏沙果成熟,枝頭果實纍纍,葉綠果紅,交相輝映,身臨其境,耀眼引人。

桃花鋪櫻桃

桃花鋪櫻桃過省級專家鑑定,富含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桃花鋪,素以盛產櫻桃、沙果聞名遐邇。桃花鋪櫻桃成熟期間遊客和和過往旅客都遠道而來購買和品嘗。

桃花鋪核桃

清末時期附近商販,每逢核桃成熟時,便由四方雲集至此地,收購核桃,販賣到他處;桃花鋪煞是熱鬧,日夜通明,燈紅酒綠,夜夜笙歌,日日快樂,夜生活很是豐富,桃花鋪有一家客棧。這家客棧名叫“駐馬店”,規模甚大。現桃花鋪大面積種植矮化核桃,收益快掛果率高,每年核桃成熟時期均有大量商販前來購買。

桃花鋪地理

唐、長安國道“武關道”重要驛站 “出長安上七盤嶺,繞蘆山北側,經六郎關、大坡垴過藍橋鎮,溯藍橋水而上至新店子,經牧護關翻越秦嶺,順丹江支流七盤河而下至黑龍口,沿丹江河谷而下,經麻街抵商州,又東南經丹鳳縣,穿越丹江北側丘陵,過桃花鋪、鐵峪鋪到達武關。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公告(第二號)公告丹鳳縣桃花鋪有豐富的礦資源。

桃花鋪歷史背景

桃花鋪始於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領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的民族遷徙過程中開拓武關道。桃花鋪作為國道“武關道”重要驛站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
李自成擁兵武關之時,曾至桃花鋪消滅叛軍。“摘自 清史稿”
清康熙《續修商州志?學宮》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學道發缺廩銀二百兩,置君子澗、資峪溝、桃花鋪、地花鋪地五段”作為學田。
清康熙《續修商志》載:明萬曆代商州知州王邦俊曾捐俸增修龍駒寨鋪,含鄉約所及社學,是為境內有籍可查最早之義學。清康熙代境內義學載於《直隸商州總志》“學校”者有桃花鋪、等。
明清時期,本境集市有商洛鎮集,棣花集,老君殿集,東、西龍駒寨集,桃花鋪集,鐵峪鋪集,武關集。其中龍駒寨集規模最大,商洛鎮集、老君殿集次之。
《康熙續修商志》記載:“商州曾有州市:上街、下街。東有白楊店集、棣花集、老君殿集、龍駒寨集”,“又東有桃花鋪集、鐵峪鋪集、武關集”。
桃花鋪集市形成之於明清時期,鄉民通過集市貿易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並出售自己製造的商品。後在1997年機構改革中合併原桃花鋪鄉、鐵峪鋪鎮成立了現在的建制鎮。桃花鋪集也隨之消失。後經多次成立集市均未見其效 “摘自 丹鳳縣誌”
桃花鋪倉建於清雍正年間,僅存龍駒寨社倉,倉房五間,有倉正、副各一人,司其出納。丹鳳縣境清末社倉貯糧情況表:光緒六年(1880) 桃花鋪公所48.80石、光緒八年(1882)桃花鋪公所72.00石
民國三十三年(1944),鐵桃鄉以張正文為理事長,由鐵峪鋪、桃花鋪、油房坪、蘇溝、花瓶等5保民眾集股5萬元,在鐵峪鋪火神廟辦起鐵桃合作社。與此同時,武關、寺坪也由社員集股先後建立供銷合作社。供銷合作社,主要銷售食鹽、菸酒、香表、火紙等..
1969年在桃花鋪建立微波站後,使通訊進一步現代化。
1969年成立縣精簡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將下放之城鎮知識青年分配到涌峪、桃花鋪、鐵峪鋪、武關、大峪等5個公社插隊勞動。
1970建立桃花鋪鄉湛溝陂塘
1978年,桃花鋪文化用品廠建成,生產漿糊、墨水、粉筆
1979年交售4.65萬公斤。3.竹林關、東嶺、西嶺、土門、古路河、月日、桃花鋪等8鄉30個村的龍鬚草基地。面積1.9萬餘畝,年產100多萬公斤。編制的草墊圖案新穎、質地優良,八十年代從天津口岸遠銷英、法、德、日本、意、瑞士、紐西蘭、西班牙、比利時.
1980年元月7日、9日、11日、12日,四天之內在縣城東15公里處之桃花鋪公社張灣生產隊連續發生2.3、2.1、0.7、0.8、0.1、2.2級6次地震。人感範圍,西至縣城,東到毛坪公社,東西達32.5公里。
1982年農曆七月三、四日,桃花鋪公社一帶大雨大雹,青苗損毀,傷亡6人,牲畜22頭,家禽153隻
1984年11月建桃花鋪油氈廠,1985年11月正式投產,設計能力為日產油氈400卷。1985年生產油氈8萬卷。1990年生產油氈0.12萬卷,產值1.98萬元。產品銷往本地區和西安、河南等省市。
1986年桃花鋪鄉團委被團省委命名為先進集體
2004年西合鐵路工程設計為國家Ⅰ級線路,正線數目按單線預留雙線設計。其中:在商洛境內的厚子鎮至硯川越秦嶺地段和越丹鳳桃花鋪嶺地段按一次雙線設計。施工總期為5年。全線工程浩大,主要控制工程有7隧、兩站、1橋,共10個,其中6個在商洛境內,地形地質複雜,橋隧總長占45%。西安至南陽段共有隧道74座,長度大於3公里的大型隧道共6座,其中:商洛境內4座。全線最長隧道為境內的東秦嶺隧道,長度為12.3公里。桃花鋪1號隧道長7.2公里,桃花鋪2號隧道長7.1公里,磨溝嶺隧道長5.2公里。商洛境內共有特大和大型橋樑18座,其中:位於丹鳳縣鐵峪鋪鎮的鐵河大橋高54米,居全線之首,長682米,居全線第二。

桃花鋪歷史遺址

桃花寨、桃花鋪鄉、東20多公里、15×40米,曾出土銅鐵器皿
桃花鋪東烽火台、東20多公里、15×3米,高2.5米,夯土14厘米

桃花鋪傳說

殷末餘光守武關
殷朝末年,紂王部將余化龍與西周姜子牙會戰,余化龍有達、兆、光、先、德五子。三子餘光奉父命鎮守武關。“武關八景”之一的“餘光返照”,即因餘光守武關時所建“余化寨”而得名。又傳余化龍三子餘光戰歿於桃花鋪之埡條嶺,故建廟嶺側,祭其父子,其地因此稱為化廟子。
打瓜園
趙匡胤、鄭子明自清油河販油趕往長安,途經“險阻天成”的武關頭道嶺時,鄭子明這條莽漢因未結好繩頭,竟將一簍油滾到山下,倒了個精光(以後便將這地方叫油簍溝),只剩下一簍油沒法擔,鄭子明便從山上抱來一塊匾圓石頭,使起功夫,運足氣力,一指頭在匾石中間捅個窟窿,用繩拴起來配上剩的一簍油,繼續挑擔西行(如今桃花鋪有個獨眼磨扇,就是老鄭當年配油簍的那塊石頭做的)。
三伏天,擔上重擔子在毒日頭下趕路,本來就揮汗如雨,何況老鄭因倒了油,火攻了心,更是火燒火燎。那時,這一條路上還十分荒寂,不光店鋪少,而且人煙稀。既沽不到酒,也買不到茶,喝口河水吧,鐵峪河水一到夏天就從地底下流了。為趕路,經趙匡胤好說歹說,勉強又走了十里後,這老鄭將擔子一撂,向樹上一靠,坐在蔭涼下咋說也不走了。趙匡胤無法,只好也放下擔子,爬上一個高梁瞭望。呀!前面不是好大一片瓜園。聽到瓜園二字,老鄭一躍而起,擔起擔子飛跑,趙匡胤費了好大勁才趕上。啊,熟透的大西瓜像人頭滾了一地。老鄭不管三七二十一,揀起一個砸開就吞。他一口西瓜還未咽下,就從瓜棚里飛來一個彈子,將頭打個大青包。他還未醒過神,一位柳眉倒栽,杏眼圓睜,雙手操捧捶的姑娘已站在他前面,口口聲聲罵他是偷瓜賊。老鄭自以為自己是七尺漢子,全沒把這姑娘放在眼裡,便更加放起刁來,就這樣雙方交起了手。眼看老鄭已經力竭,就要敗北,姑娘的弟弟又領來一夥村童,打起了群架。原來,這姑娘是有名的女中豪傑陶三春,當她爹老陶宏趕到和趙匡胤搭上話後,雙方才歇下手來。真是“不打不成交”,得知趙匡胤一夥是揭竿起義的好漢,陶三春竟然嫁給了鄭子明。這個村本來叫陶家鋪,後來當地人為紀念陶三春遂在該村廣植桃樹,取其諧音。年長日久便將這個地方叫做桃花鋪。陶三春種瓜的地方,迄今還叫“瓜里窪”。
如今在丹鳳,每逢正月耍故事,都有一場打瓜園的群舞節目。
桃花女
丹鳳縣城東三十里處的桃花鋪,有個桃花寨,因中山大王之桃花女曾居此寨而得名。且村名桃花村,街名桃花鋪,河名桃花河。這裡,山不高而秀麗,水不深而澄清,澗草青蔥,翠連九溪,岩林蓊蔚,景擁千重。因之,桃花女選中這一清靜所在立寨。她先叫人打了一眼井,安一合磨子(系獨眼磨子,現仍留在鴉鵲蝓)。添置了鐵鍋、銅罐、銅盅和秤等一切日用家什,並帶有銅娃娃等玩具。桃花女所有首飾俱為金製品,穿的綾羅綢緞,吃的山珍海味,住的樓台殿閣,行走八抬大轎,有時到附近射獵,有時和侍女下棋,生活得極舒適安逸。就這樣,桃花女還嫌不好。一日,一炬焚燒了桃花寨,回鎬京而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