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俗

桂林民俗

桂林市轄的周邊地區12個縣,聚居著苗、瑤、侗、壯、回、等少數民族。苗、瑤、侗、壯民族的寨樓、鼓樓、吊腳樓和風雨橋,回族的清真寺等,都是極有民族特色和研究價值的建築。

在少數民族地區,你可以觀賞到瑤族的“打旗公”,侗族的“走寨”、苗族的“斗馬”、壯族的“三月三”等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還有載歌載舞的蘆笙踩堂,充滿奇趣刺激的民族遊樂活動,如鬥雞、斗馬、蛇藝等,還能品嘗到風味獨特的民族餐飲,享受到大山的溫馨。愛好採風和藝術的朋友還能在遊樂之餘,採擷到清新的旋律,捕捉到珍貴的鏡頭,記錄下美好的瞬間。

桂林民俗桂林民俗

壯族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長鼓舞是瑤族傳統舞蹈。長鼓多用燕脂木製成,長約2尺5寸 ,兩端粗,中間細如蜂腰。鼓身繪有花鳥或龍鳳圖案。有些鼓,兩端和腰部系有銅鈴,起舞時,鼓聲咚咚,鈴聲鐺鐺 ,組成“和弦”。傳說瑤族初選祚盤瓠,被兇猛的羚羊撞下山崖而死,後人便用羚羊皮做鼓面,舞時揮掌擊打,以示對羚羊的仇恨和對祖先的紀念

桂林民俗桂林民俗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桂林民俗桂林民俗

侗族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高超的建築藝術,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