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琴

柳葉琴

柳葉琴,琵琶類彈撥樂器。演奏方法與琵琶類似,只是右手用撥子彈奏。

柳葉琴柳葉琴

介紹:

典型的琵琶類彈撥樂器,外形及構造與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體長約65厘米,用柳木製作,四弦,形如柳葉,故又名柳葉琴。別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剛腿”等。演奏方法與琵琶類似,只是右手用撥子彈奏

歷史:

柳琴原是流行於魯、皖、蘇一帶的民間樂器,用作柳琴戲、泗洲戲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及彈奏簡單歌曲,發音響亮宏大,音色高亢剛勁,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現已發展為獨奏樂器,並常用於民族樂隊中的高音樂器。

最早的柳琴,構造較簡單,只有兩條絲弦,7個用高梁桿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僅有一個半八度,還不便轉調。當時的琴體較大,演奏時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緊,靠手腕甩動而撥弦發音,演奏形式別具一格。後以竹套質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圓筒代替。

柳琴屬於琵琶類彈撥樂器,因使用柳木製作,外形也類似葉的形狀,因而 被稱為柳琴,或"柳葉琴"。柳琴的外形和構造與琵琶極為相似。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於柳琴的外形土裡土氣,非常民間化,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土琵琶"長期流傳在中國山東、安徽和江蘇一帶的民間,用於伴奏地方戲曲。

柳琴不僅在外形和構造上與琵琶相同,演奏方法也和琵琶一樣,只是演奏時用撥子彈撥。演奏柳琴時,演奏者要端坐,將柳琴斜放在胸前,左手持琴,手指按弦,右手把撥子夾在拇指和食指之間,彈撥琴弦,姿式非常幽雅。
有的地方,柳琴的演奏方法和阮一樣.

1958年底,王惠然和樂器廠的師傅一起研製成功了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三弦柳琴由原來的兩根弦變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個增加到24個。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擴大了音域,方便了轉調,音色也由悶噪變得明亮起來。70年代,王惠然又研製出了第二代新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數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變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桿,用鋼絲代替了絲弦。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豐富了表現力。從而使柳琴結束了200餘年來僅僅作為伴奏樂器的歷史,走上了獨奏樂器的發展道路。

今天,柳琴在中國音樂表演的領域裡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在民族樂隊中 ,柳琴是彈撥類樂器組的高音樂器,有獨特的聲響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區重要的主鏇律。由於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掩蓋和融合,有時還擔任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段落的演奏。另外,柳琴還具有西洋樂器曼陀林的音響效果,與西洋樂隊合作,別有風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