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長耳蝠

柯氏長耳蝠

本種為長耳蝠屬中較大型蝙蝠,體長49-53毫米,耳殼發達,超過頭長,為外形最特殊之點,以別於其他蝙蝠。耳殼內側緣下部個明顯的凸出耳垂,兩耳基部在額部相連,隱於毛被中。耳屏長而寬,似長三角形。

柯氏長耳蝠柯氏長耳蝠

簡介

文學名:柯氏長耳蝠
中文目名:翼手目
中文科名:蝙蝠科
中文屬名:長耳蝠屬
中文俗名:大耳蝠巨耳蝠、灰長耳蝠、兔蝠、鹽老鼠夜蝙蝠

拉丁文名:Plecotus koclovi
英文名:目前無內容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obrinski,1926

物種信息

本種為長耳蝠屬中較大型蝙蝠,體長49-53毫米,前臂長44-46毫米,耳長41-42毫米;顱基長17.5毫米。耳殼發達,超過頭長,為外形最特殊之點,以別於其他蝙蝠。耳殼內側緣下部個明顯的凸出耳垂,兩耳基部在額部相連,隱於毛被中。耳屏長而寬,似長三角形,其寬為5.7-5.8毫米,耳屏內緣基部具突出的垂葉,翼膜終止於後足趾上側的基部。距緣膜極不發達。尾相應較長,尾梢從股間膜伸出約2-3毫米。

前肢的拇指指短而小,其長(不連爪)為5.5-5.6毫米;第五指的長超過前臂長。頭和面部毛色呈淺黃白色或污白色。耳殼、翼膜和股間膜呈淺土褐色。體背部為灰黃褐色或淡灰褐色,而毛基呈灰黑色或黑色,毛中段淺黃白色或近乎白色,毛端淺黃褐色,同不少毛尖為純白色,幾乎全部將黑色毛基覆蓋。後足為稍暗的土褐色調。頭骨的吻部短而扁,吻後部略平緩。額骨兩側額脊明顯。

頂骨前端中央與額骨形成矢狀脊,腦顱隆起。顴弓粗壯,其中部向上彎曲並變寬。聽泡尤為發達,膨脹呈圓形,其長為5.0毫米。上平讓齒甚大,齒尖分兩尖(分叉),第二門齒甚小,約與第三前臼齒等大。門齒與犬齒間的較大空隙,犬齒強大。第一上前臼齒退化,位於犬齒後端和第二上前齒前端的外側,即在齒槽中線外側的唇面處;第二上前臼齒髮達,且有一甚大的後尖。上臼齒前2個甚大,其內側後面之下尖缺失,第三上臼齒甚小,外側的後尖甚為退化。

下頜門齒3枚,大小几乎相等,均具3個齒突。下犬齒強大,與門齒間無空隙。下臼齒3枚,第一前臼齒較大;第二齒退化甚小,位於第一下前臼齒後端和第三齒前端的內側,即在齒槽中線的舌面,故從外側觀常不易見到全貌;第三齒髮達,齒尖稍低於犬齒高度。下臼齒3枚第一、二齒等大,第三臼齒較小。棲于山洞、石穎或房屋頂棚上。黃錯至次曉在河流、樹林、灌叢、蘆葦叢或房屋的上空捕食昆蟲。

目前僅知分布於我國柴達木地區的都蘭縣巴隆和格爾木市的烏圖美仁等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