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溪吳

麻溪吳

麻溪吳氏是新安左台吳氏少微公次子吳鞏公後裔。 左台吳氏: 是泰伯下三十一世、漢一統天下後,封為長沙王吳芮一支的後裔;是指奉唐代左台監察御史吳少微公為始祖的吳氏支派。安徽吳氏中九成以上為左台吳氏。左台吳氏總支分為五大派,分別為蓮塘派、金竺派、石嶺派、城門派、豐溪派。麻溪吳氏為左台吳氏蓮塘派眾多分支中的一支。 麻溪吳字輩:詒厥孫謀,聿懷多福,繩其祖武,永言孝思(十六至三十一世)

主要分布

麻溪吳氏由宋末長豐之下太一公,由長豐遷桐城(今樅陽縣錢橋鎮)麻溪(埠)河畔開基為麻溪吳氏一世祖,公墓在今樅陽縣錢橋鎮錢橋站公路旁。溯瑾公至此九世(含瑾公10世)、左台公二十五世(含少微公26世)。曆元、明、清、民國,今族人眾多,居地較集中在樅陽縣、桐城縣、廬江縣、舒城縣,分散在大江南北(上至武漢下至上海)、全國各地,以至海外。

宗族發展

麻溪吳氏是安徽吳姓宗族中發展頗為興盛的一支,經過七百三十餘年的繁衍生息,枝繁葉茂。太一公娶傅氏,生二子。長子:應真,次子:天佑。據《麻溪吳氏族譜》的記載,應真公世居麻溪謂之麻溪之吳,天佑公其孫復歸長豐謂之長豐之吳。應真公生八子:長子受一公再傳為自性、自誠二公,洪武二年各給戶口、由此分為二籍。賴祖之靈,子姓蟄蟄、書香繩繩。時有二甲:吳明、吳松;三甲:吳希爵、吳孟政、吳棟、吳孟元、吳希周;四甲:吳一鳳、吳一鶚;五甲:吳希華、吳褘;六甲:吳一雍;七甲:吳希勝、吳序;八甲:吳希珊、吳順;九甲:吳矅、吳雲章,人才輩出。至明末清朝時期,湧現出一批安邦治國之宏才。

大學士張英在作麻溪吳氏譜序中說道:“吾邑麻溪吳氏其先為神明之裔泰伯得姓傳於今凡八十餘世自太一公始遷於桐嗣是而下四世枝派最蕃分為東西股其東股則有方伯官諭司馬諸公其西股則有廷尉黃州諸公蟬聯而起代著偉人其以文章理學經濟事業顯赫當時焜耀國史者又皆有端方毅直敦龍渾厚之德以教訓其子孫化導其鄉人而以其文學著名列在膠序者皆博聞淹雅苦志立學以克守先人之訓而伏處畎畝者皆愿樸敬謹節儉敦厚故吾邑稱德行者必以麻溪吳氏為最” 。可見麻溪吳氏在桐邑之地位。

著名的房頭有東一股俌三房,民間盛傳的“一門三進士,兩房兩外孫” 出於此房。三進士:即吳堂子:吳一介,官至河南右布政使;吳一介子:吳應賓,授翰林院編修,著名科學家,哲學家;吳應賓子:吳道凝,初任山東長清知縣,改浙江奉化縣,少負才略,豪放不羈。兩外孫:吳應賓二女吳令儀子:方以智,今安徽省桐城市城區鳳儀里人,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吳應耀二女兒子:張英,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張廷玉之父。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東二股任二房吳用先,進士出身,官致司馬。西股 (亻能)五房吳叔度,進士出身,授工部主事,黃州知州,倡導文學;偆二房吳應琦,官明南京大理寺正卿。受二公支下吳善:選貢、官任廣平知府;吳誠:千戶總、都指揮,授金吾將軍。本族明清兩代授、封、贈知縣、知府、千總、將軍、兵備道等正七品至從一品者達數百人。

自古以來,麻溪吳氏人才輩出,以特有的智慧與勇氣,不畏懼,不屈服。出了多少名人功臣,始終保持著血統里那種高尚的品質!為新中國開彊的勇士、在社會各條戰線上的精英與名人,為祖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都是麻溪吳氏世家永遠學習的榜樣,他們的功績是麻溪吳氏至高無比的榮耀。相信麻溪吳氏後代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代更比一代強!

宗族分派

一世祖太一(少微26世);二世祖應真、天佑(27世),吳應真支下分東西兩股;自四世祖始,東股又分為東一\東二股。自五世始,二世祖天佑支下返長豐,復遷麻溪者稱長豐股,前三股為大股,每股中復分房頭,“以七世名諱為房號”:

東一股志高支下分為儼、悅、輔三房;志明支下分為倬、仙二房。

東二股志清支下分為倫、佑、俶、任、儉五房;志仁支下分為姓(信)、價、俸、逼四房;志遂支下分為僅、偃二房。

西股志廣支下為佶房;志遠支下為仲房;志善支下為(亻態)、僟、偆、億四房;志誠支下分為仁、俅、儔三房。

長豐股用和公支下分泰旦、泰昇二房。

受二支四世勝一公支下分善、誠二房。

宗族族譜

溯源譜碟

炎黃子孫自古就有很強的尋根意識,重視對家譜的修繕與珍藏。

一、《吳氏正宗譜》,唐·吳少微。為左台吳氏始祖,《吳氏正宗譜》唐開元年(813)年吳少微創修;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吳筠二修;宋嘉定二年(1209)吳三友三修;元貞元年(1259),吳珏四修;明萬曆三年(1575)吳應期五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吳銓六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吳允榕輯七修。

二、《左台吳氏譜圖續編》,明·吳欽儀(泰伯75世即有石舍譜,不知石舍譜是否是這個譜圖續編 待考),休寧東村人;後有《左台吳氏譜圖三編》,清·吳正遂纂修;《左台吳氏譜圖四編》,民國·吳傑華纂修。

三、天然瑾公(泰伯77世)由石舌遷長豐傳道琳公(泰伯81世)有長豐譜。

四、麻溪吳氏四世相保公字用和在明洪武年間 (約公元1380)創譜(休寧長豐支譜)。

始創譜碟

麻溪吳氏從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380)創譜(長豐支譜),一說元至正已亥(1359)創譜(麻溪吳氏譜圖),到明成化年間成卷,九世世朝公有嘉靖癸卯(1543)譜為一修,明天啟辛酉(公元1621)二修,三修於清康熙癸未(公元1703),四修於乾隆壬寅(1782),清道光乙未(公元1849)五修,清同治甲戌(公元1874)六修,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七修。

據《麻溪吳氏族譜》記載,歷修有如下記錄:

第一次修譜:六世 志廣公諱坤(西股廣房、生於明永樂己亥<1419>)明天順間(約公元1460)創譜。

第二次修譜:明成化年間仕富公諱偆(西股偆房7世)得伯王考志廣公諱坤譜稿於弘治間(約公元1502)譜成 素修(西股偆房7世)公作序。

第三次修譜:九世世朝公有嘉靖癸卯(1543)譜,世朝(東一悅房9世)、尚仁諱希恩(西股仉房8世)、尚志諱希士(西股亻能房8世)、尚文諱希周(西股偆房8世)。尚文公作序。

第四次修譜: 明嘉靖癸丑(公元1553)世朝諱曉(東一悅房9世)、元默諱一雍(東二倫房10世)、尚志(長豐支人8世)。世朝、德升、元遂(世朝子)、元石四人作序。

第五次修譜:明天啟辛酉(在嘉靖辛酉公元1561元石公作譜圖)。一介字元石(東一輔房10世)作序;(明天啟辛酉,公元1621)尚之公諱應賓。宮諭尚之公(一介子11世) 作世系記原等,集麻溪吳氏族譜之大成。

第六次修譜:清順治戊戌(公元1658),光增字坤含(東一輔房13世)坤含作序。{其之前在順治乙未(1655)有乳星公諱日躋(東二倫房13世),學昭字龍江(東二倫房14世乳星公子)有延州家傳}。

第七次修譜:清康熙癸未(公元1703)柳寬公諱御、逢聖字泳思、學昭字龍江(東二倫房14世)、宗璧字騋三。張英(大學士)、柳寬(東一輔房13世)、宗壁(西股仲房15世)作序,逢聖(東一悅房15世)作跋。

第八次修譜:清乾隆壬寅(公元1782)逾龍公諱肖元(東一股悅房16世,未刊刻)

第九次修譜:清道光乙未(公元1849)庭輝字幅山、士鼐字薌泉、文翰字素園。蝠山(東一輔房17世)、素園(西股仉房18世)、薌泉(東一悅房18世)作序

第十次修譜:清同治甲戌(公元1874)承讓、樹申。承讓字菊農(西股偆房17世)、樹申(東一輔房19世)作序 (明確寫為六修本不知怎么定的待考)。

第十一次修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各股分修,刻印了統譜。東一股聘來字樂卿(悅房21世) 、遜儒等;東二股無刋刻名目;西股元桂字朔生(偆房19世) 、乃東等;長豐股纂修不詳,世系刊印在東一股後。聘來公作序。

注:從志廣公始(約公元1460)至癸丑(1913)共修十一次。其間,按同治譜為六修民國癸丑譜是七次。

現存譜碟

《麻溪吳氏族譜》同治甲戌(1874年)篡修,是為統譜。堂號: “宗會堂”。六修本138卷65冊,四股全。藏北京人民大學圖書館。

清光緒4年戊寅(1878): 《麻溪受二公支譜》14卷16冊。堂號: “詒慶堂”。(民間藏有民國刻本20卷16冊)

清光緒17年辛卯(1891): 《吳氏支譜》為東一股悅二房世亨支下應泉公支譜4卷6冊。

民國二年癸丑(1913) 《麻溪吳氏族譜》統譜:188卷97冊。

民國二年癸丑(1913) 《麻溪吳氏族譜》分譜

東一股族譜:76卷47冊(附有長豐股世系5卷2冊) ;

東二股族譜:70卷38冊、

西 股族譜:74卷34冊。

注: 各股卷首、卷一及藝文十一冊相同。東一股世系34冊、東二股世系27冊、西股世系23冊、長豐股世系2冊。

宗族宗祠

總 祠: 宗會堂 座落錢橋余家墩

東一股分祠:萃觀祠 座落宜莊柏枝樹

東一股分祠:萃恆祠 座落宜莊鳥觀咀

東一股享堂: 座落錢橋牌樓莊

長豐股分祠: 座落鄒崗吳章莊

東二股分祠:萃豐祠 座落宜莊竹園棵(科)

東二股享堂: 座落(待考)

西 股 分祠:新豐祠 座落古儒莊

西 股 享堂:槐蔭堂 座落(待考)

受二支宗祠:詒慶堂 座落(待考)

朔源世系

吳姓淵源

吳姓的淵 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

吳姓最早起源於蚩尤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

黃帝至泰伯世系

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后稷(承姬姓,農官,舜封其於部。姬周王室稱其為始祖) →婺璽(襲父職任農官,夏太康荒政廢農官。失官後逃往西北戊狄之間) →叔望→不窋→鞠陶→公劉(復興后稷事業。率族人遷豳)→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辟方→高圉→候牟→亞圉→雲都→太公→組紺→諸盩→公叔祖類→古公亶父(長子:泰伯,讓王奔荊蠻。吳姓開姓始祖。次子:仲雍,隨兄泰伯奔荊蠻。吳姓傳代始祖。三子:季歷,襲父王位。生周文王姬昌。)

泰伯至少微世系

開氏始祖

一世諱泰伯,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約公元前1244年),立國“勾吳”,以國為氏,在位49年,卒於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約前功盡棄1151年),享年91歲,娶卜氏,吳氏開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葬今江蘇無錫鴻山。

【古蹟】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徑3米,墓頂填黃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兩根高大華表,華表上雕威武雄獅,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於1818年,享堂門旁石上鏤有齊彥槐書的對聯“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同天辟一杯萬古江南”;泰伯廟:又名至德寺,為紀念在梅里的居所改為祠廟,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唐代詩人陸龜蒙《和泰伯廟》一詩“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事跡】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逃到荊蠻句吳,建立吳國。【考證】《詩經·皇矣》曰:“帝邦作對,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下天讓,民無得而稱焉。”劉昭云:“無錫縣東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舊宅,其井猶存。”

傳代始祖

一世諱仲雍,吳氏傳代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生於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約公元前1240年),與兄泰伯同奔吳,在位5年,卒於殷小乙九年辛未(約公元前1148年),享壽92歲,娶萬氏,葬虞山。子二:季簡、居簡

【古蹟】仲雍墓:在江蘇常熟西北的虞山,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間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學使曹先題的四字牌“南國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賢虞仲墓”。兩側石柱上刻一楹聯“一時遜國難為弟,千載名山還屬虞”。牌坊之後,墓上有四塊墓碑,正間一塊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事跡】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逃到荊蠻句吳,易服毀容,完全改從吳人文身斷髮習俗,以江蘇無錫東南梅里(今梅村鄉)為都城,建立吳國。

一世諱季厯:周太王古公亶父三子。周文王之父,嗣父太王之位為王傳國於周修古公遺道子孫而有天下。子一:姬昌

二世諱季簡,傳代始祖:仲雍長子,太伯嗣子(過繼給太伯為子)。生於殷祖甲十五年丁丑(約公元前1174年),在位十年,卒葬江蘇常熟,娶高辛氏。子二:叔達、叔夏

三世諱叔達,季簡長子。生於殷庚丁十三年甲寅(約公元前1137年),在位十八年,娶黃氏。子二:周章、虞仲

四世諱周章,叔達長子。生於殷商帝乙二十二年辛卯(約公元前1115年),在位22年,娶林氏。子二:熊遂、贇、奭、高

【事跡】周武王尋找仲雍後裔時,周章已繼承父位,擔任荊蠻句吳的首領,武王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

五世諱熊遂,周章長子。西周吳國國君,生於商紂王二十年戊辰(約公元前1080年),在位48年,娶蘇氏。子一:柯相

六世諱柯相,熊遂之子。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乙已,在位30年,娶朱氏。 子一:疆鳩夷

七世諱疆鳩夷,柯相之子。生於周康王壬子年,在位51年,娶杜氏。 子一:余橋疑吾

八世諱余橋疑吾,疆鳩夷之子。生於周昭王乙未年,在位38年,娶顏氏。子二:柏虞、柯虞

九世諱柯虞,余橋疑吾次子。生於周穆王丙申年,在位59年,娶梅氏。 子二:周繇、次仲

十世諱周繇,柯盧長子。生於周穆王癸酉年,在位32年,娶江氏。 子一:屈羽

十一世諱屈羽,周繇之子。生於周懿王庚戌年,在位34年,娶張氏。 子一:夷吾

十二世諱夷吾,屈羽之子。生於周厲王丁亥年,在位33年,娶鄧氏。 子一:禽處

十三世諱禽處,夷吾之子。生於周二相周召共和甲子年,在位39年,娶彭氏。 子一:轉

十四世諱君轉,禽處之子。號君轉,字柯轉,生於周宣王庚子年(公元前801),在位41年,娶董氏。子一:頗高

十五世諱頗高,轉之子。生於周平王二十二年(公元前749),在位9年,娶梅氏。 子二:句卑、句餘

十六世諱句卑,頗高長子。字畢軫,生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93),娶梅氏,在位51年,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子二:去齊、去樵

十七世諱去齊,旬畀長子。秋春吳國國君,生於周惠王二十年甲子(公元前657),卒於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在位35年,娶劉氏。子一:壽夢

十八世諱壽夢,去齊之子。號乘,字熟姑,又稱攻盧王,生於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卒於周靈王十一年(前561)庚子九月,在位25年,葬於贏博,娶文氏。子四:諸樊、余祭、余昧、季札、

【事跡】吳王壽夢有雄心壯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爭霸中原的打算。這時,申公巫臣沈到吳國,申公巫臣原為楚國著名貴族將軍,因與楚爭美貌傾城的夏姬而帶夏姬逃出晉國投奔吳國。壽夢得此良臣,開始與中原交流。引進中原文化。經過數十年,吳國成為擁有今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國,並開始進攻親楚的小邦巢、徐。

十九世諱諸樊,壽夢長子,字遏。歿於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位13年。子二:光(闔廬)、夫槩

【事跡】公元561年壽夢去世,諸樊以長子身份臨時攝政,他與兄弟商量決定廢長立少,將王位讓給季札,並受到王室的一致擁護。但季札像當年泰伯一樣逃到鄉下,諸樊繼位。並確定吳國王位的繼承,由父終子繼改為兄終弟及制。公元前548年,在攻楚的盟國巢國時,親自上陣,中箭身亡。

二十世諱光(闔閭),諸樊長子,字闔閭,歿於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在位19年,葬於江蘇蘇州西北虎丘山。子三:終累、夫差、子山

【事跡】季札逃亡,余昧的兒子僚繼位,引起公子光(闔廬)的忌妒和不滿,揚言“我父親兄弟五人,王位應當傳給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長兄之子,應由我接位”,公子光暗結

黨羽,圖他日篡位。後找到專諸刺弒吳王僚,闔廬立為王。他為王后,求才若渴,使吳國聲威赫赫,季子言“苟先君祭祀不廢,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國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誰呢?”國力強盛後,闔廬以伍子胥和孫武為軍師,親自統帥大軍對楚作戰,公元前506年,吳國與唐、蔡兩國聯軍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楚國求兵秦,吳國失利,闔廬之弟公子夫概自立為王,未果後逃楚。公元前496年,闔廬攻姑蘇傷腳趾而歿。

二十世諱征生,季札次子。子二:啟蕃、婪

二十一世諱夫差

闔廬次子,歿於周元王三年(前473),在位23年。子三:友、地、鴻

【事跡】闔廬歿,夫差繼位,致力於富國強兵。3年後大敗楚國於夫椒,越王勾踐忍辱求和。夫差聽信奸相太宰喜否,與楚言和。越王臥薪嘗膽,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遠離本北上黃池主持諸侯大盟會時,楚王5000精兵攻下吳國,俘太子友和王孫彌庸。夫差三子:友、地、鴻。由於歷史記載甚少,謎團重重。涉及面廣,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十二世諱友,夫差次子,太子友,流婺源。子:彌容

傳:自從夫差失國後,友率部北上,到了蒙古,改名換姓為經?鐵木兒,在那兒生根繁衍,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輝煌歷史,但正史未有記載。台灣友人沈映冬先生己告訴一個重要信息,在蔣介石死後不久,台北、台南二地報紙分別刊登了國民黨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博林的聲明:從此自己複姓為吳,名化鵬,其哥名雲鵬。這訊息在台灣轟動一時,議論紛紛。經?鐵木兒的父親是思克巴圖將軍(漢名吳尚志,滿名具敕琪王句 ),是國民黨駐蒙古特派員,他有三個年輕貌美的匈奴赫連民族的女子為副室。其中王蘇養的兒子,初名宗武,後被蔣介石收養,移居奉化,後遷台灣,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1949年又被送至美國留學,歸國後即任台灣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他與經?鐵木兒是同父異母兄弟,他們都是友的後裔。這樣就糾正了有些譜上所載友即是鴻,被放遂到江西婺源,有的說友死在戰場上等等不實記載。據有些譜上記載,自夫差失國後,“友”的有些後裔就遷到吳縣的大平鄉尚望里,被貶為平民。那裡靠近陸墓,確有不少吳姓。

而今大平鄉現改為開發區,己找不到任何遺蹟了。

二十三世諱彌容,友之子,

二十四世諱勾餘,彌容子,

二十五世諱子山,勾餘之子,

二十六世諱涉 ,子山之子,先名涉、字道深、之長子楚襄王時同黃歇使秦昭王留為白起實客卒於秦。新按譜此下載彰穆平三代今考饒州潽無彰字穆平實钁由弟也、今改正入為同世。子一:申

二十七世諱彰,涉之子。

二十八世諱穆,彰之子。

二十九世諱平,穆之子。

三十世諱申,蹶由之子。字子裕,饒州右志餘干越志並五彩山吳氏譜皆雲夫差六世孫有高節末事楚考烈王為司馬申君徏封吳諫面得罪謫番陽令而齊人說以入不尋遷餘干即今

餘干縣習泰鄉五彩也申施仁行義遐邇欽仰稱為長者孫多居五彩山四方稱五彩山吳氏蔓延他境富貴不絕至今七十餘世矣。 娶蘧氏。子二:芮、筵

【事跡】吳申在楚國官任大司馬,當時戰國諸侯爭霸山接近尾聲,秦統一天下已成定局。吳申見楚國必亡,攜母帶妻自楚國南渡長江,隱居江西廬山。

三十一世諱芮,申長子,歿於公元前201年,封長沙王。生於五彩山前未有山名時因芮生時五彩雲漫山人乃稱雲五彩山芮性孝義綽有父風秦末為番陽令得江湖間民心稱曰番君秦無道天下叛英布以兵七千寄芮芮以子妻之項梁起兵江東屬梅肖為將率越人相應佐沛公降析酈二邑高祖得之封長沙王都臨湘橅安凋瘵逋逃皆歸明年定閿至贑之金精山薨謚曰文:娶商氏。子六:臣、郢、淺、湯、元、質,女一:嫁黥布為妻。史臣論曰初高祖賢芮制詔御史長沙王忠定著令至孝惠高后封庶子為侯傳國數世昔高祖定天下異姓而王者八國如張耳陳余彭越黥布臧荼盧綰韓信徼一時之權夔詐成鹹得裂土南面稱孤強大見疑懷不自安坐困窮迫終歸滅亡芮得其道故能傳號五世慶流支庶宜乎著甲令而稱忠也

【事跡】吳芮在秦朝時,才能出眾,當上番陽縣令,百姓尊稱“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知秦必亡,遂率領當地越人起兵回應,與項羽等入關破秦,項羽封他為衡山王。漢一統天下後,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食邑三千。葬於監湘,諡號“文王”(班固《後漢書》卷三十四載)。後孫權大破長沙,有人挖毀吳芮墓,取棺木用作孫堅廟,開棺一看,芮衣服容貌鮮艷如新。後發墓者在壽春見到南蠻校衛吳綱,與吳芮一模一樣。一問,吳綱為吳芮的第16代孫。(《世說新語》、《搜神記》、《水經注》都有記載) 【考證】《世說新語》、《搜神記》、《水經注》、《漢書·吳芮傳》:記載吳芮事跡。

三十二世諱臣,芮長子,世襲第2代長沙王,居監湘,在位八年,公元前193年歿,葬於臨湘,諡號“成王”。襲父在高祖時五年受封明年薨臣遂嗣父封成王十一年英布以誅韓彭疑懼而叛臣遺書誘之曰今漢社稷既定誅滅功能吾屬保肯回江南相與犄角布從之明日布為高祖擊敗帶甲千餘至彭蠡湖遺書一函以迎之曰今漢使在城懷疑不安故脫身回餘干函欲一見一定反布欲從之經往夜宿茲田舍間伏兵誅之傳首師收其殘甲君子曰吳臣誘布弒之所謂言不信也是史臣稱其忠享年四十九歲。 子三:回、正、平

【事跡】吳申在楚國官任大司馬,當時戰國諸侯爭霸山接近尾聲,秦統一天已成定局。吳申見楚國必亡,攜母帶妻自楚國南渡長江,隱居江西廬山。

三十二世諱郢,封羲陵侯芮次子,義陵侯,歿於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子一:重

【事跡】吳郢初任長沙國柱國,後於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封為義陵侯、食邑1500戶。

三十二世諱淺,封便項侯芮三子,第一代便侯,漢惠帝元年(前194)九月生,歿於公元前157年。子一:信

【事跡】吳淺在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其父長沙王的功德被封為便侯,食邑2000戶,在位37年,諡號“頃侯”。

三十二世諱陽,封沅陵侯芮四子,又名陽《江陰吳氏統宗源流考》作“吳湯”,沅陵侯,歿於公元前177年。子三:棟材、粱材、福

【事跡】吳陽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為沅陵侯,在位25年,諡號“頃侯”。

三十三世諱回,謚哀,臣之長子,第3代長沙王,歿於公元前186年葬臨湘。子二:右、陟

【事跡】吳回於公元前193年繼第三代長沙王。居臨湘,在位7年,葬於臨湘,爵薧謚“哀王”。

三十三世諱重,無嗣國除,郢之子,第2代義陵侯,在位10年,歿於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止

三十三世諱信,謚共,淺之子,第2代便侯,在位6年,歿於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子一:廣志

三十三世諱福,陽之子,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諡號“頃侯”。子一:周

三十四世諱右,謚恭,回之長子,爵薧謚第4代長沙王,公元前178年歿,葬臨湘。子一:羌、

【事跡】吳右,《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又作“吳若”,公元前186年世襲第4代長沙王,在位8年,葬於臨湘,諡號“共王”。

三十四世諱廣志,信之子,襲封世襲第3代便項侯。子一:千秋

三十四世諱周,謚哀無嗣國除,福之子,世襲第3代沅陵侯,諡號“哀侯”。止

三十五世諱著,謚靖無嗣國除,右之長子,第5代長沙王,據《史紀》《漢書》記載,爵乏嗣至文帝朝國除,歿於漢孝文帝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葬於臨湘。

【事跡】《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又作“吳產”,公元前176年世襲第5代長沙王,在位22年,諡號“靖王”。無子,長沙國被廢除。

三十五世諱千秋,失侯,廣志之子,世襲第4代便侯。子二:衍陵、胤陵

【事跡】吳千秋,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實行削蕃政策,加上吳千秋“坐酎金罪”,侯國被廢除,[遷居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至此,從湖南永興一帶向北遠遷山西,後裔散居中原各地)

三十六世諱長陵,元康四年詔饃起家,千秋長子,衍陵字長陵 隱德弗耀,妻劉氏。子二:全、介 (據錫譜載為羌之子,據《史記》《漢書》記載,著(差羌)無後,長陵是千秋之子。(2005年11月統譜常委會執行小組擴大會議研究決定統譜按《史記》《漢書》記載入編)

三十七世諱全,城門尉,長陵長子,官為城門尉,妻冉氏,子二:隆、盛 [自山西遷毫(今河南商丘西南)]

三十八世諱隆,全之子,又名吳封。妻端木氏。子二:復興、復奇 (從山西遷河南商丘)

三十九世諱復興,隆長子,字簣,娶張氏。子三:尉、漢、翕[自毫(今河南商丘西南)遷南陽,葬於宛(今南陽)

四十世諱尉, 大將軍,又名演、簣長子,光武帝劉秀的一員猛將,戰死沙場。子一:彤

四十世諱漢,謚忠封廣塵侯,簣次子,字子顏,東漢開國元勛,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歿於公元44年5月,享年88歲,葬於棗陽(今湖北棗陽),諡號“忠侯”。子二:成、武

【事跡】王莽末年,父親吳章被害,吳漢逃到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初以販馬為生,結交地方豪傑,被任為安樂縣令(今北京義順),劉秀起義,慕名率兵投奔,封為偏將軍,

邯鄲戰役中,吳漢建立奇功,加封為建策侯。公元25年,東漢建立,劉秀任命其為大司馬,改封舞陽侯(今河南舞陽),第二年,改封為廣平侯(今河南雞澤),收食廣平、斥漳(今河北曲周)、廣年(今河北永年)四個縣的租稅。

四十世諱翕, 封褒親侯,簣三子,字子洽,封褒親侯。子一:安國

四十一世諱彤,封安陽侯,尉之子,光武帝劉秀封為安陽侯(今河南正陽),子孫興旺。子:不詳

四十一世諱康成,謚哀生子二,漢長子,字子瑜,又名吳檟,襲父廣平候。子二:旦、昕、旴

四十一世諱安國,分封新葵侯,翕之子,字武,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封為新蔡侯(今河南新蔡)。子:不詳 (遷居江東)

四十二世諱旦,分封衢陽侯,無嗣國除,成長子,改封號吳旦,又名吳蒸。為灌陽侯(今河南遂平)《水經·瞿水注》作“吳且”,建武二十八年廣平侯國廢除後,歿於建初八年(公元83年)。

四十二世諱盱,分封筑陽侯,後封平春侯,成三子。《水經·沔水注》作“吳財”,與《漢書》異,建成二十八年,封為筑陽侯(今湖北谷城),因長兄吳旦無子,公元83年封為春平侯(今河南信陽西北)。子一:勝

四十三世諱勝,盱之子,又名吳璞,為將軍,陣亡。第2代平春侯。子一:珪

【事跡】創修吳氏族譜,這是歷史上最早修創的吳氏族譜。永興二年(公元153年),吳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蘇州)建立吳太伯廟,奏請朝廷尋訪吳氏正宗後裔主持廟祀,吳勝以家傳《吳氏世系》進呈,漢桓帝審閱後拍案叫絕,命太尉黃瓊待議以吳勝次子吳允承封為奉祀侯,遷往吳郡主持吳氏始祖太伯廟祀。季札後裔吳征生一支,經過600多年的輾轉遷徙,又回歸到吳氏的故土—江蘇吳郡。(據錫譜載,為旦之子,據《後漢書》記載,旦無後;勝是盱之子,(2005年11月統譜常委會執行小組擴大會議研究決定:統譜按《後漢書》記載入編)

四十四世諱珪,唐譜不言襲,侯亦不言除

四十五世諱文質,珪次子,

四十六世諱應之,子一:康

四十七世諱康年,之則之子。子一:英

四十八世諱孠英,

四十九世諱正已,

五十世諱定,

五十一世諱之則,

五十二世諱延,

五十三世諱孟,

五十四世諱安誠字安誠,雲之子。子三:柳、均、元

五十五世諱筠,誠次子,字筠,號宗源先生,子三:欽、歆、歙 (後裔形成安徽休寧吳氏)

五十六世諱欽 均長子。子二:授、摘

五十七世諱授,欽長子。子三:文崇、文蔚、文得

五十八世諱文蔚,授次子。子二:良,源

五十九世諱良,文蔚長子。子二:義方、義永

六十世義方 ,良長子。任河南按察使御史,配程氏。子三:太微、少微、保微

少微至太一世系

六十一世諱少微(新安左台始祖) 唐代文學家。新安(今安徽黃山休寧)人。字仲材,號遂谷。生於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於明皇天寶八年(750年),與夫人朱氏合葬休寧石葉山(後改名鳳凰山)。唐長安元年(701年)辛丑進士。累授晉陽尉。中宗神龍初,由吏部侍郎韋嗣立引薦,升任左台監察御史。與武功人富嘉謨、太原主薄谷倚並富文辭,號稱“北京三傑”。主持《吳氏正宗譜》修編,娶朱氏。子三:隆術、鞏、堪

六十二世諱鞏,安徽休寧吳氏·少微次子,字定國,唐朝開元間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以文學著名,曾將故鄉 吳里改為鳳湖街,石舌山為鳳凰山,蓮池為鳳凰池,子孫賢能,壽八十七歲,妻王氏。子三:宥、密、泉(後裔11代孫吳景安中元和三年進士仕至光祿大夫、14 代孫吳用清宋仁宗時儒士、八十五代孫永勝、永捷後裔行成魯西南吳氏)。

六十三世諱泉,鞏三子,字星源,肅宗朝任建州長史取王氏女葬八都琅源吳家塢金山住後生。子三:全、瑤、瑀

六十四世諱,泉長子,稟賦明敏,不求仕進以耕讀教子為樂,葬楊塘金釵塢娶汪葬十都東克口,子二:淑溱、淑沆

六十五世諱淑溱,全公長子,葬一都十古塘娶程氏葬楊村,子一:矩

六十六世諱矩,淑溱長子,葬一都蘇塘娶范氏葬來源。子三:明、能、仁

六十七世諱明,字則成,矩長子,葬金釵塢娶王氏葬黃嵐。子三:道隆、道超、道兢

六十八世諱道隆,明長子,葬一都吳家村娶韓氏葬糜村東岸。子二:晉、晃

六十九世諱晉公,字安卿,道隆長子,大承事以德著稱葬石舌鳳凰山娶韋、韓氏葬蘇塘。子二:深之、輝之

七十世諱宗 字深之,晉長子、一承事葬休寧楊塢。子三:五靖、六竦、七翊 (遷居休寧)

七十一世諱翊,七翊、深之三子。子三:景貴、景安、景誠(為左台吳氏守祖地休寧老柏墩。次子景安後裔遷長豐傳至86世太一遷居桐城麻溪生三子、景誠遷石佛)

七十二世諱景安,翊次子,字子靜,安徽休寧吳氏·吳鞏第11代孫,居十田,娶李氏,封宜人,卒葬蓮左,中元和三年進士,官至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仕至紫光祿大夫。葬蓮塘。後裔有吳天驥,宋隆興間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七十三世諱潛,葬蘇塘。

七十四世諱祐,葬金(釒義)塢。

七十五世諱文欽,字子瞻,祐三子。

七十六世諱諤,文欽三子。

七十七世諱 瑾,諤三子,字天然;始居長豐,葬林大林;娶金氏附葬。

七十八世諱 仲誠,瑾次子,葬江潭車田;娶陳氏附葬。

七十九世諱 仁祐,長豐譜雲,本名祐因同五世祖諱加仁字別之,葬栗林;娶汪氏合葬。

八十世諱 演,葬林大林;娶汪氏。

八十一世諱 道琳,演次子,葬宅後;娶金氏合葬。

八十二世諱 宗興,道林三子,字子和。

八十三世諱 仁政,宗興次子,舉孝行鄉(艹廌)進士,葬進辰山;娶汪氏合葬。

八十四世諱 仲華,仁政三子

八十五世諱 璘,仲華次子,生子思光

八十六世諱 太一字恩光,國學士上捨出身,任大宋總轄(宋職官志總管鈐轄)。遷桐城麻溪河北岸開基,為麻溪吳氏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