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一中

枝江一中

湖北省的一所中學。枝江一中從1965年8月創校至今,風雨兼程40年,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校之初遭挫折(1965—1978)、改革之中大發展(1979—1993)、激流勇進鑄輝煌(1994—2005)。而今,枝江一中在躋身荊楚名校行列之際,正按照全國千所示範高中的標準,高標準建設新校區。教學班級總數達60個,在校學生數達3804人。今日之一中人,正滿懷凌雲志,再創新輝煌。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枝江一中創辦於1965年,1981年被確認為湖北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1995年被評為宜昌市示範學校,1998年被命名為宜昌市名牌學校,1999年被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評為湖北省示範學校。學校現址占地80餘畝,有辦公樓、圖書館、科教樓、教學樓、學生餐廳、學生宿舍等各類建築物10餘幢,建築總面積22401平方米;建有田徑場,擁有電視台、天文觀測台、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等先進的教育技術裝備,環境優美,設施設備齊全。學校現有在編人員190人,其中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55人,國家級骨幹教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4人,宜昌市學科帶頭人5人。學校現有51個教學班,班平64人。

學校榮譽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枝江一中已經成為省市範圍內頗有影響的重點中學。學校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績,二次被評為“全國群體活動先進單位”,四次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學校黨組織被評為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工會被評為湖北省“模範職工之家”,共青團被評為湖北省“紅旗團委”。學校堅持“以人為本、遵規辦學”的治校方略,恪守“人本、和諧、至善、日新”的校訓,著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和會做人、會求知、會辦事、會審美、會健身、會創造的一代新人,向高校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學生,為社會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被譽為“成人者的煉獄、成才者的搖籃”。

學校規模

現在的枝江一中,正在遷址重建。新校區占地319.2畝,建築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總投資9000餘萬元。新校建成後,將進一步滿足人民民眾希望其子女接受優質高中教育的願望。未來的枝江一中,將向著國家級示範高中的目標奮進。

歷史沿革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枝江一中從1965年8月創校至今,風雨兼程40年,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校之初遭挫折(1965—1978)、改革之中大發展(1979—1993)、激流勇進鑄輝煌(1994—2005)。學校初創階段,師生團結合作,艱苦建校,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但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揪“黑幫”,大串聯,接著是“鬥批改”,開門辦學,教學秩序被打亂,校舍設備遭破壞,學校發展遇到極大挫折。粉碎“四人幫”以後,學校被定為縣重點中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學校進入大發展階段。擴大了規模,新修了校舍,特別是實行“四制”改革以後,激活了內部管理機制,教育教學成績斐然,高考蟬聯冠軍,體育連創佳績,多次被評為地縣“文明單位”,1993年接受市教育督導評估,學校被樹為“宜昌市示範學校”、“名牌學校”,校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隨後,枝江一中師生激流勇進,乘勢而上,繪世紀藍圖,創輝煌業績,朝著更高目標奮進。向管理要效益,向科研要質量,教學改革異彩紛呈,素質教育碩果纍纍,“文明創建”成效顯著。1999年,學校被評為“湖北省普通高中示範學校”,並連續四屆被評為全省“最佳文明單位”。跨世紀的十年,是輝煌的十年,是大展宏圖的十年,而今,枝江一中在躋身荊楚名校行列之際,正按照全國千所示範高中的標準,高標準建設新校區,至2005年9月1日順利實現39個教學班的搬遷開學工作。教學班級總數達60個,在校學生數達3804人。今日之一中人,正滿懷凌雲志,再創新輝煌。

1953年枝江縣併入宜都縣,1963年國務院決定枝江從宜都縣分出,以長江為界,在江北,馬家店新建枝江縣城。當時全縣30多萬人,無一所高中。1964年枝江縣人民政府決定在城關鎮楊家盪西岸征地13.7畝,興建“湖北省枝江中學”。1965年7月,學校基本建設竣工,共修建平房10棟,總建築面積1749平方米,當時計畫辦學規模6—8個班,在全縣招收初、高中學生。8月13日由縣文教局上報啟用“湖北省枝江中學”新印模公函,8月15日“湖北省枝江中學”校印正式啟用,枝江中學正式誕生。當年在全縣招收初、高中生207人,各二個班,修業年限三年,初、高中均開設俄語課。根據1963年3月中央頒布的《全日制中學暫行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全日制高級中學和完全中學,一般由專區管理,也可以委託所在縣市管理”。因此在1965年9月29日學校報送縣文教局的報表上,明確標定學校為“全日制完全中學”、“專(市)重點”學校,直屬宜昌專署文教局領導,委託枝江縣文教局管理。

艱苦創業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枝江中學原定1965年9月1日正式開學,但由於教職工是從宜昌地區11所中學抽調和從大專院校畢業勞動一年後分配來的,當時教職工只有半數報到。由於新建教室還沒有課桌凳,校園道路也未完全成形,9月2日到4日,高中部師生到董市、江口搬桌凳,國中部師生在校內挑土修路。9月6日學校正式開學上課。當時,學校教職工共19人,其中專任教師國中5人(女4人),高中7人(女3人),職員(包括黨團幹部)6人,工勤人員1人,另有學生自費支付的炊事員2人。

開學之初,師生熱情高,勁頭大,不久,因新學校環境差,規模小,設備簡陋,建校任務大,連吃水用水都要由師生輪流肩挑,不少師生情緒波動。黨支部和校行政從抓“活思想”入手,組織學習討論,對師生進行革命的人生觀教育,從而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

學校一面抓建設,一面抓教學。開學之初,沒有教學儀器,教師就自己動手做;教師沒有到齊,已到的老師頂;沒有專門工友打鈴,教師就輪流打。當時,曹賢芳老師除代了高中兩個班的代數、幾何外,還兼帶國中兩個班的代數,作業改不完,楊唐敬老師就幫助改;物理老師陳滬源,深鑽化學教材,以便隨時代課;國中俄語課本不夠,龔萬玉老師就到外校去借,千方百計也要上好課,保證教學質量;學校體育組還組織了一次由龔尚緒、覃孟嬌、趙定安、張兆玉、陳滬源、晏瑞藩、何才曙組成領導小組的小型田徑運動賽。

由於全校教工來自16個不同單位,有些老師來自外省,方言重,學生來自24個不同的學校,開始師生很不適應。學校積極做師生的思想工作,加強溝通,增強了師生教好學好的信心。同時,學校團總支組織參觀社教展覽、訪貧問苦等活動,使全校師生熱情高漲,當年有63人寫入團申請書(占全校適齡青年的70%),發展新團員17人。

枝江中學從初創到“文革”前的大半年,是艱苦創業的大半年,是師生團結奮鬥,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革受挫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66年,枝江全縣“四清”運動結束,轉入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煞尾,由於我校是新成立的單位,沒有開展“四清”,縣委決定向學校增派工作組,補搞“四清”運動。

3月底,“四清”工作組進校,組長為枝江縣經委主任王國向,副組長是江學禮(原宜都二中黨支部書記)。工作組組織教職工學焦裕祿,學中央有關“四清”和開展社教的檔案,組織學生參觀枝江縣社教展覽,學校教學工作仍然正常開展。

5月,傳達中央的“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開始,縣成立“文革領導小組”,縣長都中奇任組長,我校作為全縣試點,“四清”工作組轉為“文革領導小組”,增派縣文教局幹部傅高矩為副組長,成員有搬運站的工人張師傅、大學畢業在基層參加過一年社教的張兆玉老師。文革領導小組按照上級指示,發動民眾破“四舊”,師生交出並集中焚燒古舊書籍字畫,砸毀帶有古典雕飾圖案或帶有迷信色彩的家什用品,同時,號召師生揭發領導和教師中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與“右派”,開展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隨後,全縣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7月,全縣部分中國小教師在縣城集中學習(大部分住在我校),學習有關“文革”檔案,揭批揪斗幹部和教師中的“黑幫”、“牛鬼蛇神”,歷時56天。我校晏瑞藩、王毓山、鄭桂敏、王道倫、陳滬源、龔尚緒等老師先後遭揪斗,極大地挫傷了老師們的革命積極性,使他們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人格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8月18日,毛澤東主席對清華大學附中的“紅衛兵”進行了肯定,並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紅衛兵。之後,我校在“文革領導小組”組織下,開始成立毛澤東思想紅衛兵組織。9月初,學校招收初一、高一各兩個班的新生,全校共有8個教學班。不久,學校政治、歷史等課先後停開,紅衛兵揪斗縣委書記朱聲沛,揪斗學校副校長龔尚緒,校黨支部書記南下幹部李發祥靠邊站,後來送到“五七”幹校勞動,教導主任周建平因原是遠安一中校長,也被遠安的學生抓到遠安批鬥。

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組織外地革命師生來京參觀革命運動的通知》,9月底,校文革領導小組選派學生代表孫復華等到北京接受中央領導人的檢閱。10月,全縣各中國小均成立了文革領導小組,學校黨團工會組織活動停止,其職能由新成立的“文革領導小組”和“紅衛兵”民眾組織取代。隨後,我校紅衛兵開始到外地串聯,停課“鬧革命”,直到1967年4月中央發出“複課鬧革命”的批示,校外出串聯的師生才陸續返回學校。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67年7月,武漢發生“七二0”事件,“中央文革”明確表態,支持“鋼工總”和“鋼二司”,鋼派組織占了上風。學校各紅衛兵組織聯合組成“枝中紅旗”,領頭付華榮,鎮壓“保皇派”,大搞“文攻武衛”,揪斗毒打“站錯了隊”的教師和學生。我校被毒打的教師有4人,學生被打的有楊志強、石寄芳等20多人。少數學生還介入社會派性鬥爭,衝擊公檢法機關,大肆清查所謂的“黑材料”,撕毀檔案。學校校舍、教學設備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20多間教室宿舍的門窗被砸,桌凳毀壞,鋪板被砸、被燒,據當時統計,損失達5450元,學校無法“複課鬧革命”。

1968年元月,枝江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學生、“枝中紅旗”頭頭付華榮任縣革委會副主任。根據上級精神,2月,縣人武部派以幹事劉道富為領隊,幾名現役軍人組成“軍宣隊”,來我校實行軍事管制,開展軍訓,支持左派,複課鬧革命。但這時造反派內部發生權利之爭,“工學總部”和“枝聯總”嚴重對立,雙方大搞“打砸搶”,5月3日,我校“枝中紅旗”參與社會造反派沖砸縣革委會和人武部,搶走部分槍枝彈藥。當時我校造反派還自製炸藥,在學校四處擺放,副校長龔尚緒和附近一放牛的農民被炸傷,搞得人人自危,不敢“複課鬧革命”。6月6日,“枝中紅旗”捲入“枝聯總”與“工學總部”武鬥其中,同年8月,學校成立校革命領導小組,組長張永金,副組長徐書琴,組織一部分老師在校“鬥批改”,一部分教師到勤豐大隊勞動。9月學校劃歸城關鎮管轄,改校名為“枝江縣城關中學”,只在城關地區招生。有國中班4個,學生217人。

1969年林彪反黨集團被揭露,隨後是清理階級隊伍,落實中央“一三一”指示,揭發與林彪反黨集團有牽連的人和事。軍宣隊在我校教職工中開展“三忠於”活動、鬥私批修,發動民眾,對面上的“階級敵人”進行揭發批鬥。我校教師陳滬源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開除公職,被遣送到七星台石套子監督勞動改造,其愛人張兆玉老師也受到牽連,劃為“五類分子”家屬,調到偏僻的孫港中學任教。直到1979年,陳滬源老師平反昭雪,1982年落實政策,補發工資4200元。德高望重的名師,就這樣被整被斗達十年。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浩劫”,是一場災難。校園環境遭破壞,教學設備被毀壞,教學骨幹遭批鬥,領導機構陷癱瘓,教師有生不能教,學生有書不能學,學校真是名存實亡。

開門辦學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從1967年3月中央發出“複課鬧革命”的指示,直到1970年工宣隊進校才算開始複課。當時學校貫徹毛主席的“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

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的“五七指示”,將原學制“三三制”改為“二二制”招生由原來的考試擇優錄取改為由公社大隊推薦與學校選撥相結合錄取,多年來的年級、班制也改為連排軍事式的建制。學校“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堅持“天天讀(毛著)”的制度,“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大搞“開門辦學”,走“五七道路”。學校只開設政語、數學、工基、農基和軍體等課程,政語課主要是學習毛主席著作,學習“兩報一刊”文章,軍體課主要是進行“要準備打仗”的教育,各連排都下發了槍枝,經常搞緊急集合,“長途拉練”等活動。1972年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學校在城關鎮計畫大隊建農場25畝,師生在農場勞動會戰,平整土地,開通溝渠,學農務農成了學生的主要課堂。另外,學校還在全縣招收了一個機電班和一個紅醫班,學員100多人,請兼職教師講課,學習一年,社來社去,學員結業回鄉後大多當上了大隊的技術員和赤腳醫生。

1972年秋至1973年夏,教育形勢出現了轉機。根據周恩來總理關於加強基礎理論教學的批示,學校開始批判“讀書無用論”和無政府主義,恢復了一些必要的規章制度,強調文化課的教學,學習氣氛日漸濃厚。1973年8月《人民日報》發表《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和《一封小學生的信和日記摘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抄》,江青一夥對“白卷英雄”“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造反精神大加鼓吹,學校據此也批判起“師道尊嚴”,開始實行“開卷考試”。1974年又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接著又參與全國性的批林批孔運動。學校重新提出要“堅持開門辦學的正確方向”,剛剛恢復的正常教學秩序又被打亂。此後又是“評法批儒”,文化課教學一再受到衝擊、淡化。1975年開展“教育學大寨”運動,“開門辦學”的門越開越大,純體力勞動量增加,師生經常下鄉到三長公社先鋒大隊支農,還到大修廠、棉紡廠等廠掛鈎勞動,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1978年貫徹“全教會”精神,執行部頒全日制教學計畫,學校教學工作才全面步入正軌。1978年底“文革”後學校首批畢業生參加全國高考,4人上省線。

從1965年建校創業到1978年9月步入教學正軌的十三年間,學校走過了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有歡欣,更多悲嘆。在極端困難的特殊條件下,老師們挺過來了,意志更加堅強,學生也“經了風雨,見了世面”。建校創業,篳路藍縷,風雨歷程,讓枝江中學人變得更為理智、成熟。

充實提高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79年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民經濟調整的第一年,秋季,學校定為縣重點中學,面向江北8個社鎮招生.縣文教局從全縣各中學抽調多名優秀教師充實學校教師隊伍,他們是滕永義、曹賢芳、胡思敏、彭廣新、杜石橋,董明科,黎澤新、王作法,余學新、董傳喜等,再加上糾正歷史上的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人員滕永標、張郊、黃昌恆、譚志元、陳滬源、廖明清等,學校一次性增加了25名教職工,全校專任教師達到48人,學生達到978人。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各3個班,共481人,高一有6個班,高二有4個班共497人。鮑金祥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兼校長,淡功尊任副書記、尤先富任副校長、張建忠任教導主任,譚志元任副主任,王洪仁任總務主任,馬國榮任校團委書記。

規模擴大,學校先後制定了工作崗位責任制、教學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獎懲制度等,在學生中貫徹執行《中學生守則》,整頓教學秩序,加強制度管理,同時加大教研力度,廣泛開展聽課評課活動,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備、講、批、輔、考等常規工作得到了加強。

1980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指出,“一九八0年,我們要努力提高科學教育文化水平”,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縣文教局決定“繼續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首先辦好一批重點學校”,“首先是把縣中辦好”(枝革文教字[1980]第5號檔案)。學校抓住機遇,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以教學為中心,以“三好”為目標,大力改進學校工作,努力以提高教學質量來促進學校發展。學校按照中國小條例、教學計畫、教學大綱、統編教材組織教學工作,積極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在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理想以及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方面下功夫,國中部開展航模製作,學校組織文藝宣傳隊,培養了一大批有特長的人。80屆畢業生、著名影視演員史可(原名史小妹)就是代表。

1980年5月,接省招辦通知實行高考預選,學校認真組織高二複習備考,推行“齊心、下力、得法”六字經驗,組織畢業年級師生學習“雙綱”(教學大綱和“考綱”),嚴格要求,嚴格訓練。7月,應屆畢業生237人參加高考,71人升入大中專院校。

擴建校舍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隨著四化建設的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枝江中學校舍擴建刻不容緩。開創之初,學校原本規模較小,“文革”十年,校舍破損,三棟師生宿舍和一棟教室(約1400平方米)牆身裂口傾斜,經地縣教育、財政部門檢查定為特級危房。伴隨學生人數日漸增多,社會人士讓孩子上重點中學的要求更加迫切,加上美國、日本、荷蘭等外國朋友經常往來與枝江毗連的湖北省化肥廠,學校校園的環境也有一定的國際影響,1979年9月25日,枝江縣革命委員會向省革命委員會請示,擬將枝江中學改為枝江一中,學校規模定為三十個教學班,容納1200名住宿生,計畫總建築面積為8795平方米,需要興建教學大樓、學生宿舍、師生食堂、教職工宿舍等、計畫總建築面積為8795平方米,需要上級解決經費701640元。但枝江縣革委會的這一請示報告呈上後,省革委會沒有及時批覆。1980年元月13日,枝江縣革命委員會再次向省革委會呈上“關於興建枝江縣第一高級中學的請示報告”,是年,枝江縣革命委員會計畫委員會將我校擴建校舍工程列入1980年計畫,投資30萬元,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1982年5月,東西教學樓工程和學生宿舍樓破土動工,1983年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相繼竣工,投入使用。至此,學校計有三層的教學樓二幢,教室24間,五層的教工宿舍樓一幢,單元房30套。師生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1980年,教育部作出《關於分期分批辦好重點中學的決定》。1981年春,我校被省教育廳確認為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為了加強領導力量,原縣教研室主任朱政文同志調任校長,鮑金祥同志任黨支部書記。高中面向全縣招生,學制改為三年。正式教職工86人,其中男57人,女29人,黨員21人,團員8人,執教人員73人。學生初一(257人)、初二(224人)、初三(209人)各4個班,高一4個班188人,高二2個班86人,高三3個班147人,合計學生1111人(其中住宿生男180人,女125人)。學校的規模擴大了,力量加強了,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提高。首次在江北8社鎮招生的90名高中畢業生1981年7月參加高考,26人上省線。語文均分、高分率在全宜昌地區名列第一。

職工調資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80年7月18日,枝江縣文教局根據國發[79]251號檔案精神,下達全民單位職工調資升級的通知。我校接到通知後,制定了《調資工作初步方案》,組織教職工學習中央有關檔案,認識調資的意義,執行“按勞分配”,“克服平均主義”的政策。這次調整工資,涉及到每個教職工的切身利益,人人關心。多年以來,職工的工資標準是按學歷、職務、工齡定級,乾多乾少一個樣,乾好乾差一個樣,這一次要“按勞分配”,打破“大鍋飯”,真是一場思想“革命”。

學校調資工作分四步進行;第一步學習中央檔案,武裝骨幹,層層發動。第二步是自我總結,民眾評議,制定考評紀律和考評細則,民主選舉考評審員會考評。考評審員會由鮑金祥、尤先富、王洪仁、晏瑞藩、張遠鵬、李天義和淡功尊組成。考評紀律不批條子、,不搞小動作。考評堅持“四看”:勞動態度看實幹,技術高低看貢獻,貢獻大小看績效,全面考核看一貫。在同等條件下,講“四優先”:工齡長的優先、工資低的優先、升級時間長的優先、計畫生育好的優先。第三步是張榜公布,三榜定案。第一榜是基礎,採取篩選的方法,公布徵求意見;第二榜是微調,通過比較,把民眾爭議較大的或上或下;第三榜交上級機關複審。第四步是總結反饋。這次調資,學校57名教職工,24名教職工升級增資,占全校教職工的40%。由於堅持了公平、公正、公開,教師心服口服,並從中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從而極大地調動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為日後深化教育領域裡的各項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春潮湧動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81年秋,學校開始使用全國通用的各科教學大綱和教材,“抓綱務本”,把學校中心工作轉移到教學上來。學校著手全面改革管理體制,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朱政文同志主抓行政和教學,工作雷厲風行,以身作則,敢抓敢管,學校的教學局面迅速改觀。1982年,學校廣泛開展“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教育活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做到“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中心內容,深入開展“學雷鋒、創三好”活動,師生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

作為重點中學,“既要向高等院校輸送合格學生,又要為社會培養優秀後備力量”,要“模範地貫徹執行全面發展的方針”,“按照教育規律辦事”,“培養高質量的學生”(教育部《決定》語)。學校決定深化改革,努力把我校辦成全地區、全省乃至全國的第一流的高質量的有特色的重點中學。

1983年2月,學校行政會議審議通過了朱政文同志所作的《枝江中學關於改革的初步構想》的報告。改革構想要點如下:

1.改革現有的領導體制,在學校領導幹部仍是任命制度的情況下,將實行黨支部統一領導下的三線分工負責制,即分政治思想工作戰線、教學工作戰線和總務處,以增強民主、加強責任,促進決斷,提高效率。

政治思想工作戰線由學校黨支部、團委會、教工會三方面的負責人組成,吸收各班主任和學生會主要幹部參加。黨支部書記是這個戰線的負責人,團委書記和教工會主席是助手,其主要責任是系統地、有計畫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

教學工作戰線由校長、教導主任主持工作,吸收教研組長和業務骨幹為成員,其主要責任是遵循教育方針,面向培養目標,順應教育規律,保證國家教學計畫的具體實施,保證教育行政部門關於教學業務的指令、意見的具體執行。有權考核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等第,有權主持校內各教研、科技活動等。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總務戰線由分管總務的校長和總務主任主持工作,學校會計為助手,其主要責任是執行上級規定的財務經費制度,保證教學、生活的後勤供應和學校建設的日益合理的發展,有掌握使用學校里經濟、財物收支權等。

上述三條戰線是平行單位,不隸屬、無主從,均由黨支部和校長領導,其工作對校黨支部和校長負責。

2.後勤戰線普遍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後勤戰線含印刷廠、小賣部、教工食堂、學生食堂、校辦農場、水電實物保管室等六個單位,從83年3月1日起普遍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

3.教學戰線實行量質結合崗位責任制

教學戰線實行“三定、兩考”量質結合。崗位責任制,即實行定人、定量、定指標,實行教學成績考試、出勤考核,試行基本工資加浮動獎的分配方法,試行“六率”“兩面”衡量班級的考評指標(“六率”:品行及格率、體育衛生百分率、出勤率、優乾率、優生率、主要學科及格率)。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4.領導及其教學後勤人員實行民眾評獎制

領導幹部及其圖書管理員、實驗員、校醫、教導處工作人員,根據職、權、責及其實際效果,由職代會期末評論分別給予甲、乙、丙三等獎,其中如有嚴重失職、嚴重過錯,不給獎勵,直到罷免。

另設多種獎勵,如優勝班級獎、教學優勝獎、教學集體優勝獎、出勤獎和全勤獎,提取30%助學金為獎學金等。

這個改革構想,把經濟領域的改革大膽地引進教育領域,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在全省率先打破了多年以來的“大鍋飯”。這個改革構想,從1983年3月開始在校試行,一直延用到1989年的“四制改革”,在縣內外、省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成立“教代會”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83年5月,縣教育局工會領導來校指導工會工作,“教代會”制度被提到學校議事日程。通過學習貫徹《國營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明確了“教代會”的性質、職權、任務、原則,在縣文教局工會的指導下,學校開始籌建“教代會”。由各教研組、校辦工廠、農場以及後勤等共9個單位按條件選出首屆教代會代表22名。其中教職工代表占代表總數的77.3%,行政領導占22.7%;教學人員占60%,非教學人員占40%;青年代表占13.6%,女代表占13.6%,非黨民眾代表占50%,代表比例合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1983年6月8日,枝江中學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召開,全體代表經過討論和協商,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教代會主席團,由黨政工團教師代表7人組成,他們是鮑金祥、朱政文、淡功尊、任德新、朱光章、毛大銳、廖達鳳(女)。

在第一屆一次教代會上,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教工會主席淡功尊同志就教代會誕生的意義、性質、任務作了重要講話,學校黨支部副書記、校長朱政文同志作了學校工作報告,學校黨支部委員、副校長鮮文清同志就1983年經費預算和1982年經費決算情況作了報告,會計陳廷文同志作了關於工會費用近兩年收支情況的報告。縣教育局和局教育工會幹部以及馬家店鎮國小工會代表列席會議並發言。6月15日,與會代表一致通過了《第一屆一次會議決議》,通過了《枝江中學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草案)》,大會閉幕。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教代會制度實施,維護了教職工管理學校的民主權利,激發了教職工主人翁的責任感,調動了廣大教職工民眾工作積極性,也為日後學校深化教育領域的改革提供了組織保障。

1983年8月25日,枝江縣教育局發文,根據縣政府枝政發[1983]43號檔案,“縣人民政府辦公會議紀要”,決定將枝江中學改為“湖北省枝江縣第一中學”,啟用新校印。1984年4月4日,中共枝江縣委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文(枝辦[1984]28號),枝江縣第一中學為“縣直二級單位”。1984年10月8日,中共枝江縣教育局委員會批覆,建立枝江一中黨支部,支委會由五人組成,李緒德任書記,朱政文任副書記,淡功尊、黃會友、鮮文清為委員。這一年,學校制定“團結向上,奮發有為”的校風,“嚴肅、嚴格、嚴謹”的教風,“主動、求實、刻苦、創新”的學風,並制定了《課堂教學常規》。7月,面向全縣招收的首屆畢業生180人參加高考,93人上省線,146人被大中專院校錄取。

整頓黨風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按照黨中央和省委部署,我校黨支部從1985年6月10日開始,進行為期半年的整黨運動。黨支部共有黨員28名,其中預備黨員2名,臨時關係黨員2名,全部參加了這次整黨運動。整黨共分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6月10日到7月24日,為學習階段。整個學習階段有制度,有安排,有紀律,有學習材料、有個人筆記、有會議記錄、有考勤記載。通過學習,重點解決了整黨與本單位、本人無大關係的思想、認識問題,加深了對新的不正之風的表現、實質、危害的認識,對徹底否定“文革”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派性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第二階段是對照檢查。根據縣委整黨辦公室的意見,校黨支部從8月20日轉入第二階段,即“對照檢查”階段。這一階段,時跨暑假,學校國中部合併到馬店鎮一中,調出20多名教師,其中黨員9名,調進11名教職工,其中黨員1名。秋季學校成為單設高中,校名改為“枝江縣第一高級中學”)。全校20名黨員參加“對照檢查”,態度積極,嚴肅認真。副書記朱政文同志因公出差到西安,離校之前,將個人對照檢查認真寫好謄正上交由支委代他在全體黨員會上,出差回來後,支部向他轉達黨員的評議後,他又在黨員會上作了補充檢查。黨支部也就濫發獎金等問題作出深刻檢查。

第三階段是制定整改方案。11月份,黨支部扣住“對照檢查”中檢查出來的問題,聯繫本支部和本單位的實際,制定支部和個人的“整改方案”。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第四階段黨員登記。從12月5日開始,整党進入“黨員登記”階段。經過檢查、整改、評議,20名黨員全部通過黨員重新登記。12月25日至31日,支部完成整黨總結。

半年的整黨學習和集中整收,廣大黨員提高了認識,增強了黨性,也極大地提高了黨組織在學校中的戰鬥堡壘作用。

整黨促進了教育教學工作。1985年,是我校在宜昌地區嶄露頭角的一年,7月,224人參加高考,168人上省線,上線率為68.6%,224人被大中專院校錄取,升學率100%,其中杜三林被清華大學錄取,田中俊免試被華中工學院錄取,高考成績在宜昌地區首次名列第一。同年,學校體育達標合格率達97%,在宜昌地區名列前茅,經驗在中央人民廣播報。

不斷探索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從1984年春學校仿農業的承包責任制把“包”字引進學校。到1987年,學校教育改革初見成效。

幾年來,學校主要進行了如下改革:一是更新觀念,向內使勁,在巨觀領域尋求改革之路,套用系統論中“組合質變”原理,調整、理順學校內部關係:上層形成黨支部、校行政、校工會三位一體的中樞,中層增設政教處,完善教務處、總務處和校團委,實行“三處一委”分工合作制;基層按“雙線”管理,教師實行年級組長負責制,學生實行班主任領導下的科任教師負責制,總務後勤建立班組崗位責任制,同時輔以教育教學骨幹組成的“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小組”,發揮其參謀、評價、監督職能;二是試行目標管理,增強合力。三是強化科研興校。1200多名師生員工,銳意進取,向內使勁,發揮整體功能,教學改革在客觀和開放系統中健康發展,學校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績效。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化、多樣化、科學化的做法,得到了省地縣教委的重視,政治課教學列入全省十二所改革試點之一,高考成績,三年連上三級台階,位居宜昌地區各縣一中前茅;群體活動及體育鍛鍊達標率連續四年保住了全省的桂冠地位;勤工儉學,財政收支情況良好,多次受到地縣教委、財政、審計部門的肯定與獎勵;一度落後的理化生設備和教學,於1986年躋身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的合格行列;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也初綻春色,每年舉辦一次的教育教學研討報告會,到1987年學校已成功舉辦了六次,6本論文集中,有50多篇被省地學會年會採用,不少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1986年教師省級以上教育教學科研獲獎論文,占宜昌地區獲獎總數的四分之一;學校三次參與全國性教育研討會,在中英普通教育評估、視導研討會交流,得到英國皇家督學的首肯。

改革促發展,改革增效益。近兩年來,全校61名教學人員,出色完成了需要72人才能完成的教育教學任務,其中有7名同志分別評為省地縣先進個人或勞動模範,21名教師和領導成為省地教育學會會員,其中13名分別被推薦當選為省、地學會的理事、常務理事和理事長。

首次職評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87年6月,國家教委和省地縣教育行政部門下達了評定中學教師職稱的通知。6月18日,經縣教委批准,我校成立了“職改評審小組。”成員有朱政文、李緒德、吳德昶、張昌祥、蔣長金、張兆玉、唐孟輝、毛大銳、顏復俊等九位同志,朱政文同志任評審小組組長,李緒德、吳德昶二同志任副組長。我校作為“職改”試點單位,在地、縣“職改辦”的具體指導下,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宣傳動員,個人申報直至評議、評審全過程。

“職改”工作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宣傳動員,曉之以理。學習職改有關檔案,充分認識職改的意義,明確職改工作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重大步驟,是充分調動、發揮知識分子智慧才能的重大舉措,廣大教職工端正了參評的態度。第二步是個人申報,依之有據。81位參評者先按縣職改辦擬訂的任職資格考核標準(簡稱200分),逐項自評,打分定級,然後開展民意測驗性的他評活動,根據政治思想表現、文化業務知識、教育教學教研能力、教育教學實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等五個方面,個人總結,組內評議,最後是對近三年內的出勤率、工作量和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加以考核,為每個參評者逐項評分並定出等級。第三步是堅持標準,公正評審。評審由兩個階段完成,先是學科評議,後是綜合評審。根據檔案規定,我校按照業務素質強,政治素質好,中青年教師不少於三分之一,領導幹部不多於三分之一的要求和原則,由民眾無記名投票選舉,報請縣教委批准,選舉產生了語文,數學,理化生和政外史地體等四個學科評議組,成立了九人組成的綜合評審組。在評審過程中,重表現,但不唯表現;重績效,但不唯績效,對行政管理幹部、教輔人員、後勤人員,一碗水端平,一看年資,二看錶現,三看績效與貢獻。

我校的首次職評工作精心謹慎,公正客觀,試評時,橫比,縱比,堅持標準,突出業績;寫評語,搞鑑定,字斟句酌,實事求是。職評工作到1987年8月份結束。本校在冊教職工104名,參評對象81名。首次評定職稱,我校評出了湖北省首批高級教師26人,中學一級教師33人,中學二級教師22人。1989年9月我校陳滬源,晏瑞藩,唐孟輝,李植漢四位老師被評為湖北省特級教師。

四制改革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在全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為增添教學活力,1989年我校在全省教育界率先推行“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和崗位責任制”為內容的“四制”改革。實行“四制”改革,首先是把競爭機制引入人事制度的改革之中,實行民主選舉校。基本做法是:一是民主評議,先由原任校長朱政文在教代會上作述職報告,然後組織教職工對其德、勞、勤、績諸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二是公布校長任職條件;三是民主推薦;四是資格審查。對民主推薦出的校長候選人,縣教委、縣委組織部進行資格審查,並報經縣委同意,確定正式候選人;五是選舉,召開教職工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選舉。結果,原任校長朱政文以98%的選票當選。

民主選舉產生校長後,學校制定並實行了校長負責制。校長具有學校的決策權、指揮權、人事權、財經權。校長對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學校的全方位改革,保證辦學方向和培養“四有”新人,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思想工作、教師隊伍建設和行政管理,對改善辦學條件和學校的經濟、福利待遇等方面負有全面責任。校長瀆職,經教代會通過,報上級罷免,校長違紀,接受紀檢和監察部門查處,校長工作無特色,教育、教學質量下降,無權享受獎金,如因失職造成重大失誤,扣發部分或全部職務工資,除此之外,還對校長三年的任期目標作了詳盡的規定。

然後是進行雙向選擇,實行教師聘任制。先由校長提名並報經上級批准組成學校行政領導班子,然後由校長聘任中層幹部和教職員。其基本做法是:一是公布聘任條件和原則,二是個人申請,三是在應聘人員內由校長提名並按幹部管理許可權上報、任命中層幹部;四是由校長下達各處室和年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級組人員編制名額,五是各處室年級組負責人按編制數在應聘人員內舉薦本單位的聘任名單,六是確定受聘人選,七是校長頒發聘書,並簽定聘任契約。聘任中,全校141名教職工,除三名在外學習,一名拒聘,六名落聘外,受聘131名。

實行聘任制後,聘者和被聘者雙方有解聘和辭聘的權利。對於落聘者,學校安排做其它工作,也鼓勵其另找單位;對於拒聘者,按編外人員處理,三個月內付給其原基本工資的70%,三個月後付給其原基本工資的50%。

實行聘任制後,學校按照工作不同性質劃分為15個種類,分別對不同的工作種類制訂了崗位責任。一是根據各工種任務和性質,以職定責、定權、定目標,做到崗位明確,職責分明,實行以綜合考評定懲罰,獎懲分明。二是嚴格考核,考核內容主要為考勤、考績、考德、考能,以考績為重點。考核一月一次,學期結束綜合考核。三是建立考核依據,如請假登記、出勤登記、教案登記、考績登記、授課登記和校務日誌、教務日誌、行政值周日誌等。四是明確獎懲標準,學校從每人每月工資中扣除5%留存,學期考評驗收完成崗位責任制規定的任務者,如數照發,對成績顯著者,用校長基金給予獎勵;對未完成崗位責任制規定的任務者,扣除預留工資。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實行結構工資制,,把工作績效與經濟利益掛鈎,多勞多得、優勞多得,更是影響巨大。學校的基本做法是:一是確定實行結構工資的原則。即貫徹多勞多得原則,“優質優獲”,維護職稱評定的權威性,“治懶不治老”,在承認職責有別,風險有異的前提下,適當注意平衡;用於結構工資的補充部分,不得超過學校合法創收的60%。二是確定結構工資的內容和標準。學校根據上述原則,確定結構工資的內容為基礎工資、工齡工資、教齡津貼、授課工資、教案工資和職務工資六部分。

實行以“四制”為主要內容的管理體制全方位改革後,學校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中層機構運行機制有了顯著變化,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部門主動安排工作,自覺研究問題,運行機制暢達,組織周密;二是教職工的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發揮。過去有些教師感到代課任務重,有怨言,如今,教師減少了7人,但無一人叫苦,工作效率普遍提高。校辦工廠的廣大職工團結奮戰,當年為學校合法創收7萬元。三是激發了廣大教職工投身改革的積極性。過去,不少教師只按常規教學,對教學改革過問不多,如今,人人關心改革,個個抓工作的突破。到4月中旬,全校舉行了27次公開、觀摩課,開展21次教研活動。此外,還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閱讀、文藝、科技和“培優補差”等第二課堂活動,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四制”改革,得到了廣大教職工的擁護和各級領導的肯定,原國家教委副主任鄒時炎在教改總結材料上批示,肯定“四制改革好”。《教育管理》雜誌1992年第2期刊登了朱政文校長寫的《實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增添辦事活力》的經驗文章。《湖北人事》雜誌1997年第6期也刊登了枝江市人事局調研組的文章《改革人事制度,增添辦學活力》,較全面地介紹了枝江一中從1989年起在全省教育界率先實行“四制”改革的作法和經驗。幾年來,學校接待了省內外100多所學校或單位的領導、教師上千人次的來訪。

反對動亂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早在1986年的12月,合肥、上海、武漢、北京等地部分大學的少數大學生上街遊行示威的訊息陸續地通過各種渠道傳到我校師生員工之中,12月22日晚,高三年級組召開班主任會,要求各班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負責人答記者問的口徑,分班向學生進行教育。30日晚,學校發表廣播講話,第一次公開向師生宣講“反對動亂”。1987年元旦以後,學校黨支部又根據教委的意見,召集班主任會議,作了傳達部署。師生員工從珍惜安定團結的局面出發,從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表明自己的觀點,反對動亂。學校因勢利導,讓廣大師生意識到思想文化戰線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危害,認識到教育工作者責任的重大。許多班主任和教師思想敏銳,抓住這個時機,引導學生正視現實,正視改革,正視自身,藉此動力,促進了班級工作和學風建設。

1989年4月下旬,全國各地以各種形式悼念胡耀邦同志的逝世。然而,悼念活動期間,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情況,極少數人藉機製造謠言,指名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衝擊政府機關,還發生了一些不法分子打、砸、搶、燒的嚴重事件,個別城市出現了動亂。4月27日晚,學校就此問題召開部分教師座談會,到會教師一致認為,學生提出的反腐敗、推進民主是好的,但用這種“鬧事”的形式不可取,一定要珍惜安定團結的局面,不能再回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到“文化大革命”的那個年代。4月28日下午全校師生又開了大會,學習了《人民日報》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朱政文校長就此問題也給同學們提出了具體要求。“北京風波”牽動著我校師生的心。5月3日晚,學校召開全體教職工會議,朱校長就“旗幟鮮明,反對動亂”的問題作了講話,5月中旬,北京部分學生在天安門前靜坐絕食請願,我校學生會組織學生幹部討論“學潮”,老師們作了正確的輿論引導,堅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全校工作、學習、生活秩序井然。6月3日到6月5日,天安門廣場發生反革命暴亂事件,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對北京部分地區實行戒嚴,6月6日,學校召開全體師生大會,由朱政文校長宣講《黨中央國務院告全黨全國人民書》和李鵬同志在黨政軍幹部會議上的講話。6月8日,朱校長又召集高一和高二的12位班主任會議,研究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精神,全校師生堅決擁護黨中央對北京的反革命暴亂實行斷然措施和果斷行為,不聽謠、不信謠、不傳謠,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國之心和很高的政治覺悟。6月14日,一、二年級各班班主任又組織學習了《鄧小平同志的講話》《北京反革命暴亂真相》等文章,使廣大學生更進一步認識了形勢,堅定了立場,明辨了是非,從而更加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人民解放軍。6月下旬,黨中央召開了十三屆四中全會,撤銷了趙紫陽總書記、軍委第一副主席等職務,選舉了原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我校師生堅決擁護黨中央這一英明決策,反對動亂,制止暴亂取得徹底勝利。“八九風波”中,我校無一人參與動亂活動,師生也經受了一次嚴峻的政治考驗。

開展“掃黃”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從1989年底到1990年,我校黨支部引導全校師生認真反思北京政治風波的教訓,學習貫徹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上級有關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抵制“和平演變”鬥爭的部署和要求,積極開展“掃黃”鬥爭,淨化了育人環境,促進了教育改革的穩步進行。

我校一直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但“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仍然存在,少數學生仍然缺乏科學的健康的文明人生活方式,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常常喪失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影響的能力。

黨支部在全面分析校情的基礎上,站在反腐蝕、反滲透、反演變的高度,把清除文化垃圾、淨化育人環境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突破口,擺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抓實抓緊,一抓到底。學校徵得上級同意,恢復了政教處,充實了校團委、學生會的力量,調整了年級組長、班主任和輔導員人選,重新配備了各年級的政治課教師,在教職工隊伍中,確立了以黨小組為中樞的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

李瑞環同志在南方四省“掃黃”工作座談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在全國開展“掃黃”鬥爭大好形勢鼓舞下,我校從實際出發,發動學生開展“訴黃苦”的活動。有學生聯繫自己讀過黃色書刊、看過黃色錄相的事實,批判黃色毒物對學生身心的腐蝕影響。學校通過班團組織活動、校園廣播、黑板報和牆報,深入開展宣傳教育。

學校把“掃黃”與“治理”、“占領”緊密結合,堵黃源,肅黃毒,師生自覺摒棄文化糟粕,淨化校園和自己心靈。學校在師生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大力開展讀好書、唱好歌、貼好畫、講好故事的民眾性活動,校園出現活潑局面。

開展“社教”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從1991年11月到1992年3月,我校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運動。

1991年11月24日,學校召開總支委員、支部書記、支委會議,由總支書記朱政文同志傳達貫徹枝江縣宣教戰績和縣教委在我校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試點工作的精神,動員武裝骨幹,明確指導思想,並制定了實施方案,決定分五階段進行:(一)工作準備階段;(二)動員學習階段;(三)自查整改階段;(四)建章建制階段;(五)總結驗收階段。

11月25日晚,總支召開全體黨員大會,貫徹總支會議精神和我校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實施方案,既是武裝骨幹,也是一個“打招呼”的會議。

11月29日下午,學校召開校務委員會議,進一步貫徹“社教”實施方案的內容和要求,成立“社教”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全體校務委員做到“社教、教學兩不誤”,“思想、工作雙豐收”。

12月6日,學校召開行政會議對“社教”與教學可能出現的矛盾進行了分析和預測,並研究如何把二者統一起來。

12月9日晚,學校召開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動員大會,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幹部參加,由黨總支書記作動員報告,他在報告中主要講了開展“社教”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和任務要求,強調要以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八中全會精神和江總書記“七一”講話為指針,堅持“立足教育、提高認識、自我整改、注重實效”的方針,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築起反“和平演變”的鋼鐵長城,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著重抓好“雙基”教育、宗旨教育、改革開放的形勢和政策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和現實國情教育、師德規範教育、民主法制和黨風黨紀教育,著重解決好社會主義信念問題。

12月13日晚,全校教職工學習江總書記“七一”講話,由龔自波、彭廣新、代紅梅、熊光發、毛大銳、張兆柏、陳耀文七位教師作典型發言。

12月15日,由朱校長主持召開“社教”領導小組會議,對下段的“社教”活動作了安排。12月16日全校教職工集中學習《論“三個時間差”——談社會主義》。12月19日聽取“社教”報告《維護人權,捍衛主權》。12月20日由徐勝老師講輔導課《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挫敗“和平演變”陰謀》,朱校長提出要求。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此後幾天,主要是學習中央檔案,學習《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史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等材料。

12月27日,全校教職工大會,典型發言,發言的有謝輝志、魏占鋒、唐孟輝、王作法、陳玲琳5位老師。

1992年元月5日,學校召開全體黨員大會,貫徹縣委“社教”領導小組關於二級單位開展“社教”方案,以及關於領導班子思想作風建設問題,強調“社教”的政策是“三為主”(思想教育、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兩不整”(不整幹部、不整民眾),“兩不變”(改革開放的方針不變、黨的政策不變)。

1992年元月6日,召開全校教職工大會,由朱政文校長作第一段小結和轉入第二段的動員。元月10日召開校務委員會議,分析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元月13日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分析總結我校開展“社教”的情況,縣教委李緒德主任就“社教”工作提出要求。

元月15日,“社教”領導小組成立財務清理專班,財務清理小組由8人組成。組長覃立貴,副組長黃大培,工會代表張倫武、劉光明,成員李世康、張兆柏、熊光發、王應奎。

元月15日,學校“社教”工作轉入“自查整改”階段,元月24日、25日全天學習,集中進行自我整改。縣委宣傳部馬雪松部長和教委工作組同志參加,孫發斌、覃立貴、何敬華、劉光明、周世忠、董雲、晏瑞藩7位老師作自查典型發言,會上馬部長肯定了我校“社教”工作,認為“發展是健康的,收效是顯著的”。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92年春季開學後,“社教”活動繼續深入。2月21日至2月28日,各黨支部各年級組召開民主生活會,通過揭、擺、查自我警醒,在全校大會上作典型發言的有朱政文、晏瑞藩、李光柱、彭廣新。3月1日以後,圍繞“信念、宗旨、廉潔、公正、務實”五個方面,發動民眾廣泛“揭、擺、查”。根據縣委副書記周登品同志的指示:自查自改從寬、揭發出來從嚴、邊查邊犯從重,學校對教職工揭查出來的問題,一個個梳辮子,分清情況,以思想教育為主。

3月13日,“社教”活動進入自查整改階段,在大會上作典型發言的有楊啟嵩、袁家德、鮮文清、朱政文。3月19日,學校傳達縣委“社教”領導小組關於當前社教的意見,縣領導小組充分肯定了我校的“社教”工作。3月20日召開行政會議,學校“社教”工作進行總結,轉入建章建制階段。

學校的“社教”工作,準備充分,安排周密,目標明確,步驟明晰,收效顯著,初步解決了信念、宗旨問題,解決了教書和育人長期不能結合等問題。我校教職工的政治思想覺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督導評估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1993年春,國家教委制定了《普通中國小督導評估工作指導綱要》,2月11日,枝江縣教委印發了《枝江縣普通中國小督導評估實施方案(試行)》,自4月縣督導室召開學校督導評估工作會議以後,我校即著手自評的準備工作。7月下旬,按宜昌市教委關於對我校進行督導評估正式通知精神,成立了以副校長晏瑞藩為組長的十人工作小組,於8月份正式投入自查自評工作。我校對照《方案》各條款,按照《枝江縣中國小督導評估程式》從53個方面進行客觀公正的自評,總分92.72分。參與自評的有黨政工團的領導幹部和教師、職工、學生代表以及社會人士等。9月25日寫出了詳細的自評報告,申請複評。

1993的11月28日至12月3日,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組織專兼職督學及市教研室語文、數學、化學、外語四科教研員共21人組成督導評估組,在主任李涌國、副主任楊啟輝、趙厚傳的帶領下,對我校進行了綜合督導評估。

督導評估組進校後,參加了舉行的升國旗儀式,聽取了朱政文校長關於學校自評工作的匯報,副校長晏瑞藩關於學校辦學水平的自評報告,察看了校容校貌,教育教學設施。督導評估組的成員共聽了64位教師教授的98節課,被聽課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3.1%,查閱資料97卷857份,教案8本,學生作業9本,召開領導、教師、學生座談會6次,分別與5名學校領導成員、6名教師、32名學生進行了座談,並對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教職工家庭個別訪問達91人次,還參加了幾個班的“枝江一中精神大討論”主題班會,觀看了師生的文娛匯報演出。在此基礎上,督導評估組分成辦學目標、隊伍建設、管理工作、辦學條件、辦學效益五個指標小組,對督導調查材料進行認真整理、採取定性、定量分析的辦法,按照C級指標逐項檢測,最後對我校進行綜合評分。

12月14日,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赴枝江一中督導評估組寫出了評估報告,評估組認為:枝江一中辦學思想端正,教育目標明確,貫徹方針全面,有一個堅強有力,作風過硬,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領導班子,有一支忠於職守,勤學肯乾,奮發向上,執著追求的教師隊伍;後勤人員兢兢業業,堅持服務育人;學校堅持按教育規律辦事,環境良好,管理科學,作風嚴謹,求真務實。辦學成效顯著,在目標實施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鑒

枝江一中枝江一中

定,並為今後達到總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認真測評,合成評估總分為93.5分,其中辦學目標得分為95.4分。經綜合評議,評估組認定枝江一中達到了宜昌市示範性學校等級標準,(見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印發的宜府督字[1994]6號檔案《關於枝江縣一中的督導評估報告》),我校被樹立為“宜昌市示範學校”。

在評估期間,省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省教委副主任袁繼鳳到我校看望了督導評估人員,並對搞好督導評估工作講了重要意見。縣長王道本、縣委宣傳部部長李啟端,副縣長陳國喜來我校看望評估人員,了解評估情況,副縣長何兆鵬還聽取了督導評估組宣布的評估結論和對今後工作提出的希望與意見。督評組希望一是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二是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特別重視提高教師學歷合格率和千方百計落實教師有關政策性待遇。

這一次的市級督導評估,在校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承前啟後,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校建設發展的工作總結,又是我校改革向縱深發展、攀登新台階的起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