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涌[中國著名作家]

李涌[中國著名作家]

李涌( 1925年~1999年),男,漢族,江蘇沛縣人,中國著名作家。

基本信息

革命歷程

1938年7月參加八路軍

李涌[中國著名作家] 李涌[中國著名作家]

193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後歷任通訊員,宣傳隊員,宣傳隊中隊長

1942年任豐縣順堤區中隊副指導員

1940年任團、旅青年幹事

1943年任十團七連支部書記

1946年任華山大隊宣教幹事

1947年任十一縱隊(劉鄧大軍)32旅95團六連指導員

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

1949年任獨立團宣教股長

1951年任獨立軍分區宣教科長

1952年北京公安軍政治部文藝助理員

1953至1955年魯迅文學院學習

1957年錯劃右派,1978年改正

1963年調邯鄲市文聯

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9年離休

1999年突然去世

作品介紹

作家李涌 作家李涌

著有《號兵小鐵輪》(已收入解放區文學書系),短篇 小說集《傷疤的故事》、《樹老雄風》,長篇小說《小金馬》、《風雨情緣》、《金珠和銀豆》,長詩《海燕島》,中篇小說《香女泉》。中篇小說《號兵小鐵輪》獲冀魯豫邊區文聯乙等獎。《小金馬》榮獲1953至1978年全國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該作品描寫了一個紅軍後代,在繼承父親遺志,參加革命的少年時代,受到父親老戰友無微不至的關懷,在對敵鬥爭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成為一個小英雄。這本書1961年12月印第一版,到1966年已印了九次,文革後又印了五次,發行量已近百萬冊,是被團中央、教育部指定的愛國主義讀物。

生平記述

整風反右後,一批被錯劃和有些歷史問題的文學名流下放河北,比如束沛德、敏澤到省文聯,雪葦到涿鹿,馮健男到張家口,劉大海到懷來。多數安排到文聯文化館,做文字工作,李涌最慘,發配到邯鄲地方鐵路。我到武安審查平調落子劇目,一位朋友告訴我,作家李涌在這兒修鐵路。此前並不相識,慕名而去,懷著一份尊重。眼前的李涌並不像作品中那樣的戰鬥英雄,鬍子拉碴,嘴唇乾裂,目光渾濁,額頭眼角過早地生出皺紋。一身勞動布工裝,肩肘膝蓋胡亂打著補丁,粗針大線,顯然是自己動手縫連的。初次相見,沒有多少了解,旁邊又有政工幹部跟著,李涌寒暄幾句就走了。漸漸遠去的背影,縮頭彎腰,完全沒有了當年的軍人氣概。 李涌1925年生在江蘇沛縣,微山湖邊。“七七”事變第二年當了小八路,剛剛12歲。因為作戰勇敢,從戰士、班長升到指導員。阜陽戰役,他率領120名戰士守衛泉河渡口,阻擊敵人過河。戰鬥傍晚打響,很快進入夜戰、近戰、混戰、拼刺刀。廝殺一夜,天明一個連只剩下20個血人,個個眼珠子血紅。李涌身先士卒,腿中數彈,倒在血泊里,100名烈士陣屍河岸,鮮血染紅了泉河。連隊遭到重創,但是拼掉四五百個敵人,更重要的是阻止了敵人一個師的增援部隊,為我軍爭取了時間,羸得了阜陽戰役的勝利。

李涌躺在野戰醫院,忍受著心理和生理的極大疼痛。不能上陣殺敵,他想拿起筆來寫寫自己的經歷。但是只上過兩年國小,認識的字遠不如子彈多,筆桿比槍桿重,十個字總有七八個請教護士和病友。他利用一本舊書的背面寫出第一篇小說《號兵小鐵輪》,發表在詩人王亞平主編的《平原月刊》上。故事生動,人物鮮活,引起轟動,榮獲冀魯豫邊區文聯乙等獎,這年李涌23歲。

解放初,李涌被選送到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所長丁玲親自擔任他和谷峪、羽揚、瑪拉沁夫的輔導老師。1951年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得史達林文學獎,一位蘇聯朋友寄來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燙金封面,裝幀精美。丁玲指著書本的學員們說:“希望你們能寫出這樣的一本書來。”後來學員白朗出版《為了幸福的明天》,丁玲又說:“只要寫出一本好書,別人就打不倒你。”這就是後來丁陳(企霞)反黨集團的主要“罪狀”——“一本書主義”。

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中國作協領導以“黨性”壓李涌,要他揭發丁玲。李涌想不通,大聲說:“丁玲是位好同志,她不反黨,不可能反黨,沒有‘一本書主義’,我拿我的腦袋擔保,沒有!”批鬥大會,儼然一條戰場火線,拳頭林立,吼聲如雷,無數惡狠狠的眼睛像一排排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他。軍人出身的李涌,好像又面臨一個阜陽戰役,巋然不動,固守著自己的防線。丁玲被戴上反黨集團頭子、右派分子的帽子,眾叛親離,孤立無援,如坐冷宮。以往門庭若市,如今門可羅雀。一天有人敲門,敲了好久,丁玲出來開門,見是李涌,趕忙關門說:“這個時候你來乾什麼,你走吧,快點走。”李涌犟勁上來,不但不走,還擠進來,高聲大嗓地說:“我怕什麼,身上有敵人的兩顆子彈,一顆是日本鬼子打的,另一顆是蔣介石軍隊打的。”面對這個墩墩實實燕趙之氣十足的學生,丁玲心存感激,又要果斷地趕他出門,免受連累。她知道,一場如此巨大的政治運動,多少將軍落馬,(比如總政文化部長陳沂),何況李涌一名大尉,在所難免。結果在反右補課中,“樹莖連樹根”,她的門下李涌、谷峪都被打成“右派分子”。

22年後,復出的丁玲為李涌寫的《小金馬·序》中,對這位愛徒十分敬重,稱李涌“默默無聞、長期在基層,在人民中,在底下精益求精地埋頭寫作。感情不變,意志不變,信仰不變。”心心相通,李涌也一直信任他的恩師,堅貞不渝。1986年3月5日向丁玲遺體告別時,李涌、谷峪的輓聯上寫道:“言傳身教永遠牢記不忘繼承遺志團結奮鬥向前”。

1983年我主持河北省作家協會工作,請出李涌擔任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因為他可以擔當這一方面的領軍人物。中央文學研究所期間,他已經完成長篇兒童小說《小金馬》,即將出版。淪為“右派”,因為廢言,小說不僅出不成,文革中書稿反而被燒掉。復出後憑著記憶追記,又加上飽經苦難後精神的升華,二稿比一稿更為出色,責編是我國兒童文泰斗葉聖陶之子葉至善。《小金馬》成為我國兒童文學的紅色經典,獲全國第二屆兒童文學獎,印刷12次,印數60多萬冊。花甲之年,李涌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以一個老戰士的姿態奮鬥不止,先後出版長篇小說《金珠和銀豆》、《風雨情緣》,中篇小說《香女寺》,短篇小說集《傷疤的故事》,長詩《海燕島》。他所有的作品都和他的為人一樣,有一種“硬漢子”精神,有一種豪放的風格,快人快語,令人百讀不厭,回味無窮。李涌同志除了自己創作以外,還熱心民眾創作。參與創辦了河北師大兒童文學作家班,組織參與了樂亭、香河等多次採風和學術研討活動,為河北兒童文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