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

四清

四清即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是1963年到1966年5月先後在大部分農村和少數城市工礦企業和學校等單位開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經濟、清思想、清組織的運動。這次運動,雖然對於解決幹部作風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於把這些不同性質的問題都認為是階級鬥爭或者是階級鬥爭在黨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少數基層幹部受到不應有的打擊。1965年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共二十三條。這個檔案雖然對“四清”運動中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糾正,又提出了這次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重點是“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四清運動四清運動
四清運動開展之時,正是中國處於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中國共產党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開展四清運動的主要原因有:從國內形勢看,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嚴重“左”傾錯誤,使中國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從認識這一危局使得中國共產黨中央高層出現了意見分歧,導致了毛澤東在八屆十中全會上大講階級鬥爭,決定在城鄉發動四清運動。中國共產黨黨內特別是上層中出現了意見分歧,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看待國內的困難形勢。二是包產到戶。從國際形勢看,主要的因素就是中蘇關係的破裂以及周邊局勢的惡化,引發毛澤東對"反修防修"的戰略思考。新中國建國後中蘇關係經歷了曲折而又複雜的歷史進程。1962年初,中央擴大工作會議(一般通稱七千人大會)在北京召開,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58年以來的成績和經驗教訓,共克時艱。會後,毛主席從反修防修戰略出發,決定在全國城鄉發動一場普遍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劉少奇同志對此是贊同的,他認為“大躍進”以來黨內和社會上確實存在著相當嚴重的投機倒把、貪污盜竊等腐敗現象,黨內確實存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對這些必須花大力氣整頓,必須對廣大黨員和幹部進行社會主義教育。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有一個發展過程。這個教育運動應當怎么搞,並不是一開始就有了一套具體的方針、政策和方法。毛主席在探索,少奇同志在探索,黨的各級領導也在探索。在探索中,總會有不同的意見發生。隨著運動的深入進行,毛主席和少奇同志主要在運動的性質和工作方法上出現了分歧。

過程

參加四清運動的民眾參加四清運動的民眾
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決定在城鄉發動一次普遍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963年5月,毛澤東在杭州召集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大區書記參加的小型會議,制定出了《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前十條”)。“前十條”對“四清”運動的任務、政策、方法作了規定,對農村形勢作了“左”的估計,認為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尖銳的階級鬥爭情況,資本主義勢力和封建勢力正在對黨猖狂進攻,要求重新組織革命的階級隊伍,把反革命氣焰壓下去。5月20日,中央把它作為指導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綱領性檔案在黨內傳達。

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工作會議,又討論制定了《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一些具體政策的規定(草案)》(“後十條”)。“後十條”在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同時,指出了團結95%以上的農民民眾和農村幹部的重要性,規定了依靠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以及正確對待地主、富農子女等政策。

11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印發和宣傳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問題的兩個檔案的通知》。此後,各地在試點的基礎上、在部分縣、社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整頓幹部作風,解決幹部、民眾之間的矛盾,防止在中國發生修正主義和“和平演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農村的社教運動開始以“清工分,清賬目,清倉庫和清財物”為主,城市的社教運動為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的五反運動。後期都發展成為“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和清經濟”四個方面,通稱為“四清”。

結果

四清運動批鬥會四清運動批鬥會
發動“文化大革命”是同“四清”運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是個人恩怨問題。“二十三條”下發全黨後,並沒有產生“立竿見影”、“轟轟烈烈”的效果,反倒更加冷冷清清,搞不下去。這是因為“四清”運動的許多提法都改變了,從中央到各地“四清”工作隊和廣大幹部民眾都不理解,都不知道“黨內走資派”是什麼意思、指哪些人,“清政治”、“清思想”該如何搞。大家無所適從,顧慮重重,生怕搞錯了犯“反黨”錯誤。農村、工廠發動不起來,連江青直接插手的文藝界也搞不起來,《海瑞罷官》也批不起來。毛主席從來沒有感到如此失落,很不甘、很氣憤,斥責北京市委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文化部是“才子佳人部”、中宣部是“閻王殿”等,直接怪罪中央一線同志領導不力、右傾保守,甚至是在有意袒護和抵制。
一貫愛窺視和揣摩毛主席心事和想法的林彪康生陳伯達一夥早已看在眼裡,極力拉攏江青達成交易,林彪幫江青從部隊打開文藝界缺口,樹江青為全國“文藝旗手”;而康生則敏感地發現北京大學“四清”運動中聶元梓等人對學校黨委的不滿大有文章可做,制定了“從北大點火,往上搞”的策略,完全避開在一線主持中央工作的少奇同志、周總理和小平同志,派康生老婆曹軼歐到北大直接策動他們造學校和北京市委的反,貼出火藥味極濃的大字報,震動了中央高層領導。少奇同志、周總理和小平同志都支持北京新市委,強調“黨有黨紀,國有國法”、“內外有別”。以康生為首的中央文革小組,對少奇同志的表態極為不滿,暗地裡寫信向毛主席告狀,並以“絕密”件寄去大字報底稿。1966年6月1日,毛主席批示同意,向全國全世界播發了聶元梓他們的大字報。林彪、江青、康生和陳伯達他們一夥特意抬出“毛主席親自發動”的名義點火造勢,終於以學校為突破口,以學生運動為“好形式”,在“橫

影響

四清運動四清運動
“四清”運動對改變農村幹部的作風,完善基層財務、保管制度,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有一定積極意義。但由於這場運動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思想指導下開展的,把多種性質的問題簡單歸結為階級鬥爭或者是階級鬥爭在黨內的反映,致使不少基層幹部遭到錯誤的處理和打擊。特別是1965年初制定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強調這次運動的性質是解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提出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指導思想上的“左”的錯誤進一步發展。到1965年12月,全國有1/3左右的縣、社進行了“社教”運動。“社教”運動一直延續到“文化大革命”開始為止。

評價

四清運動是介於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之間的一場政治運動,其起因與大躍進時期基層幹部的惡劣行為有關。在這場運動中,大批農村基層幹部受到衝擊,同時也讓飽受疾苦的農民出了怨氣。四清運動中重新劃分成份的做法,在擴大打擊面的同時,也消除了一些潛在的反對力量。四清運動的矛頭主要是對準農村幹部,其目的是加強中央對農村的控制,其潛在的作用是平息農民對大躍進和困難時期的不滿。
四清運動對階級鬥爭的形勢估計得越來越嚴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的這種嚴重估計,有力地引導了各地區、各部門的領導幹部,而很多地方和部門領導幹部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報送的關於階級鬥爭形勢越來越嚴重的材料和典型經驗,反過來又促進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階級鬥爭形勢的估計,使他們對階級鬥爭形勢的估計更加嚴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