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論學問

林逋論學問

林逋(bū)(967一1028)字君復,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

基本信息

原文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譯文

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既然作為一個人就不能不學習,既然學習了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字詞解釋

林逋論學問林逋論學問
學者:求學的人。
獨:只。
聞其說:聽師長的論說。
方:方法,技藝
為其事: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
辯諸友:跟朋友探討、分辨。諸:兼詞"之於"。辯:探討,討論。
實務:實在的事情。
蓋:因為。
則:那么。
得:能夠。
容:容許,允許。

作者

簡介

林逋,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溢“和靖先生”。

代表作品

【小隱自題】
孤山放鶴
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餘。鶴閒臨水久,蜂懶採花疏。
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宿洞霄宮】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
涼陰一鳥下,落晶亂蟬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貓兒】
纖釣時得小溪魚,飽臥花陰興有餘。自是鼠嫌貧不到,莫慚屍素在吾廬。
【山中寄招葉秀才】
夜鶴曉猿時復聞,寥寥長似耿離群。月中未要恨丹桂,嶺上且來看白雲。
棋子不妨臨水著,詩題兼好共僧分。新憂他日榮名後,難得幽棲事靜君。
【園池】
一徑衡門數畝池,平湖分張草含滋。微風幾入扁舟意,新霽難忘獨繭期。
島上鶴毛遺野跡,岸旁花影動春枝。東嘉層構名今在,獨愧憑闌負碧漪。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孤山寺瑞上人房寫望】
底處憑欄思眇然,孤山塔後閣西偏。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遲留更愛吾廬近,只待春來看雪天。

啟發與借鑑

學與問上文中說,問是為了學,而學又是為了做人,這就把學習的目的與途徑都講清了。劉開在《問說》中指出:“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也,非學無以質疑(引起疑問),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作者從文與學的關係入手,指出“問”的重要作用。至於學習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如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明曉)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只,只是)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嘴巴與耳朵間的距離不過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軀的品德得到修養而完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