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黎國

東黎國

東黎國在姬周勢力大舉東進後始終臣服於周朝,東周時被華夏集團徹底同化,為中原小諸侯國,爵位為子爵。該國後來消失於兼併盛行、大國激烈競爭的春秋中晚期。

概述

蔣乾稱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

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三國•孫權
◆吾得卿,諧也。——三國•孫策
◆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三國•孫策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程普
◆謀無不成,規無不細。——三國•王朗
◆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西晉•陳壽
◆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 ——西晉•陸機
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叄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三國名臣贊序

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東晉•袁宏《三國名臣贊序》
◆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陳亮《史論•酌古論•呂蒙》
◆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五
◆孫策征劉繇,濟於橫江,大破之於牛渚(即采石磯)。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或曰:此功為大,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南宋•蕭常
◆此數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元•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
◆規圖荊、益,及制曹、劉之策,著著機先,真英物也。——清•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清•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眾,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克建大勛,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國•盧弼 《三國志集解
◆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 ——毛澤東《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