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役

東門之役,拼為dōngménzhīyì,指舊仇。出自《春秋》。

基本信息

詞典解釋

【拼音】dōngménzhīyì

【典故】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左傳·隱公五年》

【釋義】指舊仇。

概述

據魯國的史書《春秋》記載,公元前719年,春夏之交,"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左傳》解釋說"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這個戰役是整部《春秋》第一次記載諸侯聯軍討伐一個國家的戰役,左傳稱之為東門之役。
東門之役在公元前八世紀末期春秋之初期是一個大事件,從719年(隱公4年)一直到715年(隱公8年),前後歷時5年雙方才在齊國的調停下達成和解。後因以"東門之役"指舊仇。

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