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蘭烈士園陵

東蘭烈士園陵

東蘭烈士陵園位於縣城西更鬧坡上,占地面積62097.5平方米,建築面積29844.6平方米。

東蘭烈士陵園

東蘭烈士園陵東蘭烈士園陵
位於縣城西更鬧坡上,占地面積62097.5平方米,建築面積29844.6平方米,園內設:大門亭廊、仿古排門,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塔,韋拔群烈士墓,解放東蘭烈士紀念碑,英雄群雕,著名烈士石雕像三座,紀念亭,三個紀念活動廣場等紀念建築設施。其中烈士紀念館內陳列版面展線長190米,陳列史料、文物600餘件。

景區簡介

東蘭烈士園陵烈士雕塑
東蘭烈士陵園坐落在廣西東蘭縣縣城曲江路九曲河畔。東蘭烈士陵園原名叫東蘭革命烈士公園,建於1956年。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園名更改為東蘭烈士陵園。1995年12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東蘭烈士陵園占地面積60297.5平方米,由陵園中心廣場、農民革命軍戰鬥群雕、革命烈士紀念館、烈士雕塑、烈 士紀念塔、韋拔群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等組成。

陵園內紅牆黃瓦,飛檐外翹,莊嚴肅穆。漫山遍嶺的蒼翠古松,象徵著先烈的革命精神萬古長青,浩氣長存。

在高聳的陵園大門門匾上,鐫刻著張雲逸大將題寫的“革命烈士公園”六個大字,筆力遒勁、剛健,飽含了將軍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登上130多級台階,聳立在陵園廣場中央的是一座氣魄雄偉、栩栩如生的農民革命軍戰鬥群雕。群雕形象地再現了當年東蘭農民革命軍三打東蘭城的壯烈場景。群雕後面,有一座莊嚴的飛檐翹脊、紅牆黃瓦的仿古建築──“東蘭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所題。在通往紀念塔的林蔭大道上,巍然屹立著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長韋拔群、政委陳洪濤、參謀長黃大權的全身石雕。

陳列館占地面積1060平方米。廳內陳列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各種文物照片史料等共600 余件,有鄧小平、張雲逸為紀念韋拔群犧牲30周年的題詞。距紀念館約100米,便是氣勢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塔。紀念塔是烈士陵園的主體建築,石基粉垣,四面台階。塔基水泥雕花欄桿護衛,顯得格外樸素端莊;塔身為光滑明亮的大理石砌築而成。塔高20米,像把出鞘劍,直插藍天。塔身呈正方形,外砌漢白玉作面,碑四面分別刻有張雲逸將軍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端秀的行書。烈士陵園的最後一個大建築,就是坐落在革命烈士紀念塔後的韋拔群烈士墓地。高築的陵墓、端莊的碑石、四周環繞的鐵欄桿,以及墓前兩尊威武的石獅分外莊嚴肅穆。墓碑上醒目的紅五星和“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碑銘勾起人們對韋拔群的無限思念。陵墓右側豎立的韋拔群烈士簡歷碑刻,更令人激起對先烈的敬仰之情。每逢清明,墓前人如潮湧,花圈處處,人們把烈士的業績牢記心田,把它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去完成先烈“造福全人類”的願望。

韋拔群墓地繼續登高而上,即到陵園頂端,那裡立著一塊2米多高的紀念碑,銘志解放初在東蘭鳳山一帶剿匪中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一兵團31位烈士名錄。紀念碑前還建有一座別致的六角形涼亭,人們在此既可休息,又可觀賞遠處蘭城景色。

布局

東蘭烈士園陵石碑
東蘭烈士陵園擴建工程位於東蘭縣城西北面,占地約12萬平方米。工程建設項目包括韋拔群紀念館、拔群廣場、將軍園、將軍雕像、牌樓大門、主席台、紅軍紀念浮雕牆、休閒公園等。根據設計規劃,整體工程坐北朝南。由南到北,將軍園、紀念牌樓、紅軍紀念浮雕牆等體現紅色文化建築部分,與最北端的韋拔群紀念館遙相呼應,以表達子孫後代對韋拔群等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紀念。同時,在拔群廣場建設中,將銅鼓文化融入其中,在廣場中心地面鋪裝銅鼓圖案,圖案周圍環繞豎立12根圖騰柱子,體現壯鄉底蘊渾厚的特色文化。工程建成後,作為烈士陵園擴建工程的主要項目——占地28000平方米的拔群廣場、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的韋拔群紀念館與占地5200平方米的將軍園,將體現出紀念先烈和民眾聚會功能。

展覽內容

展覽內容有:《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剿匪》、《援越抗美和抗美援朝》、《對越自衛還擊戰》、《將軍及紅軍老幹部》、《悼念先烈活動》、《開創未來》等九個部分,共八個展廳,面積1420平方米。1963年,廣西區人民政府把東蘭縣烈士公園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0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東蘭“革命烈士公園”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園名更名為“東蘭烈士陵園”,1995年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築風格

陵園路徑按山勢由低而高,全以水泥鋪就,坡度轉大的幾處都砌有石階。整個陵園林木蔥茂,花木竟秀,碧草如茵,環境幽靜。每一個景區,各有特色,從各個側面反映烈士的光輝形象,給人一種美的藝術享受。加上陵園中保留原有的森林野趣,種植著各種具有南方特色的樹木、花草,故使人進入陵園,既感到莊嚴肅穆,又盡享山城美色,讓人們在園林化環境中受到生動形象的革命鬥爭傳統教育。由於烈士陵園那獨特而耐人尋味的輪廓,那清幽雅致、風景如畫的園林,既是紀念、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更是桂西北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到此瞻仰和旅遊者在5萬人以上,其中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也有美國朝鮮馬來西亞越南等國際友好人士。

歷史沿革

東蘭烈士園陵革命烈士紀念館
在這片經歷過戰火洗禮的紅土地上,長眠著大革命時期以來英勇犧牲的2258名東蘭籍革命烈士和無名英烈。

20世紀20年代初,為反抗土豪劣紳的壓迫剝削,東蘭勞苦民眾在韋拔群的帶領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武裝革命。在漫長的革命鬥爭歲月里,東蘭縣先後有9000多人參加紅軍和游擊隊,其中有6399人被反動派殺害。

韋拔群是東蘭縣人。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韋拔群接觸了《新青年》等革命書刊,開始研究馬列主義。1923年夏,韋拔群在東蘭縣武篆、西山等地建立了農民自衛軍。

1925年1月,韋拔群輾轉來到廣州,進入毛澤東舉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夏季,在農講所學習結業的韋拔群回到東蘭繼續從事農民運動。為了傳播革命火種,1925年9月15日,韋拔群在東蘭縣武篆鄉一個叫北帝岩的山洞內創辦了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廣西各地培養了大批農民運動骨幹。

1929年底,韋拔群參加了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紅七軍主力北上後,韋拔群率紅七軍第21師堅持根據地鬥爭。

1932年10月19日,韋拔群在武篆區那烈鄉東里屯附近被叛徒韋昂殺害,年僅38歲。喪心病狂的韋昂殘忍地割下韋拔群的頭顱向敵人報功。聞訊趕到的瑤族民眾含著眼淚,冒著生命危險把韋拔群的遺體悄悄安葬。敵人對當地民眾進行威逼利誘,都無法找到韋拔群的遺骨。新中國成立後,韋拔群的遺骨被遷移到縣城。陵園建成後遷移安葬在陵園內。

陳洪濤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931年至1932年,在敵軍重兵“圍剿”下,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日趨艱難。面對白色恐怖,時任中共右江特委書記兼紅七軍第21師政委的陳洪濤先後寫了《叛徒的末路》《為時局告民眾書》等文章。

1932年12月,由於叛徒出賣,陳洪濤不幸被捕。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陳洪濤的一隻耳朵被打聾,右手被打斷。最後,敵人強迫陳洪濤的妻子到監獄,企圖用親情來軟化陳洪濤。然而,陳洪濤交給妻子的是最後作為黨費的一枚扣子。1932年12月22日,陳洪濤在百色英勇就義。

韋拔群、陳洪濤犧牲後,紅七軍第21師參謀長黃大權率部轉戰,堅持鬥爭,為保存右江根據地的革命火種做出了貢獻。黃大權於1933年8月壯烈犧牲。

陵園內立著一塊2米多高的紀念碑,銘志解放初在東蘭、鳳山一帶剿匪戰鬥中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的31位烈士名錄。

由來

東蘭烈士園陵烈士展廳

2007年11月5日,河池市東蘭縣紀念韋拔群誕辰115周年活動重點建設項目——東蘭烈士陵園擴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這標誌紀念活動的硬體建設項目全面啟動。
東蘭是聞名中國的革命老區,尤其是韋拔群等革命先烈用生命鑄就的拔群精神,成為激勵老區兒女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開展韋拔群誕辰115周年紀念活動,是各族人民的願望,符合黨中央重視老區和發展老區的精神,符合自治區黨委關心老區和建設老區的精神,符合市委、市人民政府長期以來打造老區品牌、弘揚老區精神、振興老區經濟的總體工作思路,辦好這次紀念活動意義非常重大。要通過開展韋拔群誕辰115周年紀念活動,進一步激發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全面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河池的信心和決心,推動河池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向前發展。

東蘭烈士陵園擴建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目標是:把東蘭烈士陵園建設成為真正具備集紅色旅遊、文化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打造革命老區品牌的精品工程,為紀念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