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原始瓷灶

東漢原始瓷灶

原始瓷界於陶和瓷之間,因其燒造的溫度已遠遠超過陶器,因此非常堅硬。原始瓷最早出現於商代,到了東漢更加成熟。這件原始瓷灶是一件明器,主要用於陪葬,漢代重視厚葬,視死如生,從這件原始瓷灶上可見漢代灶台的形制。漢代飲茶已在南方的貴族、士大夫之間流行,當時主要是以煮茶為主,以釜煮茶應是當時的飲茶方式之一。

與早期瓷灶的對比

東漢時期的原始瓷與戰國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從少量經過測試的標本中可以看到,東漢原始瓷胳料中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較高,前者達17.23%,後者是2.97%。春秋戰國時,蕭山茅灣里和紹興宮盛的原始瓷的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分別是:茅灣里為13.69%與1.68%,富盛為15.19%與2.12%。坯中氧化鋁含量的增加,使陶瓷坯有可能在較高的溫度中燒成,生成較多的莫來石晶體,從而提高陶瓷器的機械強度和燒成中減少製品的變形。

莫來石又稱富鋁紅柱石,無色,晶體呈柱狀或針狀,熔融溫度約為1910℃,是陶瓷製品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在燒成時若窯內溫度達

東漢原始瓷灶東漢原始瓷灶
不到它所需要的高度時,不僅不能達到增加氧化鋁的目的,反而會使坯體疏鬆,燒結情況很差。氧化鐵的引入,就不可避免地給坯體帶來顏色,在氧化氣氛中燒成,胎呈紅色,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胳呈灰色,氧化鐵含量越高,胎的顏色越深。所以秦漢時期的原始瓷,除一部分燒成溫度比較高的產品,胎骨緻密,擊之有鏗鏘聲,多數胎質粗松,存在著大量的氣孔,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不及戰國時期的細膩、緻密,嚴格他說只能稱“釉陶”。胎質粗松,從斷面中還可看到較多的砂粒,說明原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煉不及戰國時期精細,比較隨便。秦漢時期原始瓷的釉層較戰國時的厚。但釉色普遍較深,呈青綠或黃褐等色,很可能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較戰國時的高。而且由戰國時的通體施釉變為口、肩和內底等處的局部上釉,上釉的方法由浸釉變成刷釉。說明兩種原始瓷,從釉料到上釉工藝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器物的成型

器物的成型普遍地採用器身分制,然後粘接成器的方法。最後是品種

東漢原始瓷灶東漢原始瓷灶
和裝飾也有明顯的差別。東漢時期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等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則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或堆貼鋪首等為主,絕少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經常採用的S紋和櫛齒紋等。這些明顯的差異,表明東漢時期的原始瓷與戰國以前的原始瓷,乃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產物,兩者在工藝傳統上看不出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原因則在於楚滅越的兼併戰爭中,浙江境內已發達的原始瓷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和破壞而中斷。但是原始瓷重又在越國故地復興,又說明燒制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全然斷絕,所以在短期中斷以後,又重新燒造。上海市嘉定縣外岡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瓿,胎骨堅硬,呈灰色,肩部劃圓珠和水波紋,外施淡綠釉,具有濃厚的戰國楚器的特徵。由此可知,這類原始瓷開始復燒的時間,可能在戰國末年。

近期考古發現

1977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內城與外城之間的秦代房基中,發現與灰陶扁平

東漢原始瓷灶東漢原始瓷灶
蓋同出的幾件原始青瓷蓋罐。在灰陶扁平蓋的頂面分別刻有陰文小篆“左”、“麗山飤官”和“右”、“麗山囗囗囗飤官”等字樣,當是秦代的原始青瓷無疑。從陝西臨潼縣文化館藏的器物來看,青釉蓋罐的蓋作扁圓形,上有半環形鈕,蓋下有子口與器身密合。胎質細密堅硬,燒成溫度較高,但鐵含量較重,呈色深灰。蓋面和器身外表均滿施青褐色釉,釉層不夠均勻,有聚釉現象。蓋罐的輪線柔和,蓋與器身的比例協調,體型的大小適度,是一種美觀而又實用的儲盛器。漢初的原始瓷器,所見產品有瓿、鼎、壺、敦、盒、鍾和罐等。形制大都依照當時的青銅禮器,器型大方端莊,鼎、敦、盒的蓋面和上腹施青綠或黃褐色釉,製作比較精細。

東漢時形成

到了東漢早期,裝飾手法發生了某些變化:

東漢原始瓷灶東漢原始瓷灶
有了簡單的刻劃花紋,如水波、卷草、雲氣和人字紋等,尤其喇叭口壺和長頸壺等器物,往往在器物的口緣、頸部、器肩及上腹等部位,於醒目的凸弦紋帶的區間內,分別劃以水波、卷草、雲氣和人字紋等。雲氣紋線條柔和流暢,使人如覺流雲浮動,在流雲之間往往還配以神獸飛烏,畫面十分生動優美,可與同時期的銅、漆器圖案相媲美。在浙江義烏髮現的一組西漢中期原始瓷器,其裝飾圖樣頗為特殊,如在壺的耳部堆塑鼓睛突目,兩角捲曲的龍頭;在瓿的腹部劃有對稱的兩個半身人像,其下為佩壁圖樣,佩帶穿壁作迎風飄舞狀。瓿的耳面則印出面目猙獰,一手舉劍、一手持盾,威武兇猛的武士形象。同時在蓋頂堆出軀體蜷曲、毒舌前伸的蟠蛇形鈕
東漢原始瓷灶東漢原始瓷灶
,刻劃精細。這種裝飾手法和題材內容,為同時期的陶瓷裝飾藝術中所罕見。

綜觀東漢時期的原始瓷器,胎土中含鐵量比較高。化學分析的結果表明,浙江地區的瓷土,其鐵含量均高達1.5~3%左右。所以在還原焰中燒成時,胎即呈現淡灰或灰的色調,在氧化焰中燒成時,胎則呈現磚紅或土黃色。當時所用的釉料仍然是以鐵作為著色劑的石灰釉,氧化鈣的含量普遍較高,所以釉的高溫粘度較低,流動性較大,有較好的透明度,也容易形成蠟淚痕和聚釉現象。在完全依賴直接經驗進行生產的條件下,鐵分的比例和燒成氣氛自難準確控制,所以原始瓷的釉色也頗不一致,或作青綠色,或青中泛黃,或呈黃褐色。同時由於釉料中還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鈦,在還原焰中有部分轉變為缺氧結構,使釉呈現灰的色調。在東漢以前,施釉用刷釉法,並且只在器物的口、肩等局部地方施釉。到了東漢中期開始採取浸釉法,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處無釉,釉層增厚,而且釉胎的結合也大有改進,少見脫釉現象。成型多採用快輪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比較規整,器壁往往留有輪鏇的痕跡,而製作精細的鐘、壺類器物,則在成型以後又進行修坯、補水等工序,因此表面都十分平整光滑,不見“棕眼”等缺陷。有些製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十分接近成熟瓷器的形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曾對浙江省上虞縣上浦公社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的瓷片標本和窯址附近的瓷土礦中的瓷石樣品作過許多測試和化驗工作,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該窯場的製品,具有瓷質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高,在1260~1310℃的高溫下燒成。器表通體施釉,其釉層比原始瓷顯著增厚,而且有著較強的光澤度,

東漢原始瓷灶東漢原始瓷灶
胎釉的結合緊密牢固。釉料中含氧化鈣15%以上,並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所以釉層透明,表面有光澤,釉面淡雅清徹,猶如一池清水,已經具備瓷的各種條件。

因此,把瓷器的發明定在東漢的晚期,是比較妥當的。由原始瓷發展到瓷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的一項重大發明和創造,也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由於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又遠比銅、漆器的造價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

東漢原始瓷灶東漢原始瓷灶
。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廣為燒造。這種新興的事物,一經出現即迅速地獲得人們的喜愛,成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但是剛從原始瓷演變而來的東漢晚期的瓷器,無論在造型技術和裝飾風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與原始瓷相似之處。

其它器型

此時常見的器型有碗、盞、盤、缽、盆、洗、壺、鍾、罍、瓿等,此外還有少量的硯、唾壺及五聯罐等。瓷碗是古代瓷業生產的大宗產品,漢代始見,魏晉流行,唐以後大量生產。東漢晚期平底碗的造型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口沿細薄,深腹平底,碗壁圓弧,就像被橫切開來的半球形;另一種口沿微微內斂,上腹稍微鼓起,下腹弧向內收,平底,器型較小;兩種形式的碗底都微向內凹。盤,多屬大件,器型與原始瓷盤十分相似,通常作耳杯的托盤用。盆,直口折唇,上腹較直,下腹向內斜收,腹中有較為明顯的折線,廓線挺劍罐的種類相當豐富,有直口球腹的雙系罐、泡菜罈和四系罐等,前兩類完全承襲了原始瓷罐的形式,而四系罐最為多見。它的形狀是直口圓唇,鼓腹平底,肩部凸起,肩腹之間裝有四個等距橫系(個別也有作六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