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鎮[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

東溪鎮[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
東溪鎮[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溪鎮位於綦江南部,地處川黔公路線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東溪鎮位於綦江南部,地處川黔公路線上,東接扶歡鎮,西鄰丁山鎮,南挨趕水鎮,幅員面積157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石像石像

東溪鎮位於綦江南部,地處川黔公路線上,東接扶歡鎮,西鄰丁山鎮,南挨趕水鎮,幅員面積157平方公里,轄24個村(居)委會,總人口8.1萬。東溪鎮歷來是綦江的首場,解放前是川黔邊境土產貨的集散地,商業較為繁榮。解放後,以農業、輕工業為主業,商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十分活躍。2002年被渝府發(2002)80號檔案批准為全市100個小城鎮商業鎮之一。2005年,東溪古鎮被命名為重慶歷史文化名鎮。東丁河、福林河和綦河交匯於此,3000餘棵古老的黃葛樹密布成西南地區最大的黃葛樹群,加上明清穿逗結構吊腳樓民居,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這裡,一直是美院師生的寫生地,還是電視劇《傻兒師長》的外景地。古鎮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可概括為兩石、兩碑、三宮、三廟、三瀑。兩石是烏龜石和神石;兩碑是“撫我孑遺”碑和“南平獠”碑;三宮是“南華宮”、“萬壽宮”和“萬天宮”;三廟是“觀音廟”、“玉皇廟””和“鎮海王爺廟”;三瀑是大、小金銀洞瀑布和太平橋瀑布。

歷史文化

(圖)東溪鎮東溪鎮

東溪鎮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據記載“東溪古鎮”原名萬壽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此設丹溪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撤丹溪縣為鎮,明初置東溪里。民國年間,先後為南區、四區、二區駐地。解放後為東溪區公所駐地,復以丁山河向東流入綦江河和綦江河從東面來此,命名“東溪”。
東溪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綦江地下黨活動最早的中心地區。1945年春,川東特委巴縣中心縣委決定在東溪成立中共綦江縣委,並設東溪支部。同年春,將東溪支部改為東溪特支。1949年1月,中共川南二工委決定,將中共津綦特支改為中共川南二工委大一區。1949年上半年,綦江縣先後建立城郊、東溪區委和鐵路特支。7月,中共川東特委決定,撤銷川南工委,成立綦南中心縣委。8月,綦南中心縣委決定,成立中共綦江縣委,下設城郊、東溪區委和鐵路特支。東溪地下黨先後組織幾次反帝反封建和抗捐鬥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傣族文化:東溪是傣族的發源地,傣族的故鄉。太平橋50米處聳立著四塊“南平遼”碑,高2.4米,寬1.2米,就是歷史的佐證。三國時,諸葛亮派馬忠、關平南征,征服蠻夷,即傣族。現太平橋碼頭留有“關索橋”遺址。

夜郎文化:東溪春秋戰國時就屬“夜郎古國”。“夜郎古國”臣民多系峒丁、侗蠻、峒僚。有山峒、水峒之分。山峒居屋除少數居洞穴外,大多居吊腳木樓,飛檐走閣,雕龍刻鳳,頗具特色。東溪保存的傳統吊腳木樓,七孔子崖漢墓群就是“夜郎古國”的見證和縮影。東溪現仍有山民能傳唱夜郎山歌等。

宗教文化:南華宮、萬天宮、龍華寺、觀音閣、王爺廟等是佛教在東溪盛行的歷史見證。

社區文化:傳統的渝派川劇座唱、腰鼓隊、秧歌隊、舞龍舞獅等活動常年開展。在市、縣文藝調演中,東溪鎮參演的舞蹈多次獲得一等獎。

抗戰文化:抗戰期間,國民黨曾將中央軍事參議院遷至東溪雙桂園,現舊址保存完好,是對民眾和廣大遊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紅色文化:東溪人傑地靈,解放前,東溪陳羅夏三大家族中,羅家的羅振聲曾與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一起出國深造,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羅振聲生平業績載入了《黃浦將帥錄》。夏家的夏江秋,曾參加廣州起義。夏奇峰在1939年夏天,在東溪後樂園舉辦縣委黨員培訓班,傳播先進思想,組織革命力量,繼又北上延安,奔走於推動歷史前進的事業。東溪中學是地下黨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後樂園、東溪中學曾經是東溪乃至綦江的紅色革命發源地、根據地。

版畫文化:東溪鎮農民版畫淵源於民間古老的木刻板印年畫“財神”等,始於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綦江是農民版畫之鄉,東溪是綦江農民版畫的發源地。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為一種畫類發展以來,創作作品1000多件,有的在北京或市縣展出獲獎,有的被各級美術博物館收藏,有的還走出國門參展,頻頻獲得金、銀、銅獎。東溪鎮於2006年成立了版畫創作室,培訓了版畫作者50多人,為東溪版畫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民耕民俗文化:東溪自古以來是綦江境內第一大鎮,民耕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充分展示了東溪不同歷史時代的民耕民俗文化。

旅遊資源

(圖)東溪鎮東溪鎮

東溪旅遊資源豐富。明朝成化年間的川黔青石板古道穿場而過,210國道和渝黔高速公路縱貫全境。3000餘棵姿態各異的黃桷樹生態群和明清穿斗結構的吊腳樓民居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曾是電視劇《傻兒師長》的外景地。兩碑、三宮、三瀑、四橋、六廟、九市,讓人流連忘返;太平渡口、琵琶古塞、貞節牌坊、石刻木雕、川劇評書、龍燈舞獅,令你拍手稱快。2002年,東溪鎮已列為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東溪古鎮—丁山湖旅遊區位於綦江南部,距重慶主城區僅50分鐘車程。主要有東溪古鎮、丁山湖、花壩草原等景區。丁山湖海拔899米,湖面面積460萬平方米,夏季氣候涼爽,是避暑休閒、回歸自然的佳地。丁山湖五溝七岔,有大小峰巒75座。湖水明澈碧綠,水天一色,風景如畫。四周峰巒疊嶂,盈繞蒼松翠柏,密布水竹、楠竹。湖中花果島如蓬萊仙山,四面臨水,格外清幽。烏龜山酷似下山烏龜,龜背上樟樹成蔭,常年香氣撲鼻。白鶴山嶺上成群白鶴棲戲於蔥翠山林間,蔚為壯觀。還有僰人遺蹟、松齡鶴壽、長春翠竹、高岩飛瀑、石筍雄姿、觀音溪趣、城隍古剎等景觀。花壩位於綦江縣石壕鎮,與貴州接壤。有李公壩天坑、溶洞等景點,素稱“萬畝花壩高山草原”。旅遊區內還有石壕溶洞群、牛舌口峽谷、紅花湖等景區。

榮譽

1982年,東溪鎮榮獲重慶市文明鎮稱號。
2001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東溪鎮榮獲國家級“先進集體”。
2002年,渝府發〔2002〕26號檔案,東溪鎮被列為重慶市首批亟待搶救的傳統風貌鎮之一。同年,渝府發〔2002〕80號檔案,東溪鎮被批准為重慶市100個商業小城鎮之一。
2005年,渝府發〔2005〕205號檔案,東溪鎮被批准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
2007年,東溪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建規〔2007〕137號)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東溪鎮被批准為重慶市統籌城鄉發展的中心鎮、國家科技富民強縣示範鎮。
2008年12月,東溪鎮被列為重慶市十大旅遊名鎮。
2009年,東溪鎮分別被列為重慶小城鎮建設中心鎮、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示範鎮。

特色

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
渝黔古道水碼頭商客雲集。古鎮東面的綦河直達長江,上溯黔境,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是渝、川、雲、桂、黔的重要通道之一,太平橋即是解放前綦河上游渝川黔貨物集散的最大碼頭。古鎮山水自然清幽意遠。古鎮所處地域為槽谷地帶,兩面是山,中間是河,山水相間,山環水抱,彰顯“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明清街區風貌錯落有致。古鎮書院街、朝陽街、背街所構成的民俗風情街區,其建築和街巷與環境吻合,靈活布局,不拘一格,形成富於變化而整體協調的空間格局。祠廟會館各具特色。古鎮有“三宮八廟”,祠廟會館的鏤空木刻浮雕群,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傳統民居傳承了巴渝特色。古鎮傳統民居房屋的牆身廣泛採用“穿斗夾壁牆”的竹木構造體系,屋頂則採用小青瓦鋪蓋,將傳統建築與自然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歷史人物事件影響深遠。太平天國領袖翼王石達開曾在東溪丁家灣大本營內和太平軍其他將領商議制定進軍成都的軍事計畫,史稱“東溪決策”。
民國二十七年,國民黨中央軍事參議院遷至東溪“雙桂園”,歷時九年。重慶川東邊防軍第五縱隊司令曹天泉1923年與借道東溪的賀龍徹夜長談後,立下了“撫我孑遺”的自省碑。東溪古鎮人傑地靈,亦湧現了諸如與周恩來旅歐並參加一、二次東征的羅振聲、實業救國的夏江秋,光明磊落的吳舉宜等優秀的近代人物。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一日,東溪鎮暴發了一場饑民搶米暴動,但遭到了豪紳、軍閥的殘酷鎮壓,史稱“東溪米案”,震動渝川。

故事傳說

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
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皇帝微服私訪,週遊全國,來到了綦江區安穩里麻城(今東溪鎮鎮紫街,下同)。他看見綦江河由南向北,由貴州夜郎壩、松坎,流入綦江區石門坎、趕水,經東溪太平橋、麻城、蓋石、三江,經綦江區城,流入江津縣境,在順江口注入長江。綦江河,古名夜郎溪、僰溪、南江,全長231.3公里,流域面積大,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而且“水作蒼帛色”。但是,由於年久無人治理,兩岸雜草叢生,河道泥石阻塞,致使一江河水白白向北流去。武宗皇帝構想:當時綦江地勢偏僻,交通不便,百姓生活困苦,如果把綦江河整治開發出來能行船,且不是為人民造福。

於是,武宗皇帝回到京城後,庚即降下聖旨,飭令重慶府知府孫公豹(具體名字不詳)清理整治開發綦江河。重慶府知府孫公豹奉旨立即招募石匠、民工,並親自多次到現場督辦,指揮民工們砍伐綦江河兩岸的樹木、雜草,清掏河道的泥石,石匠們用大錘打掉河床的巨石和淺灘的岩石,疏通河道。綦江河經過清理整治後,載重幾噸的木船,可由綦江區城經三江,到達東溪太平橋,洪水期間,竹筏或木筏可順水北下,漂到綦江。從此,形成了綦江河道的雛形。

“武宗皇帝降旨,孫公豹打灘”的傳說,還流傳在東溪、鎮紫街、蓋石洞一帶的民間,人們對武宗皇帝降旨整治綦河的皇恩充滿了感激和欽敬之情。

東溪民韻

《東溪賦》
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
瞻彼渝南,古鎮東溪,風雨滄桑,璀然燦然,中華輝煌五千年,古鎮文明二千載。

巍巍牛心山,一峰劍指;琵琶險峻,四寨虎視。霞蔚雲蒸,氣薄九天。流光溢彩,紅凝紫染。威武磅礴,揮戈揚鞭。翼王三攻而不下,兵家並爭嘆其堅。三河環抱,山清水秀。風梳楊柳,波泛漣漪;朝暉夕照,晴柔雨媚。鷗宿鷺集,鶴翔雁比。小橋流水,古樹人家;清泉亂石,古藤艷花;瓦寺臨岸,木屋懸崖;抒寫天趣,瀑飛壁懸。幽潭素月,峻岭彩霞。春波盪,村姑浣布;夏風爽,官紳避暑;秋月白,騷人作賦;冬雪瑩,漁翁扳罟。五千棵黃葛樹,蔽日以蓊翳,西南之最,嘆為觀止;近萬級古鹽道,入雲而迤邐,漢晉以遠,溯其肇始。世外桃源,心中詩翼。行人遊客,不禁於斯駐足抒懷;才子畫家,專程到此揮毫寫意。於是遠唐謫仙李太白遺詩:“丹溪一拱氣霏霏,黃桷森森綠相圍。接地渝黔通百貨,泊船漁火敞千扉。杏花雨潤太平渡,楊柳風披客子衣。遙指夕陽人影散,誰家官舫又來歸。”

古鎮經商,百業俱興。集其商貿竟占綦邑之首市。平晝千人手拱,入夜萬燈輝溢。三宮並八廟,四街連九市。香會戲園,人喧鼎沸;店鋪行棧,櫛比鱗次;酒肆茶樓,仁隱智匿;歌妓歌舞,百態千姿;洋貨土產,桂薪珠米;水陸碼頭,舟車郵驛;貲通渝黔之寶,客匯華夷之仕。時值逢年過節,民眾歡天喜地;燃爆竹,澆鐵水,舞龍燈,逗獅子,走高蹺,猜謎語,劃龍船,搶旗幟,比角力,耍把式,拉洋片,剪花紙,糖關刀,戲拇指,秧歌舞,皮影戲,鬼臉殼,麻鬍髭……窮形盡相,百藝千技。浸浸然盡染淳樸之風俗,陶陶然早忘榮辱之身世。於是近代勛戎張翼鵬題聯:“乃安斯寢,莫之與京。”

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迢遞,西漢開埠,萬壽場名,既往二千二百年;初唐建制,丹溪縣置,迄今一千三百載。明清風貌餘緒,原汁原味;古今人事留績,可歌可泣。撫南平遼碑,傣族源流可考;摩七孔子崖,漢墓龕刻猶記。天國翼王,設帳丁家灣,攻成都籌諸決策;賀龍元帥,借道曹天泉,立碣石撫我孑遺。中共黨支部地下活動,國府軍高官院中參議。米案風波,巴渝震驚;農民版畫,中外享譽。書院國小校,歷百載滄桑且喜健在;麻鄉老郵局,存方丈門楣追憶同治。吊腳樓前,盡賞民居之格調;石板街上,重蹈時空之軌跡。喜今盛世風和,僻壤恩被。百姓安居樂業,三司有識敢為。創經濟之偉業,揚文化之宏旨。幸其一村、二石、三瀑、四街、五橋、六院、七巷、八廟、九市、十景,舊貌煥然一新,游眾紛沓而至。美哉,看古鎮文化之深厚;壯哉,看東溪旅遊之崛起。

行政區劃

4個社區,20個行政村。
一社區、二社區、三社區、四社區;
竹園村、長堰村、白雲村、鞏固村、永樂村、上書村、盆石村、農建村、上榜村、大安村、大榜村、草坪村、唐家村、三台村、福林村、龍井村、三鎮村、楊柳村、新石村、結龍村。

政府機構

領導班子
曹長科(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
葉智勇(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財政、稅收、金融。
孫安華(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協助書記做好黨務工作,分管黨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教育、工會。
鄭懷勇(黨委副書記):協助鎮長工作,分管國有資產管理、清理,兩宮修復工作。
黃昭啟(黨委委員、人武部長):分管武裝、民兵、狂犬病防治、公路建設與管理;聯繫鞏固村、上書村、三台村。
文嚴華(黨委委員、統戰委員):分管統戰、民族宗教、僑台、計畫生育;聯繫竹園村、永樂村、上榜村。
周均(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民政、社會保障、村務公開、殯葬改革、殘聯、老齡、愛國衛生、醫療衛生、城鄉合作醫療、萬梨公路、兩橋建設;聯繫唐家村、龍井村、福林村。
汪傑(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機關效能建設、基金會債權管理、農村經營管理、農村財務、審計、企業、統計、商貿、打假、項目儲備,負責重點項目推進及各項工作督查;聯繫盆石村、農建村。
陳科(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國土、規劃、建設、拆遷、環保、城鄉住房建設工作、鐵路建設;聯繫草坪村、大榜村、三正村。
金奇彬(黨委委員、政法書記):分管安全、綜合治理、信訪穩定、招商引資、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市政園林建設管理、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場鎮消防工作;聯繫一居社區、二居社區、三居社區、四居社區。
李靜(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農業,包括(農技、科技、農業產業化、扶貧開發)、農電、林業、水利、新農村建設;聯繫長堰村、大安村。
田維春(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分管宣傳、青年、婦聯、精神文明建設、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旅遊;聯繫楊柳村、新石村、結農村。
張智(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人才、目標管理、檔案、史志、保密、機關後勤、文秘工作、關心下一代;聯繫白雲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