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風動石[福建省東山景點]

東山風動石[福建省東山景點]

東山風動石是福建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其中風動石在東山縣銅陵鎮東南隅岣嶁山東麓,塔嶼在銅陵鎮東側。以風動石為中心,加上銅山古城、塔嶼和西面的九仙頂、南面的馬鑾灣,構成獨特完整的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東山風動石東山風動石

東山風動石座落在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的素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最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是旅遊者最喜愛的美景之一。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

人們常說,到了閩南,不到東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東山,不到風動石,則更是一大憾事。的確如此。這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47米,長4.46米,重約200頓,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臥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

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臥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面,有一種驚險的感覺,嘆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

歷史

東山風動石東山風動石風景

附近的銅山古城始建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東、南、北三面臨海,西面直達九仙頂,因依傍銅缽、東山兩個村莊,故各取一字名之。城牆為花崗石砌成,長1903米,高7米,城堞有864個垛口,東西南北各有城門,西南二處建有城樓,為環山臨海的水寨。

風動石上有明永曆戊子(1648年)秋巡撫路振飛題刻的“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璸、陳士奇”。盤石右側有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東壁星暉”四個大字,左邊豎起石碑由明水師提督程朝京題詩。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戚繼光在此全殲倭寇;崇禎六年(1633年),巡按路振飛大帥徐一鳴在銅山海面二次擊敗荷蘭帝國東印艦隊;隆武二年(1646年),鄭成功以此為抗清根據地之一,訓練水師,收復台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從銅山港和宮前港起航東征,統一台灣。

風動石正面還題刻著毛澤東詞句“風景這邊獨好”六個大字。果不其然。風動石依山臨海,氣勢雄偉,神奇無比,本身就是一道絕佳的風景。而站在風動石前邊遠眺:銅山古城如長龍般,雄踞海濱,蜿蜒於綠樹叢中;古城外碧波蕩漾,大海無際無垠;綠島星點,宛如天女散落之仙花;海面上汽笛聲聲,舟楫往來。

傳說

東山風動石東山風動石

風動石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島,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拚命拉它,可是倭寇費盡了力氣,只聽到“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掉落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卻依然屹立在原地。

關於風動石,歷代名人吟唱甚多,如明代文三俊詩曰:“是石是星麗太空,非風搖石石搖風。雲根直締槐杓上,月館堪梯小八鴻”。是故,遊人一見此石,總嘆為觀止,心領神會其美之時,留一影以為快。風動石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映形成。難怪,文人墨客會在此留下:“這裡風景獨好”的讚嘆。日出時的風動石景區最為迷人。在東山縣風動石景區,風動石就座落在銅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

特點

城東門外海濱有天然石洞,傳有虎踞,故號“虎崆”。洞長15米,寬約5米,有清泉甘美,大旱不乾,壁上鐫“靈液”石匾,稱“虎崆滴玉”。城最高處九仙頂有“人世仙境”、“海天一色”、“宦海恩波”、“三島春秋”等摩崖題刻20多處。一塊刻有“瑤台仙嶠”的巨石是當年戚繼光、鄭成功的水操台。

塔嶼島上礁石嶙峋,千姿百態。南端澳角海面有龍、虎、獅、象四嶼,造型生動逼真。文峰塔為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塔身7層,高32米,座圍14米,塔頂由兩塊圓圓的大石塊相疊而成,是航海的標誌。

關帝廟,它沒有北方高堂的粗獷,卻有南國宮殿的精巧;沒有名都聖殿的巍峨,卻有臨海建築的雄偉;沒有府城古剎的寬廣,卻有老鎮廟宇的結實。專家見之,贊曰:“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名家見之,喜不自禁,吧為觀止。攝影家見之,拍案叫絕,即刻定為天宮外景。

觀賞

東山風動石東山風動石

東山風動石因其“奇、險、大”的特點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譽為“天下第一奇石”。觀賞風動石的各個側面,能給人不同的感受,側面可觀其“奇”,背面可觀其“險”,正面可觀其“偉”。

側面

從側面看,風動石就像一隻玉兔,蹲伏在磐石之上,呈三角形,上小下大,底部是圓弧形,整塊石頭稍稍向海的方向傾斜,圓弧的底部與下面岩石的接觸面只有十多平方厘米,幾乎是懸空斜立,半座半垂,不經意間還真會找不到上、下兩塊岩石間的接觸面。

背面

東山風動石東山風動石
要領略風動石的“險”,須到它的背面去看。順著古城來到風動石西側,仰首觀之,一塊狀如玉兔的巨岩,伏在外傾的磐石上,那著地處不過一尺見方。巨大的球石,懸空而立,搖搖欲墜,好象整塊石頭隨時都有可能滑下來,砸到地面上,觀之令人心寒膽顫。假如此時有人正在推蹬,巨石晃動起來,上下搖擺不定,巨石下壓更多,就宛如泰山壓頂一般,則更是讓人一刻也不敢多留,趕緊返身逃之夭夭。風動石奇觀,歷代文人吟唱甚多:“鬼斧何年巧弄丸,鑿得拳石寄層巒。翩翻陣陣隨風漾,輾轉輕輕信手摶。潮撼孤根危欲墜,雨余蒼蘚秀可支。五丁有意留奇蹟,特為天南表大觀。”“文昌祠邊大石球,神仙蹴戲靈山頭。萬夫欲舉移不動,天風撼之動不休。”

在風動石左側下岩壁上,刻著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東璧星輝”四個大字,字型飽滿圓潤,端方渾厚。相傳,風動石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與其日月相伴,必能沾其靈氣,高中魁首。於是古時在風動石邊建有東山三大書院之一的“東璧書院”,又稱“魁星樓”,意欲與風動石交相輝映,得其靈氣,培育文人墨客,造就賢達能人。

正面

風動石正面的右前方立著一塊石碑,上面題刻著明水師提督程朝京詠風動石詩:“造化原來只一丸,東封函谷萬層巒。天風吹向閩中墜,海飆還能逐勢摶。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呵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這首詩就將風動石的奧妙講述得淋漓盡致了:五個大力士想推都推不動它,而一個餓著肚子的小兵輕輕地就能將它推動。為什麼?這就是“在勢不在力”的問題。想要推動風動石,不是靠著人多勢眾就行了,而是要找準角度,選好著力點。要背向西南方向,由此向東北方向推之即可。當然,不能一個勁地猛推,而是要有節奏的,一推一放,一緊一松,方會成功。

景點

塔嶼

朝聖樓朝聖樓

又名東門嶼,與銅陵鎮相隔800米海域,因山頂有一座文峰塔而得名。整個島呈“工”字形,面積80.5公頃,與溫州江心嶼、廈門鼓浪嶼、台灣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塔嶼上有兩個石洞。其中雲山石室是黃道周的讀書處,洞外鐫有黃道周少年時手書的“雲山石室”4個大字。洞邊有清代巡撫潘思渠立的碑坊,橫刻“黃石齋先生讀書處”,背鐫“仰止高山”;鷹石洞在石室對面,鷹嘴岩下,洞口上有塊巨石如雄鷹頂立,上鐫“石齋”二字,是黃道周臥室。《明史》記載:“道周學貫古今,所至者雲集,銅山在孤島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臥其中,故學者稱為石齋先生。”明東閣大學士林釺題詩於室內:“洞門六六鎖煙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幽月,曉天清露滴松花。”洞室周圍有石刻多處,以書法家關雲、成中心、張庭楨合題的“海濱鄒魯”、“黃道周筆書”、“石磐”最為著名。

朝聖樓

東山關帝廟朝聖樓位於東山銅陵鎮濱海路,鄰近東山關帝廟,是由東山與台灣信仰關聖帝君的各界信士共同倡議興建的,是東山風動石景區的重點配套建設項目。朝聖樓採用仿古式建築,樓體高七層,樓內設有兩岸關帝信仰文化展示廳、朝聖休憩聽潮廳、朝聖儀典堂等,是一座集朝聖、旅遊、文化交流為一體的建築。東山關帝廟朝聖樓的建設,對於更好的發揮東山關帝廟的對台優勢,加強兩岸關係,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更進一步發展東山的朝聖觀光旅遊,具有重要的意義。

東山博物館

1988年6月開館,1995年3月建成三層樓新館,建築面積986平方米,占地1400多平方米,館內設有“文物室”、“閩台史前文化關係陳列室”、“陳洪甄書畫室”、“東山建縣八十周年建設成就回顧展“等展室。展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歷代文物、圖片、拓片等700多件。其中有東山人“化石”,萬年前舊石器、各種動物(鹿、熊、象、犀牛、羊)化石,還有石器、銅器陶瓷器、玉器、木雕、古今兵器、書畫、民俗文物及一艘從台灣飄來的台灣高山族獨木舟等。這些藏品反映了東山島豐富和珍貴的文化遺產,證明了一萬年前東山島已有先民在此生息和繁衍,反映閩台兩地人民交往的歷史和密切關係,也反映了東山歷代軍民抵抗外侵,保家衛國的光輝業績。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銅山關帝廟

又名武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擴建,至第四年,始建成縱袤一百二十尺,橫廣五十一尺的宮殿式大廟。爾後,幾經擴建、焚毀、重修,終成現在的規模。
可以說,關帝廟融建築、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民間藝術於一爐,且已達爐火純真的地步。因此,有關專家給予高度評價。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在觀賞了該廟以後,讚嘆它是國內罕見的古建築。現在,關帝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單位。
關帝廟的影響,既早且廣。據說,當年鄭成功要率軍收復台灣,就曾至此問簽。數百年來,閩南沿海漁民,尤其是東山百姓,更是把關帝視為他們的保護神。一年四季,前來朝聖的香客絡繹不絕。

虎崆滴玉

“虎崆滴玉”位於東門外,是海濱水涯邊一個天然海蝕洞,是盛夏的避暑旅遊勝地,遊人不絕。
所謂“虎崆”,是位於水涯處的海蝕岩洞,據傳,昔日曾有虎盤踞洞中,故名“虎崆”。有大、小虎崆,大崆於右,小崆於左,中間互通;虎崆左右和上端,絕壁綿延,洞前礁石嶙峋。人順著絕壁間“之”字形石階而下,首先到小虎崆。繞過小虎崆,就是大虎崆了。大虎崆洞深約15米,呈喇叭狀,內窄外寬,窄處約4米,寬處近10米,形若張開虎口,可容數十人。洞內是沙地,內有一石桌和四塊礁石凳,清幽超俗,海風送爽。
所謂“滴玉”,是洞內半壁石罅中流出一股清泉,涓涓流出,泉水甘甜可口,大旱不涸,泉水滴落在沙中瓷缽內,叮噹有聲,猶如珠玉滴落,故稱“滴玉”。盛夏酷暑,洞內清爽可人,在此取水烹茗,兼觀滄海、觀濤聲,於是心潮隨之澎湃,真可謂有味有聲有色有情。清光緒年間,詔邑翰林林壬曾親臨奇景,靈感如泉涌,美其泉為“靈液”鐫入青石匾,嵌入泉眼邊。另鐫一塊青色石碑刻,曰:“品泉虎崆,列席沙磧,席殊湫濕。銅桃竹爐,位置妥貼。同行諸君皆曰善。林壬記。”
洞外奇礁異石,陡崖峭壁,千奇百怪,景色奇特壯觀,令人留連忘返。洞上新建一座觀海亭。

銅山古城

東山風動石東山風動石

銅山古城,建於明朝洪武20年間。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倭寇騷擾,派了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築城建寨。史載:周德興那一年親臨東山島,選擇要地,徵調民工,臨海砌石,環山建城。城長571丈,高2.1丈,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上堞牆864片,窩鋪16間,置大炮數十門,建立水寨。並以依傍的”銅缽“、”東山“兩個村名中各取一字,合為”銅山“城。一時,它與福寧的烽火、連江的小亭、興化的南日、泉州的梧嶼,聯成全國捍疆的五大水寨。

古城不但以壯美的景色引人入勝,而且以豐富的歷史蘊蓄和謎一樣的故事令人神往。留連於古城,坐在城垛上看著古城更美的景象“古城日出”和“古城月色”,那是作家畫家也難於描繪的。

節慶活動

三平奇俗

朝聖樓朝聖樓

三平村位於平和縣文峰鎮,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剎──三平寺所在地,距漳州市區47公里。這裡山明水秀,民風淳樸,千百年來一直保留著“人蛇共處,同床共眠”的奇異習俗。這一帶生長著一種頭帶八卦形、無毒、不咬人、十分馴順的小黑蛇,相傳當年曾被三平寺開山祖師楊義中高僧收為隨從侍者。因此,當地村民把它當作居家平安的神物,尊稱為“侍者公”,認為長蛇入室是吉祥的象徵,家裡蛇越多越吉利。所以,在這裡,人不怕蛇,蛇不咬人,人蛇之間和平相處,即使有人夜間不小心踩住蛇尾,蛇也只是象徵性地咬一口,以示“抗議”,被咬的人也是一笑了之,決不進行報復。而且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更是司空見慣的事,甚至有時蛇還會鑽入被窩,捲曲在主人腳旁,形成人蛇同床共眠的奇觀。如果你有意目睹這世間鮮見的奇俗,不妨在春暖花開或盛夏時節,到次小住二、三天,一定可以領略到箇中滋味。

龍舟競賽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龍江沿岸村莊的一種習俗。它於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划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旅遊小貼士

美食

東山風動石東山風動石

漳州最有特色的菜餚不外乎海鮮和當地的各種滷味。海味包括對蝦、紅蟹、鰻魚、海蟶等等,清蒸是最佳的烹調方法,這樣可以保持原味,鮮嫩爽口,十分美味。滷味主要有鹵豬頭肉鹵豬舌頭、滷鴨、滷雞,都做得香噴噴的,吃起來很入味。

住宿

全市擁有旅行社28家,其中國際社2家,國內社26家;星級酒店12家,其中三星級6家,二星級6家。旅遊接待床位5000多床,旅遊定點單位7家,全市直接旅遊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旅遊接待服務體系基本成龍配套。旅遊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逐步成為漳州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最佳旅遊時間

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遊。

特別提醒

其實,旅遊期間遊客的生活環境、飲食起居都大大異於平時,如果在短期內無法適應這種變化可能導致某些疾病發作,應該引起重視。尤其是目前在各種探險旅遊如登高山、潛水、笨豬跳、急流探險等活動及項目越來越多,不少人喜歡尋求刺激卻又沒有相應的承受力,大部分遊客在外出旅行前沒有體檢的習慣,往往根據自我感覺決定是否參加旅行。這樣,比較容易節外生枝。在國外,人們旅遊前會徵求醫生的意見,由醫生根據他的身體狀況以及旅遊路線、目的地的特點等提出合理的建議,讓旅遊者做好各方面準備,保證旅行途中不出意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