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關帝廟位於銅山古城中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派魏然,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古建築藝術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東山關帝廟東山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位於東山銅陵鎮東邊的岵嶁山下,在風動石景區內依山臨海,氣派巍然、金碧輝煌。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評價道:“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東山關帝廟與山西運城關帝廟、河南洛陽關帝廟、湖北當陽關帝廟並稱中國四大關帝廟,是台灣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眾多關帝廟中,只有東山關帝廟和山西運城關帝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關帝廟的廟門為牌樓式,由六支圓石柱頂托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拱架上捧著一座宮殿式樓亭,稱“太子亭”。整座太子亭充分運用了幾何學與力學的建築原理,不僅造型藝術高超,而且具有很高的建築結構科學價值。數百年來,太子亭歷經無數次的颱風、地震的侵襲,都安然無恙,令許多中外古建築專家讚嘆不已。

始建時只是一座小廟,明正德三年(1508年)動工擴建,至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爾後,幾經擴建、焚毀、重修,終成現在規模。現在的關帝廟屬抬梁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傳統的對稱型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六間,總長40米,寬17米,面積680多平方米,其建築中軸線與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對,中軸線與塔尖成一條直線。在古代沒有任何精密儀器的情況下,建造得如此精確,確實罕見。

歷史淵源

東山關帝廟東山關帝廟

據查證,東山關帝廟是台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台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明永曆18年(1663)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撤離銅山歸台灣,寧靖王朱術桂特地在王府內建造了從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台灣的關帝廟,廟宇仿效銅陵關帝廟形式建造,神龕上掛著一幅清乾隆54年(1289)府知事楊延理獻的仿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為銅陵關帝廟書寫的對聯,據澎湖紅毛城關帝廟管關帝廟委會王鏡芳先生介紹:紅毛城關帝廟早在明朝就從銅陵關帝廟分靈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於台灣南部,稱“文衡帝君”。

清康熙23年(1683)水師提督施琅率師復台後,官兵們把“銅陵關帝廟”香火分布台灣。

清嘉慶年間,漳州平和縣人林楓從東山關帝廟分香回鄉並雕塑關帝神像。後來,林楓的後裔林應獅等人又親自赴銅陵關帝廟分靈,渡海到台灣噶瑪蘭(今宜蘭)建廟,名為協天廟,成為台灣北部最早廟宇,並傳播台灣各地建關帝廟。 台灣關帝廟,不少是東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銅山人任台灣水師左營游擊游崇功在諸羅縣東北隅建關帝廟。清代有東山師傅藍木在台灣澎湖建了一些關帝廟。民國23年(1933).東山縣康美村建築師傅林進金、林進添、林保宗三人應聘到澎湖的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銅陵關帝廟同式樣的關帝廟。

歷史以來,台灣同胞對東山關帝廟十分敬仰,經常前來朝聖捐資。東山關帝廟裡《重修武廟碑記》記載了台灣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軍、政、商、漁籌備界人士捐款的姓名與金額。

近幾年來,台灣宜蘭、高雄花蓮、新竹、台北、台中、台東、桃園、基隆、彭湖等全省各地關帝廟信徒紛紛組團前來銅陵關帝廟朝聖謁祖,並進行關帝文化交流活動,敬獻“追源謁祖”匾額和奉去關夫人像到台灣。

設計風格

東山關帝廟位於東山銅陵鎮東邊的岵嶁山下,在風動石景區內依山臨海,氣派巍然、金碧輝煌。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評價道:“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東山關帝廟位於東山銅陵鎮東邊的岵嶁山下,在風動石景區內依山臨海,氣派巍然、金碧輝煌。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評價道:“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

關帝廟,它沒有北方高堂的粗獷,卻有南國宮殿的精巧;沒有名都聖殿的巍峨,卻有臨海建築的雄偉;沒有府城古剎的寬廣,卻有老鎮廟宇的結實。專家見之,贊曰:“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名家見之,喜不自禁,吧為觀止。攝影家見之,拍案叫絕,即刻定為天宮外景。

東山關帝廟依山伴海,面向煙波浩淼的東山灣,依地勢逐級遞高,層層而起,氣勢雄偉。廟前有一大廣場,石雕的欄桿圍著蓮花池,池中綠水滿波映襯著古廟。廟前有明清時代雕刻石獅四對.昂首威猛,神態各不相同。

東山關帝廟從它整個建築來說,保持了明清時古建築的規格和建制、同時它又揉進了閩南建築特有的精緻和細膩的建築風格,比如象太子亭斜柱,斗拱木構件等,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範圍內把中原關帝廟的精華和地方特色濃縮在一起。因此具有了它的科學價值。

至於東山關帝廟的藝術價值,則體現在建這個廟的時候,揉進了許多東山民間藝術。如經過精心雕琢,給冰冷的石頭賦予了藝術生命的閩南石雕;在木料上上漆、上金的閩南鎦金漆藝術;還有頗具特色的彩瓷剪貼。這些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藝術集中在關帝廟的殿堂內外,並在這裡發揮到極致。

東山關帝廟正是具備了以上三種價值,所以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布局

東山關帝廟東山關帝廟

整個關帝廟的木結構部分為明代、部分為清代和近代建築。廟宇屬抬梁式木構架建築,總長40米,寬17米,面積680多平方米。

關帝廟的廟門是用六根石柱頂托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木製拱梁。拱樑上建有一座宮殿式樓亭,叫做"太子亭"。廟門兩側,威猛的石獅如忠勇的戰將,護衛著寺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支撐"太子亭"的石柱是由外向內傾斜的。這在其它的建築上是很罕見的。從建築結構的角度來說,這樣更有利於"太子亭"的穩定。事實上東山靠海,每年都會受到颱風的侵襲,同時歷史上也有過多次比較大的地震,但"太子亭"歷經六百多年,重心那么高卻仍然完好無損,確實於這種傾斜支撐的石柱有關。

太子亭上有各種閩南瓷雕組成的圖案,正面是“八仙過海”和“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中的人像,象樊梨花征西,還有岳飛抗金等,這些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栩栩如生。所謂閩南瓷雕,就是用彩色的瓷碗、瓷杯、瓷盤打碎以後,用彩色碎瓷片貼上成圖案造型。由於圖案是用彩瓷組成的,因此歷經多長的時間都不會退色。這是閩南一帶特有的建築裝飾工藝,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太子亭後面是天井,天井裡擺放著十八般兵器,展示著武廟的特徵。

踏上幾級台階,迎面是關帝廟前殿的正門,左右是兩扇邊門。周圍是代表閩南石雕風格各種裝飾物。正門用一根雕刻著精美圖案的皇槓橫擋在那裡,據說,只有關帝出巡才可以從正門出入,平時人們只能從邊門進出。

廟內的金木雕、石雕更是巧奪天工,金碧輝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條全國罕見的盤龍,騰雲吐珠,崢嶸露角。據說這樣的盤龍大陛石全國只有兩塊,另一塊在北京的故宮。是同一對師徒雕刻的。此外關帝廟裡的餾金木雕、石雕刻都出於歷代名家之手,是上乘珍品。主殿中間是關公神像及神龕,兩邊的迴廊是關公的四員侍衛大將。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刻、木刻對聯、匾額。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上,兩邊柱上掛有明武英殿大學士、太師太保黃道周親筆寫的木刻楹聯曰:"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戚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殿內還有台灣同胞蔡獅的對聯:“義佐關劉彪炳事功照日月;氣吞吳魏剛張節凜冰霜。”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宏亮,整座廟宇布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普天下的武廟,關帝座前只有兩名侍將,一個是持刀的周倉,另一個是捧印的關平。唯獨東山的關帝廟,與眾不同。除了持刀的周倉外,其身後神龕里還坐著另一個周倉。而且其相貌也不同立著的周倉,是白淨臉龐五綹須。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面有一個神話典故,說是宋末忠臣陸秀夫曾經附神在東山關帝神像上,享受民間香火。後來宋朝幼主帝昺也附神在周倉身上。這一來,陸秀夫大傷腦筋了。按廟裡神位,關帝為主,周倉是侍將;但是,帝昺總是君,自己畢竟是臣,總不能叫主子天天站立在自己的身旁吧,怎么辦呢?陸秀夫只好託夢給關帝廟的廟祝。後來東山的老百姓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們給宋帝昺附神的周倉安排個座位,另立個神龕在旁邊,免除了他持刀的職務。等到關帝出巡時,另備白馬一匹,供他代步。但是,人們總覺得關帝座前,僅有關平侍立,看的不順眼,所以,又塑了周倉的原形,持刀侍立,這就是東山武廟兩周倉的來歷了。其實,這種傳統,只不過反映漢民族在異族統治下,借關羽不忘故鄉的忠義,寓托人民不忘故國的思想罷了。

在東山島上"關帝崇拜"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從鄉鎮到鄉村,眾多民居的大廳中堂都供奉"關帝"神像,家裡大事小事都來請示關公,比如說婚嫁、出海時,首先要來廟裡焚香朝拜讓關老爺請個日子。每逢初一、十五或逢年過節時,更要備辦供品朝拜,年底豐收的時候要到關帝廟答謝關帝,以表虔誠。在農曆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祭祀關帝的日子,當地都要舉行慶典活動,請社戲來演出。這個時候關帝廟裡里外外人山人海。

分析東山關帝崇拜的起因:一是東山漁民常年在海上捕魚,需要互相互助的忠義之氣合力與大自然抗爭,這與關帝的"寐則同床、恩若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忠義思想相吻合;二是東山歷史上備受倭寇侵擾,需要信勇之氣來抵禦外敵,這都與關帝的精神相吻合。再則凡塵世之中,難免有許多不平、不順、煩擾之事,百姓希望關帝顯靈相助。因此形成了東山島“關帝崇拜”習俗。東山縣城鄉老百姓的關帝信仰還演化出到東山關帝廟抽籤、樂捐、添香油、還願、迎神、掛香、演戲等民間風俗。

值得一提的是,與東山島一水之隔的台灣島,關帝信仰也有很深的民眾基礎。台灣的關帝信仰是僅次於媽祖信仰的第二大民間信仰。島內目前有900多座關帝廟,這都是從東山關帝廟分靈過去的。東山縣博物館館長陳立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明永曆十八年(1663)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撤離銅山歸台灣,寧靖王朱術桂也隨前往,他特地在王府內建造了"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就是從銅陵關帝廟分靈到台灣的關帝廟,廟宇仿效銅陵關帝廟形式建造。

主要景點

東山關帝廟瓷雕極為華美東山關帝廟瓷雕極為華美

瓷雕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東山關帝廟廟內的金木雕更是巧奪天工,金碧輝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條全國罕見的盤龍,騰雲吐珠,崢嶸露角,這些金石雕刻,都出於歷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間是關公神像及神龕,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匾額。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上。

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宏亮,整座廟宇布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關帝廟的廟門是一座牌樓式的建築,叫太子亭,左右兩邊有四根石柱都向中間的柱子傾斜。早在600年前的建築工程師們就對力學有了全面 的認識和掌握,都知道三角形穩定性原理。這左右兩邊各三根柱子剛好構成兩個三角形成一個穩定的受力結構,即使上面還頂托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拱架上還捧著一座宮殿式樓亭,也是穩如泰山。數百年來,歷經無數次的地震颱風的侵襲,都安然無恙,令許多中外的建築專家讚嘆不已。

一百二十個英雄人物
太子亭的屋頂上有一百二十個英雄人物如:李世民登基,樊梨花征西,岳母刺字,穆桂英掛帥等,造型生動,千姿百態。這些是最具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剪瓷雕。其製作方法是根據不同的人物造型,用泥胎製成形,再將彩色瓷片根據人物造型的需要剪碎貼上。這種傳統藝術過程繁鎖,東山關帝廟需要有精湛的工藝才行。剪瓷雕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會褪色,可以長時間保持色彩鮮艷;二是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流光溢彩,有一種金碧輝煌的感覺。站在大殿門口,對著太子亭正中央的門洞看過去,關帝廟的中軸線正與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對,中軸線與塔尖成一條直線,在古代沒有任何精密儀器的情況下,建造得如此精確,確實罕見,真可謂是巧奪天工。關帝廟的大殿有三個門,中門兩側各有一石鼓,石鼓上架著蟠龍鎦金木棒,稱為“龍檔”或“皇檔”。顧名思義,龍檔就是將人們擋在外面不能從中間門進關帝廟,只有皇帝來了才能從中門進,這也是表示對關帝的敬意。

青色陛石
在關帝廟的大殿下有一塊水磨青色陛石,上面雕刻著一條罕見的盤龍。龍頭在陛石的中間,龍身順次盤開,騰雲吐珠,露角崢嶸,造型獨特。關於這塊青龍陛石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東山關帝廟傳說。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人得到了一塊上好的陛石,當時東山關帝廟正重修,這人就將陛石獻給關帝廟,並請來師徒兩人雕這塊石頭。師傅決心將這塊陛石雕成一塊獨一無二盤龍石雕,可是剛開工之時師傅恰好家中有事趕回家了。這徒弟左等右等不見師傅回來,就大膽地試著運用壓緣法的雕刻技法,將盤龍雕刻在這塊陛石上,待師傅從家中趕回來時,看到徒弟的傑作大加讚賞:“真是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啊!”

風俗

祭祀風俗祭祀風俗

東山民眾自古有到東山關帝廟抽籤的風俗,按古例,農曆十二月二十廟恭送關帝上天,至過年正月初四,恭迎關帝回歸,舉行關帝安位典禮。禮畢由縣長進第一炷香,抽第一簽,叩問本縣農、工、漁各業及百姓安泰、祈福消災諸大事。縣長祝畢,方由士民問卜

解放後,此例略改,由本地德高望重長者代表全縣士民進第一炷香,抽第一簽,為全縣祈福消災。平常,百姓到關帝廟抽籤,有求問家事、生死、安危、婚姻、功名、升學、訴訟、捕魚、生育、前途、建房等。

東山關帝廟的籤詩共有100首,分為上吉、大吉、中吉、上上、中平、下下共六類,簽上注有簽題,簽用竹片製成放在簽筒內。求籤方法:首先為晉香,取香十餘炷依次是至天公爐前,先拜天公,隨後至三界公爐前,再拜三界,各晉香三炷,最後至關帝爐前,晉香盡數,三揖三跪三叩首;其次禱告關帝,自報本人姓名、出生年月日、居住地點、預問何事及請求關帝點化,後從簽筒中抽出一支簽放至香爐,取一對茭杯,合十擲地,如果是“上杯”(一正、一反)則說明關帝同意此簽,如非“上杯”則需重新抽籤、擲茭杯,直到茭杯為“上杯”;最後,求籤人需將所求到的簽拿給廟內專職解簽的人員解釋。

歷史意義

這一副對聯是東山關帝廟是台灣關帝廟的香緣祖廟的歷史明證。1990年7月,東山關帝廟台灣宗教諮詢委員李炳南教授跨越海峽,親臨東山關帝廟考察,當他們看到黃道周為關帝撰寫的長聯真跡時。恍然大悟的說:“台灣關帝信仰文化正源於此!東山關帝廟是台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台灣諸多的關帝廟都懸掛此楹聯,但不知出於何時何地何人所撰現在這謎可解開了,找到這個根了”。

關帝廟可以說是東山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很多東山人會到關帝來拜關帝。不管遇到什麼大事小事,更會到關帝廟來求籤,求關帝指點迷津。據說當年鄭成功出兵收復台灣之前就曾到此求得吉簽,其後果然旗開得勝,把台灣收復到祖國版圖。 東山關帝廟是集瓷雕木雕、石雕為一體的閩南民間藝術博物館,以其古老的歷史和精湛的建築藝術,成為史學家和建築學家研究的對象。更以深遠的關帝文化傳承,在海峽兩岸架起一座橋樑,如一道彩虹,橫貫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歷史評價

東山關帝廟前的文化活動東山關帝廟前的文化活動

關帝廟主殿正中懸掛著關帝廟的鎮殿之寶清朝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匾額,意為關帝的品格,是千秋萬世為人的準則。這是對關帝最高的評價。牌匾下奉著兩尊關帝神像。前面一尊稱“鎮廟神”,是按《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形象雕成。面如重棗,眉似臥蠶,紅顏長,氣宇軒昂,令人肅然起東山關帝廟敬。

後面一尊坐在轎子裡,是可以搬動的,每逢關帝壽誕期間,轎子裡的關帝君就會抬出來,在東山的大街小巷巡遊,以示恩澤百姓。在1995年這尊神像還被請到台灣,去台灣巡遊長達半年這久呢!在關帝兩邊塑立著四尊泥塑雕像人分別是關帝生前的四員大將:持大刀的是周倉,捧大印的是關平,以及王甫和趙累,這四員大將生前跟隨關公南征北戰,屢建戰功,聲名顯赫,逝後忠心耿耿的護衛在關公的左右,足見他們的赤誠忠心。在關帝右邊的神龕里,供奉的是周倉的座像,上一匾額“在帝之右”這在全國關帝廟宇中是絕無僅有的。

主殿的石柱上懸掛著的這副對聯,是明武殿大學士黃道周題寫的,上聯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下聯是“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這副對聯概括了關公一生的豐功偉績,也表達了黃道周對關公的仰慕之情。

隨著東山關帝廟分靈到台灣,廟宇文化也相繼傳入台灣。台灣的關帝廟風俗習慣,都遵循東山古禮,二月抬關帝出巡,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為關帝祝壽,搭戲台唱戲禮儀都按東山銅陵關帝廟體例進行。

歷史以來,台灣同胞對東山關帝廟十分敬仰,經常前來朝聖謁祖。兩岸恢復往來以後每年都有大批的台灣民眾前來東山祖廟進香。他們都認為東山關帝廟是他們關帝文化的發祥地。這些年來台灣有400多座關帝廟數萬信徒到東山關帝廟朝聖進香。1995年1月,台灣基隆普化警善堂堂主簡火土、基隆漁協會理事長謝建政和拖網協會理事長江欽良邀請東山關帝廟的"關聖帝君"神像巡台。恭迎團直接從台灣基隆開出到東山港接關帝從海上直航到台灣出巡,當時在台灣引起轟動。

1997年1月7日,應台灣方面的邀請,“東山關帝祖廟赴台訪問團”一行10人赴台訪問,在台灣訪問了基隆、台中、台南、高雄等眾多關帝廟,並參加在宜蘭礁溪協天廟舉辦的"海峽兩岸關帝文化學術研討會"。

1998年8月,高雄市文衡殿信徒30多人到銅陵關帝廟謁祖進香,敬獻“追源謁祖”的匾額。

1990年7月台灣宗教諮詢委員會李炳南教授到東山關帝廟考察,當他們看到廟裡黃道周撰寫的對聯,恍然大悟地說:"台灣關帝信仰文化正源於此。台灣諸多關帝廟都懸掛此對聯,但不知是何人所寫,現在這個謎解開了,找到了這個根。"

現在的東山關帝廟裡掛著很多近些年來台灣關帝信徒敬獻的牌匾。

在全國眾多關帝廟中,只有東山關帝廟和山西關帝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關帝廟是關帝的家廟,它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點好理解,而地處閩南一隅的東山關帝廟為什麼能夠成為唯一和山西關帝廟相併列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