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區

東北黑土區

東北黑土區主要分布在中國松遼流域和三江平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占全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廣義的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為103萬平方公里,其中土壤侵蝕面積達27.59萬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27%。近年水土流失嚴重,專家測算,現有的部分黑土層耕地再經過40-50年將全部流失。

簡介

東北黑土地東北黑土地
東北黑土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糧食年產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糧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 數據顯示,廣義的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為103萬平方公里,其中土壤侵蝕面積達27.59萬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27%。

該區屬於寒溫帶氣候,氣候乾燥寒冷,降雨集中多以暴雨形式出現,7~9月的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00~700mm,水資源總量為1415.99億m3 ,人均占有量為1213.98m3 。儘管它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中面積最小、氣候條件最寒冷、農業開發條件最惡劣的,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舉全國之力,只用了六十多年的時間,成為“中華大糧倉”,累計生產糧豆3922億斤,其中商品糧為3065億斤,糧食商品率為87.2%。

開發

東北黑土區是世界僅存的“四大黑土區”之一,曾經歷過草甸、草原景觀數萬年的變遷。在東北寒冷的氣候條件下,草甸、草原茂盛的植被剝落腐蝕,逐漸積累成一層厚厚的腐殖質,從而形成肥沃的黑土層。研究表明,東北黑土層的形成過程十分漫長,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

20世紀50年代的大開荒中,這片肥沃的土地被54馬力的進口拖拉機犁開。土壤專家發現,土壤中黑土層厚達30-100厘米,有機質含量高達5%~7%,是黃土地的數倍。黑土地成為中國東北的象徵之一。 人們總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的肥沃與珍貴。

從1963年到1976年,先後有54萬名知識青年加入北大荒人的行列,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等大中城市的知青,把城市的文明植入了偏遠的邊疆,開發黑土地。

近年來,東北黑土區的糧食總產量與種植面積仍然在持續增長。2004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突破300億公斤大關;2006年達到378億公斤;2007年,這個數字變為396.55億公斤,歷史最高紀錄不斷被刷新。

水土流失

中國東北黑土區在大面積開發墾殖過程中,亦發生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主要表現在大面積坡耕地的黑土層流失和水土流失中形成的侵蝕溝。嚴重的水土流失正使中國肥沃的東北黑土地變得又“薄”又“黃”,專家警告說,如果再不抓緊防治,“黑土地”也許將成為書本上的一個歷史名詞。

據專家介紹,每生成一厘米黑土需要200年到400年時間,而現在黑土層卻在以每年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每年流失掉的黑土總量達一到兩億立方米,光是跑掉的養份就相當於數百萬噸化肥。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比開墾前下降近三分之二,板結和鹽鹼化現象嚴重。黑土的流失與黃土不同,黃土高原只是把土層流薄了,但還能長莊稼;而黑土一旦流失光,將寸草不生。

近年來,由於自然因素制約和人為活動破壞,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現在,東北典型黑土區有水土流失面積4.47萬km2 ,約占典型黑土區總面積的26.3%。據調查,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0.3-1.0cm厚的黑土表層,土壤有機質每年以1/1000的速度遞減,由於多年嚴重水土流失,黑土區原本較厚的黑土層現在只剩下20-30cm,有的地方甚至已露出黃土母質,基本喪失了生產能力。據測算,黑土地現有的部分耕地再經過40-50年的流失,黑土層將全部流失。

拯救

為了拯救這塊寶貴的黑土地,水利部松遼委曾主持編制了《黑土區1999-2050年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松花江流域中上游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建議書》和《遼河流域中上游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建議書》,並由東北四省區政府聯合上報國務院。引起了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