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潯酥糖

杜潯酥糖

杜潯酥糖又名漳浦酥糖,是福建漳州市的一種漢族傳統甜點。因產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杜潯鎮而得名。主要原料是花生仁、蔗糖、麥芽糖、豬粽頭肉等,口味酥脆,工藝是炒、熬、煮。 杜潯酥糖已有百年歷史,以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科學配方精製而成,採用先進生產技術,精心選料,製作精良,以其獨特的酥、香、脆而聞名!營養豐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膩、自然純正、風味特佳。名揚海內外。

基本信息

百年字號

杜潯酥糖杜潯酥糖
杜潯酥糖”已有百年歷史,以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科學配方精製而成,採用先進生產技術,精心選料,製作精良,以其獨特的酥、香、脆而聞名!營養豐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膩、自然純正、風味特佳。名揚海內外。獨特的“口中無渣無而走俏香港台灣東南亞等地區,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一致好評。以優質的吉利酥糖奉獻社會,在糖類食品中獨樹一幟,是人們逢年過節、休閒品茶喜愛酥糖作為上等茶料及饋贈的高檔佳品。

歷史淵源

杜潯酥糖杜潯酥糖
“杜潯酥糖”起源於大約2500年前的“花生糖”,那時的中國正處於著名的戰國時代,戰火連連,於是許多富餘人家躲避戰火之前,將白砂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凝固後切成不規則的小塊帶在身上充當補充能量的乾糧,也就是最早的“花生糖”。
1279年,南宋末年趙宋皇族後裔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流亡避難於福建漳浦,在漳浦修建趙家堡,隱趙姓改黃姓,開始了隱居生活。趙氏皇族因為長途跋涉,需要高能量的乾糧,於是不經意將宮廷中傳統製作酥糖的工藝帶到了福建漳浦。這種宮廷酥糖,運用精選的香酥花生、白砂糖、土豬油、蔥頭為主料,經一揀、二炒、三熬、四煮、五凝、六切等古法手工流程,製作出的酥糖,有著“酥、脆、香、甜”的特點。
康熙年間,漳浦人蔡世遠以及其侄蔡新相繼成為乾隆嘉慶兩代的帝師。蔡新奉命入直上書房,侍諸皇子講讀,並授翰林院侍講,在朝任職50年,歷任吏、禮、兵、刑、工等部尚書,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叔侄二人在職均非常愛吃家鄉的酥糖,常托人從漳浦杜潯鎮捎帶酥糖進京,以此特產饋贈官員好友。乾隆皇帝嘴鑽胃刁,只見酥糖呈金黃色,花生粒粒飽滿,豬油蔥香撲鼻,一咬香脆可口,回味無窮,對杜潯酥糖可謂讚不絕口。杜潯酥糖漸漸地受到官員和皇族地追捧,風靡京城,成為茶點佳品。經帝師蔡新的推薦,嘉慶皇帝後來命宮中御廚仿製杜潯酥糖,改進工藝,成就了後來同樣著名的“北京酥糖”。
1000年來,漳浦一帶的傳統酥糖製作一代代傳承下來;尤其近100多年來,漳浦的“杜潯酥糖”因口感香脆而紅極一時,成為地方特產,遠銷海內外市場,被當時西方人譽為“東方朱古力”。
漳浦梁山之麓,人傑地靈,以北為盤陀,以南為杜潯,經南宋趙氏後裔帶來的傳統酥糖工藝,又經蔡世遠、蔡新叔侄傳播名震京城。漳浦杜潯酥糖那種獨有的集花生、蔥頭、豬油三味香於一體的古早味道,必定隨著如今提倡回歸古早傳統以及健康食品相結合,得以在中國繼續傳承與發展。

基本簡介

“杜潯酥糖”作為一項傳統工藝和知名特產,有其存在和發展的歷史淵源。杜潯酥糖的製作工藝已有百年的傳承歷史,主要以本地所產的精選花生仁(烤後去皮花生仁)、一級白砂糖、特選豬脊背白肉熬油(俗話棕頭油)、蔥頭、魚汁。

保存方法

品名:杜潯酥糖
食用方法:即開即食,風味更佳,休閒食品,佐茶最理想,冷藏味道更佳。
保質期:六個月(低溫保存可延長保質期)

協會

2009年8月漳浦縣杜潯酥糖協會成立。
杜潯酥糖得到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關懷,成立了杜潯酥糖協會,標誌著杜潯酥糖成為一個規範化的地方品牌產品,杜潯酥糖協會正緊張籌備杜潯酥糖的品牌保護和申請產品地理商標

特別推薦

1986年,參加全國在北京舉辦的企業產品評獎大賽,榮獲(86)北京“福建企業優秀產品獎”及“福建省漳州市企業優秀產品”
2001年被漳州市委,漳州市工商局,漳州市旅遊局共受於“漳州小吃精品店”
2003年第五屆海峽兩岸花博會旅遊商品交易會榮獲“優秀展品獎”
2004年第六屆海峽兩岸花博會優質產品展銷會榮獲“暢銷產品獎”
2004年榮獲福建省烹飪協會授予“福建名小吃”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