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髮[詩人]

李金髮[詩人]

李金髮(1900-1976),原名李淑良,廣東梅縣人。早年就讀於香港聖約瑟中學,後至上海入南洋中學留法預備班。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就讀於第戎美術專門學校和巴黎帝國美術學校。李金髮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作,為中國新詩藝術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嚴父管教

憂鬱的客家少年
1900年11月21日,李金髮出生於廣東梅縣梅南鎮羅田上村,原名李權興,別名李遇安,“李金髮”是他用得最多的筆名。梅州是廣東著名僑鄉,李金髮的父親李煥章青年時期冒險到非洲島國模里西斯謀生,經營“糖房店”並取得成功。他以經營所得在家鄉梅州購置田土,興建房舍“承德第”。
1915年,李金髮從家鄉到梅州市區高等國小讀書,第一次接觸到數學、物理、地理英文、國畫、體育等新課程。
1917年冬,李金髮高中畢業,因為教育廳規定實行秋季畢業,他因沒拿到畢業文憑而輟學。他當時已經17歲,為前途所困,陷入不能自拔的苦悶彷徨之中,成天躲在書房讀《玉梨魂》一類的鴛鴦蝴蝶派哀情小說和《牡丹亭》一類的戲曲。
1919年初,李金髮與同學結伴赴香港,先入譚衛芝補習學校讀英文,半年後轉入聖約瑟中學(俗稱羅馬書院),他在香港接受了短暫的英式正規教育。到年底,終因思家心切告別香港,回到梅州家鄉。香港學習生涯雖短,但為李金髮今後出國及寫作打下了初步基礎。

赴法求學

李金髮著作——異國情調李金髮著作——異國情調
雕塑入選巴黎美展
1919年11月,李金髮登上一艘英國商船離滬赴法,同船者包括其同鄉林風眠及李立三徐特立、王若飛等。抵達馬賽後,他由法華教育會安排在巴黎附近的楓丹白露市立中學學習法語。
1920年秋,李金髮與法華教育會脫離經濟關係,成為自費留學生,他決定選擇雕塑藝術,開始專業學習。之所以這樣選擇,因為他醉心於法國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
1921年春,李金髮進入位於法國第戎的國立美術專科學校。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師資缺乏,半年後他轉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雕刻教授布謝名下深造。巴黎美術學院是法國最高藝術學府,徐悲鴻也曾在此學習。
1922年春,李金髮為同學林風眠和劉既漂各做了一個石膏像,並讓工匠照模型做成花崗石雕像。兩個頭像都被選中參加巴黎春季展覽會,是為中國人的雕塑作品第一次入選巴黎美展。

醉心文學

開創中國象徵派詩歌
1923年,他分別編定詩集《微雨》和《食客與凶年》,他將這兩部詩稿寄給國內的周作人,周作人回信稱讚他的詩“國內所無,別開生面”,並將這兩本詩集編入新潮社叢書,推薦給北新書局。
1925年11月,李金髮的《微雨》出版,之後另外兩部詩集也相繼出版,奠定了他作為中國現代象徵詩創始者的地位。
1925年6月,李金髮決定應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之聘,回國任雕刻教授。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當時學生擔心學成後無法就業,上海美專招生時竟無一人報名學雕塑,因此其雕刻教授之聘無法兌現,李金髮“學成歸國”而失業。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並為《小說月報》、《新女性》撰稿。
1926年,李金髮在上海結識蔡元培,蔡元培為李金髮的《義大利及其藝術概要》和《雕刻家西米盎則羅》兩書題寫書名,並以“文學縱橫乃如此,金石刻畫臣能為”一聯相贈,李金髮則應《申報》要求,為蔡培元塑造了一座內鉛外銅胸像。隨後他創辦《美育雜誌》,廣泛介紹西方美術思潮,介紹中外古今藝術精品,宣傳現代美育思想。
1927年秋,任中央大中秘書。

李金髮1931年創作的廣州越秀山伍廷芳銅像李金髮1931年創作的廣州越秀山伍廷芳銅像
1928年3月,國立西湖藝術院(後改名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正式創建,林風眠任校長,李金髮也被聘雕刻教授,在該校任教四年。
1931年冬,李金髮辭去杭州藝專教授之職回到廣州,應孫科之請做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銅像,接著又應廣東省主席陳濟棠之請作鄧鏗將軍銅像。伍廷芳銅像是李金髮的得意之作,也是廣州最早的現代公共作品,他曾於《文藝生活的回憶》中詳細敘述製作經過。這座銅像現仍立於廣州越秀公園。
1934年,李金髮在《現代》雜誌陸續發表《夜雨孤坐聽樂》等十首詩,加入戴望舒等組成的“現代派”行列。他還在《小說月報》、《前途》月刊等多種刊物上發表過詩作。
1936年秋,李金髮被任命為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校長。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學校自行解體,李金髮加入難民行列,輾轉流遷西南各地。
1940年,李金髮歷盡艱險,攜家人回到廣東省戰時省會韶關,被任命為廣東省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革命博物館館長。在韶關,他將斗室命名“仰天堂”,取岳飛《滿江紅》詞“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之意,寫作了《從周作人談到“文人無行”》等文,痛斥漢奸汪精衛和周作人。

隱居美國

詩人去養雞
1941年,將其散文及詩作編成《異國情調》出版。
1945年3月,李金髮出任中國駐伊朗大使館一等秘書,數年後,國內政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李金髮在觀望近一年之後決定全家移居美國。
1951年,李金髮了解到當時美國雞蛋供不應求,辦農場養雞前景看好,於是買下位於新澤西州林湖的一家農場。他仔細鑽研養雞技術,詳細了解美國有關政策、法規,並從銀行貸款將原農場擴大,短短一年間使農場幼雞由原來的1800隻發展到9000隻,一躍而為美國中級農場,利潤相當可觀。
1959年初將農場交出抵押所欠銀行貸款,一年後返回紐約,定居於長島,不久加入紐約雕刻師公會,依靠自己的雕塑技藝為生,他曾做過當時美國總統甘迺迪胸像出售。
1974年,台灣詩人瘂弦為研究李金髮詩歌創作開始與李本人通信,李金髮經過一度躊躇,終於寫下《答瘂弦先生二十問》,為我們了解他的生平創作及文藝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1976年12月25日,李金髮在紐約長島病逝,享年76歲。《紐約時報》於31日登載了《雕塑家、外交官、詩人李金髮逝世》的訊息,簡短介紹了李金髮的生平。

個人著作

類型 作品 年份 出版社
詩集 《微雨》 1925 北新
《為幸福而歌》 1926
《食客與凶年》 1927 北新
《李金髮詩集》 1987 四川文藝
《古希臘戀歌》 1928 開明
傳記 《雕刻家米西盎則羅》 1926 商務
藝術史 義大利及其藝術概要 1928 商務
文學史 《德國文學ABC》 1928 世界書局
詩文集 《異國情調》 1942 商務
飄零闊筆 1964 僑聯出版社
小說 《鬼屋人蹤》 1949 廣州《文話》雜誌社
翻譯 《托爾斯泰夫人日記》 1931 上海華通書局

藝術特點

灰色意象

李金髮李金髮
李金髮把一系列灰色意象引進詩歌領域,以“醜、怪、憂鬱”等為美。
一般詩人常以白雲、流水、花朵等作為自己的意象以幸福、理想、和諧等與美好相關的事物為主題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和思考。而李金髮卻不同,他的詩歌主題常充滿了醜惡、死亡、夢幻、恐怖、畸形甚至絕望等因素,意象包括污血、殘陽、死屍、枯骨、荒野、寒夜……這些灰色的主題和荒誕的意象構成了他詩歌的主要特質,顯然,他的這種美學追求,主要受了波特萊爾的影響。波特萊爾曾說:“藝術有一種神奇的本領可怕的東西用藝術表現出來就變成了美,痛苦伴隨上音律節奏就使人心神充滿了靜謐的喜悅。”(《惡之花·序》)。在波特萊爾的影響下,李金髮的詩歌表現出一種謎語式的特點。以他的《棄婦》為例這首詩用感傷憂鬱的創作指向把一種黑色的憂鬱、一種個人的人生不幸當做審美對象骯髒而蓬亂的長髮披在眼前不僅使她看不到人們輕蔑的羞辱與冷眼的歧視,而且還使人看不到人間的流血與死亡。

象徵意義

李金髮善於將思想直覺化。李金髮善於用富於象徵意義的形象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感受與思想。李金髮的所有詩歌,幾乎都不用“直說”,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一點一點地暗示、隱喻,即以主要意象來表現審美感受與審美體驗。仍以《棄婦》為例,最後一段有這樣的句子,“衰老的裙裾發出哀憐”,這是對心如死灰、身心皆已蒼老的棄婦發出的哀嘆。

思想跳躍

李金髮的詩歌充滿想像的跳躍。對於詩歌的想像與感覺問題,朱自清曾有過這樣一番論述,“想像的素材是感覺,怎樣玲瓏飄渺的空中樓閣都建築在感覺上。感覺人人有,可是或敏銳,或遲,因而有精粗之別。而各個感覺間互動錯綜的關係,千變萬化,不容易把捉,這些往往是稍縱即逝的。偶爾把捉著了,要將這些組織起來成功一種可給人看的形式,又得有一番工夫,一幅本領。”

個人榮譽

李金髮稱為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開山鼻祖。
李金髮被稱之為詩怪

人物評價

馮異:“李金髮的詩是國內所無,別開生面的作品。”
胡適:“李金髮的詩是‘笨謎’”。
蘇雪林:“近代中國象徵派的詩至李金髮而始有,在新詩界中不能說他沒有相當的貢獻。只這一點李氏的詩便值得我們討論了。”
朱自清:"他的詩沒有尋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來卻沒有意思。他要表現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覺或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紅紅綠綠一串珠子,他卻藏起那串兒,你得自己穿著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